预备上期末记叙文专项阅读训练.docx
《预备上期末记叙文专项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备上期末记叙文专项阅读训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备上期末记叙文专项阅读训练
预备(上)期末记叙文专项阅读训练
(一)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
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
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
“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
”父亲说。
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
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
我们到了一条河边。
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
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
父亲说:
“咱们到那儿乘凉。
”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
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
父亲说:
“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
”说着,自顾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
我无奈,只得跟随。
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
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
我不能不钦佩父亲。
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
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儿想哭。
树林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
坐下来扳起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
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儿事没有。
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
父亲说:
“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
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
“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①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
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
父亲说:
“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
”我点点头,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
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
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越来越虚。
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
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
“下来吃果子。
”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
,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
父亲拍拍我的头:
“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
”②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很多。
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
父亲拎着网,说:
“咱们去河里捉鱼吧。
”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岸走着。
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
父亲说:
“走,往上游走。
”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
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
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
“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③我使劲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
“祝贺你,孩子!
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
12.认真阅读文题,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
13.本文围绕“我不愿让父亲失望”而陪父亲到乡下转转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是 ,第三件事是 ;这三件事叙写了“我”在父亲的诱导下 的过程。
14.文中加点的“厚”和“舔”这两个字,在用字炼意上非常讲究,请分别揣摩其妙处。
厚:
舔:
15.文中加横线的三句话,是父亲对“我”饱含深意的教育和启发,第1句话告诉我 ,第2句话告诉我 ,第3句话告诉我 。
16.朱自清的《背影》与本文都表现了如山的父爱,但父爱的表现形式却不一样,《背影》一文侧重于写父亲为我 ,本文侧重于父亲为我 。
(二)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
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
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②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
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
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
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
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
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
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
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
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
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
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父亲还在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吹锅盖上的蒸气。
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
鱼怎么样了?
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
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
⑥母亲只用鱼汤淘饭。
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⑦推开那间草屋的门。
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
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
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
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⑧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
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
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
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题目“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其中的“歌唱”是指“我们”内心在歌唱,“鱼”比喻“我们”几个孩子。
B、文章以“鱼”为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包括鱼儿歌唱)、吃鱼、送鱼给瞎爷爷吃等材料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几乎没有语言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D、结尾“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与开头“我们”在山冈上等待父亲的情景首尾呼应。
20、根据煮鱼时相关人物的具休表现和心理状态,摘录原文语句填写下表。
人物
具体表现
心理状态
大姐
不忘做弟妹们的表率
二姐
吃鱼的渴望越来越强
我和妹妹
绕着灶台打架
父亲
沉默独坐,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
21、(l)第①段中“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一句有多个妙处,请选择两个妙处予以评析。
(2)第⑥段“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之中,”贪婪”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筷子“交叉着”是 的意思
(3)第⑧段“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之中,“寒冷”与“温暖”的含义各是什么?
答:
22、文中的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试综合全文内容写出她的性格特点。
23、综合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一哲理的理解.
(三)珍珠项链
(1)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
淡粉色的,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
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2)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
母亲虽然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
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项链,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
然后一家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3)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来。
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
在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样子。
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
我女儿来了,那么我们再见了!
女孩微微地向母亲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4)我和姐姐都以为那女孩是母亲的学生。
(5)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整件事的过程。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
酒店的洗手间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
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
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
台面上下都没有。
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 (9)“干什么?
”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
(11)“什么事?
”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
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
刚才我洗脸怕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不好。
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
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心死了。
因为今天是我生日。
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
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
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老。
”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上现出一丝微笑:
“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年轻,她才四十多岁。
”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吧。
”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
”母亲推开了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
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项链说:
“您看,是这条吗?
”
(15)母亲接过来:
“就是它。
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你了。
”
(16)女孩连忙说:
“不用,真不用。
”停了一下,她又说:
“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
(17)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
(18)母亲抚摸着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说:
“那女孩,真不错。
”
(19)“她偷了您的东西,您还谢她。
您应该去叫保安。
”我和姐姐叫道。
(20)“我觉得她也许不是有意要偷我的东西,”母亲说,“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
”
14.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限在25字以内)(2分)
本文叙述了 的故事。
15.这篇叙事散文以 为线索。
请细读全文,在下面方框里,把本文情节发展的脉络补充完整。
受赠珍珠项链
(1)
→(2)
→
感叹珍珠项链
16.本文采用 的记叙方法,其内容从“ ”起,到“ ”止。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
17.细心的你已发现第7自然段在人称使用上发生的微妙变化:
依据上文,本段的三个“我”应为三个“她”,而作者却让“母亲”改用“我”来叙述。
这种人称变化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18.“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的”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
19.文中的母亲是一个闪光的人物形象,请你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征。
答:
(四)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
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
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
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
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
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
“毛娃哭,住瓦屋。
毛娃笑,坐花轿。
毛娃醒,吃油饼。
毛娃睡,盖花被。
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
母亲说:
“仔细听着:
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
我问:
“朝哪里猜?
”
母亲说:
“朝吃的猜。
”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
母亲笑着说:
“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1)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6分)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 → → →说谜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
(2分)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
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 。
(5分)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6.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
为什么?
(80字左右)(8分)
(五)记和父亲的三次分离
①记忆中,与父亲的第一次分离是在“文革”的初期,在一家企业当党委书记的父亲被隔离审查了。
我们好多天都见不到他,也得不到他丝毫的音信。
想念父亲的时候,我连忙出去奔跑一大圈,转移念想,生怕落了泪后形成不祥的预兆。
②记得父亲被放出来的那一天,站在家门口先把肩上的尘灰掸干净,然后对着他的孩子微笑着,仿佛一切苦难都不曾发生过。
③与父亲的第二次分离是在1971年,我去黑龙江当知青,父亲一直认为这一切与他当了“走资派”有关,所以他特别难过。
过了三年,到了冬天,父亲有机会去嫩江一带公出,他提前办完事后,中间居然腾出了大半天的空余。
他急忙打了一个电报给我,然后按着我的地址往我所在的林场赶来。
那天大雪飘扬,当地封山似的冷清,邮递员没有出工,所以我并没有接到电报。
父亲先坐火车,下了火车没有看到我的踪影,于是他又坐汽车,接着再搭乘拖拉机,孤行在深山老林之中。
父亲找到我们林场时,已是后半夜了,我在睡梦中见到顶着一身白雪的父亲,还以为是在梦里呢。
④清晨即至,父亲马上又要往回赶路,我手忙脚乱地给父亲煮了一碗面,打上一只鸡蛋,化开了一点固体酱油淋了上去,父亲推让着,怕我也饿了,非要我吃那唯一的鸡蛋。
父女俩只是简单说了说各自的近况。
父亲临走时,还是微笑着的,他不喜欢伤感,说亲眼来看看女儿生活的地方,心里就放心了。
我望着他的背影,心里明白,他辛劳辗转十多个小时就为了见女儿一面,像父亲那么疼惜我的人,世上不会再有第二个了。
⑤第三次分离,是最严酷的一次,当父亲被查出胃癌晚期后,那种对分离的恐惧就开始压在我的心上。
而父亲很泰然,不论在医院还是在家里,患病期间,他从不喊痛,也从无怨言。
我那身经战火,荣立战功的父亲,骨髓里留有一种永不磨灭的钢性和尊严。
⑥我知道这次分离与以往的任何分离不同,父亲一定也明白。
父亲很爱花,过去他每年都要种很多水仙花,养到快开花了才让我们带回各自的家中,今年初,他却早早地把水仙花分给我们,也许他早有预感。
春节已至,我和弟弟家里种的水仙都迟迟不肯开花。
在初一全家聚会时,父亲喝了几口酒后忽然说:
“这也许是我和你们最后一次欢聚了,我想为你们唱一支歌。
”
⑦父亲仙逝了,事先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微笑着对大家说累了,想睡上一小会。
就在那一天,父亲微笑了好多次,说着话就笑了,怎么也不像是真正的生离死别呀。
也许是他太依恋着我们了,才不愿意面对这世上最绝情的分离,也许他和我们一样,都认为还没有正式道别呢,就预示着不可能分离。
⑧我们怎么能失去父亲呢?
无论是人之将老,还是青春年少,失去父亲,满心都是当孤儿的凄凉感觉,我的心也许无法暖起来了。
连我家阳台上种得好好的一大盆红掌,在父亲去世的那天突然一下子全倒了,花败了,叶也残了。
⑨又过了一周,父亲送我们的水仙花像约好了似的,一起竞相开放,吐露美丽的芬芳。
生命,多美丽,多香,可是人跟花一样容易枯萎,难以永恒。
通过这沉沉的分离,人会明白许多,这种明白令人要么走向虚无,要么会更执著。
⑩父亲离去了,明知这是他最后的离去,却还想,这意味着今后父亲就不会有病痛和衰老了,不必再经历伤悲的离去,他将安好地留在我们的心里。
父亲永久的笑容让我看到他对世界的爱,那是他在叮嘱我们珍惜所拥有的每一个白天与黑夜。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和父亲的三次分离。
第一次:
(1)
第二次:
(2)
第三次:
(3)
三次分离使我真切地感受了父亲对待人生风雨的乐观态度;感受了父亲 (4) ;也感受了父亲 (5) (10分)
2、第③段画线句具体表现出父亲来看我时“ ”(用文中词语回答)(3分)
3、把第⑧段中“我们怎么能失去父亲呢?
”改为陈述句而意思不变:
(2分)
4、⑧⑨两段画线句借物抒情,都表达了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但同中有异:
第⑧段画线句借红掌突出了
(1) ;第⑨段画线句则表达了
(2)
联系上下文,作者通过这两段文字告诉我们 (3) 的人生哲理。
(9分)
(六)声声慢
⑴我家至今仍住上海老城厢——一幢老式砖木结构的沪地民居的二楼。
在与我们相距三四米的对面楼下,一间简陋的小屋,住着一位孤寡老人沈阿姨。
她搬来那年,好像刚从里弄生产组退休。
⑵白驹过隙。
一转眼,沈阿姨已与我家做了三四十年的邻居了。
近年,小屋空关,却关不住多年前那些suǒsuì的往事。
⑶沈阿姨与我母亲一辈。
她的身体稍瘦,颧骨高高的,眼睛大而有神。
母亲曾帮她给乡下的侄子代写过几封信,知道她虽然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明事理。
⑷沈阿姨的小屋,只能搁一张床和一张小方桌,地方逼仄。
所以,大白天她一般都是拿个小板凳坐在门口,附近动静,尽收眼底:
无良“路人”偷我停放在楼下拐角处的自行车,被她发现后喝退了;我的没上学的女儿溜出来玩,几次得到她的照管;她还应我母亲所托,及时叫住了磨剪刀的、箍桶的、卖新米的……
⑸不过,最令人感怀的,莫过于她的有关“收衣裳”的提醒。
⑹对于坐在家门口的沈阿姨来说,何止是过往的一切,甚至连老天爷的喜怒哀乐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每当天上有细微的不易察觉的雨丝飘落,她都会抬起头,朝我家的窗口喊道:
⑺“赵阿姨,落雨嘞!
”
⑻这是沈阿姨在提醒我母亲,无论谁在家都能听到,然后赶紧收进晾于窗外的衣物。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沈阿姨神清气朗,喊声响亮,语速不快不慢。
⑼“赵阿——姨,落雨——嘞!
”
⑽这还是沈阿姨在提醒我母亲。
只是进入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她的精神已不如先前,而且患有气管炎,喊声没有那么响了,语速也减慢了一些。
但这并不影响她提醒的效果。
⑾“赵——阿——姨,落——雨——嘞!
”
⑿这依然是沈阿姨在提醒我母亲,一如既往。
只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头几年,沈阿姨的老态日见明显,气管炎愈来愈严重,而且内脏也查出几样毛病,故而喊声略微弱了一点,语速又放慢了一些,有时还伴随着咳嗽。
但这同样不影响她提醒的效果。
⒀柴米油盐、洗衣晒被,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基调。
三四十年来,沈阿姨那一声声热诚善良的提醒,从未间断,使我家躲过了一场场突如其来的阵雨、大雨、暴雨,使晾晒在外的衣被始终避免了叫雨淋湿的尴尬。
这一年又一年的关照,犹如点点滴滴的甘露,注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细水长流”般的常年滋润,要比“激情喷泉”式的瞬间惠施,更教人感念。
⒁尽管标题为《声声慢》,可我知道,多少年了,沈阿姨的喊声不是马上慢下来的,而是在一个个较长的时间跨度里渐次变慢的,如同她渐次变老一样。
这是自然规律,人老了,总会有喊不出声音的时日。
那天,女儿给“沈家奶奶”端去馄饨的时候,她发烧住院了。
⒂母亲去医院看沈阿姨,只见她全身浮肿,且已引起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