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9764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0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秦统一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和讨论,师生共同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并初步学习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来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通读阅读文献史料,解读商鞅变法的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重点与难点】

秦统一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总体来说,此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社会大转型:

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变革。

这次社会大转型。

何时终告完成呢?

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BC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终告完成。

李白《古风》中写道: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朝是如何能够统一六国,又是如何巩固统一局面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秦统一的原因

出示:

PPT战国地图

经过春秋时期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韩、魏(东南西北中)七个大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对持了200多年,为何最终走向统一?

在战国七雄中,为何唯独秦国能统一天下呢?

有其历史必然性吗?

讨论:

你认为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来看,统一是大势所趋。

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客观因素:

(1)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据《荀子·王制》篇记载:

北方的马和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颜料,东方的海鱼海盐,西方的皮革羊毛织品牦牛尾,在中原市场上都能买到。

可见当时的交通是相当便利的,非如此,商品流通不会这样集中。

这样便利的交通沟通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2)人民希望统一,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在大国兼并过程中,华夏族与四周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许多小国和部族渐次合并、融合,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融合,从而再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向心力增强。

且各族人民在经历了500多年的分裂割据、战乱后,有强烈的统一愿望。

(3)七国争雄,对周边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促成了社会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4)各国内政改革,在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

问:

战国时期有哪些国家实行了哪些著名的变法?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齐威王任用邹忌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问:

这些变法都从哪些方面入手?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废黜旧贵族、启用贤能之士,废除井田制,实施耕战并用,发展封建经济。

这些措施使得各国在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

主观因素:

(1)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提供了条件。

让学生阅读课文22页,归纳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目标、内容和影响。

重点分析内容:

课文23页文献选读——

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分析: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什伍连坐)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奖励农耕)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废除世卿世禄,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军功爵制)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统一度量衡)

其他:

建县制

(2)秦国的其他优势:

任用人才等。

阅读课文23页名家史论。

练习与测评:

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

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顺应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任用人才、改革内政、开拓创新、富国强兵等

2、秦统一的经过:

BC230-BC221兼并六国。

可让学生讲述秦运用怎样的策略逐一兼并六国的经过

教师总结:

远交近攻:

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

3、秦统一的结果:

BC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解释大一统。

大:

重视、尊重,一统:

原指天下诸侯皆服从于周天子,后世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中国古代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有:

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秦用了前后十年,就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500多年诸侯割据混站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斯大林曾说过:

“如果不能摆脱封建分散和诸侯混乱的状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指望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真正发展经济和文化.只有联合为统一集中的国家,才能指望有可能真正发展文化和经济,有可能确立自己的独立。

”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二、秦朝的暴政

问题:

秦朝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自主找出答案。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问题:

1.找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领导人、影响

2.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

留给后人的教训是什么?

师生一起总结答案。

【板书设计】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秦统一的原因

(1)客观条件:

A.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B人民希望统一,民族融合

C七国争雄,促成了社会区域性的统一

D各国内政改革,在政治、经济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

(2)主观条件

A商鞅变法,为秦统一提供了条件

B秦国的其他优势

2、秦统一的经过:

BC230-BC221兼并六国。

3、秦统一的结果:

BC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二、秦朝的暴政

1.表现:

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

刑法严苛,焚书坑儒

2.影响:

秦末农民起义,秦朝速亡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

大泽乡起义

2。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

[训练设计]

1.你认为秦能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第五课和第六课内容,进行归纳。

2.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

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中国的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一个从降生之日起即深陷分裂的共和国出现在一个危险的国际环境中,它甚至没有机会将民主价值观付诸实现。

---[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二:

(本报记者,北京,2月25日)中华民国总统于今天接见了受邀造访的外国记者,并就中国的事件进行了坦率的谈话。

总统说,他会格外关注中国工业发展。

在中国工业发展上,他欢迎外国的参与。

总统最后又补充说,他对中国代表们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感到很满意。

-----摘编自方激《龙蛇北洋》“《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

材料三:

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若妖魔化这段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概括以上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论证: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⑤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综合上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并不能简单用反动统治来慨括

【解析】

【详解】

根据四则材料中“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没有机会将民主价值观付诸实现”,“中国代表们在巴黎和会上作为”,“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妖魔化这段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现代史观而不是革命史观,定位北洋政府统治的统治,可知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是,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所以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用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民生等相关史实,以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证。

论证时首先要观点明确,其次注意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一大至七大)

会议

时间

地点

介绍

一大

1921年

上海

嘉兴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二大

1922年

上海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四大

1925年

上海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

1927年

武汉

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

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七大

1945年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综合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

论述:

1、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

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前两次大会都在上海举行。

2、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中心转移到广州、上海和武汉。

3、国共合作破裂后,情况危急,六大在莫斯科举行。

4、随着长征的胜利,延安成为革命中心;5、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新中国,北京成为首都,故八大以后均在北京举行。

6、历次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

观点: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

论述:

中国共产党注重实事求是。

1、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2、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遭受重大挫折,中共四大、五大及时调整,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主张。

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果的法宝。

【解析】

【详解】

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部分或者整体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一个主题,本题可从历次代表大会得出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按照逻辑论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

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

同治时期

留学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

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到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

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五四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代表人物有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

代表人物有李彦宏,张朝阳等。

——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评述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这一现象。

【答案】

阶段

信息

分析

 

第一阶段

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

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

影响:

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

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

 

第二阶段

留学日本,主要是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

自费留学人数大增。

留学逐渐成为风尚。

背景。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

清末新政。

科举制度被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

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

影响。

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三阶段

主要是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

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背景:

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

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

 

第四阶段

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

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

规模空前,双向。

背景:

改革开放(政策因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

思想解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全球化潮流。

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影响: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和沟通。

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总论

 

【解析】

【详解】

分析结合每一个阶段特点,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角度分析回答。

比如:

第一个阶段可从“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

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

”分析,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国防等角度分析。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旧历史学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的变更,换则言之,即一直受着专制政体一官僚政治的支配,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

在苏联以“中国通”见称的社会经济学史学家Wittfogel,谈到中国中古历史阶段时'特别强调“二千年官吏与农民的国家.这句话时……欧洲在专制官僚政治的历史阶段,曾经发生过两大运动,其一是启蒙运动,又其一是加尔文主义运动,这两种运动,就它们反封建的立场来说,虽然有某些场合是站在专制官僚统治方面,但他们在大体上,却是主张自由、强调人权、反对专制主义、反对官僚政治的,换言之,即欧洲专制时代的学术、思想与教育并不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的,反之,与中国整个长期专制时代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专制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现象》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并不断强化。

论述:

秦代官僚政治是在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随后的各个朝代都是在前代的官僚政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达到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目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方面表现为各个王朝的更替,另一方面,为巩固统治,新王朝建立之后都在强化官僚政治,如汉朝推行的察举制和刺史制,通过察举来选拔官员,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亦是如此。

另外,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不变的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中国封建君主通过各级文武官吏对农民施行剥削榨取的权力转移。

因此,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并不断强化。

示例二观点: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包容性和专制性。

论述: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不仅包括官僚政治活动,还与中国文化的伦理、宗教、法律、财产、艺术等有着密切而协调的联系,首先,中国以父系为中心的家族制和宗法组织在官僚政治建立之后被强化,国与家相通,君权与父权相互为用。

其次,法律和政治的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法律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的工具,最后在思想文化上,社会主流思想是维护官僚政治的工具,如汉代董仲舒宣传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以及宋明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因此,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法律、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但从外部给予官僚政治有利的影响,而且也变为官僚政治的一种机能、配合物。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依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探讨和论证历史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关键是要能够提取材料信息。

从材料中“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场合外,巾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则言之,即一直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得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的观点。

根据材料中的“与中国整个长期专制时代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专制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的信息,可得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包容性”的观点。

可选取其中一种或全部观点进行论述,在论述时应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表为古代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表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董仲舒

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韩愈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朱熹

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王阳明

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促进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黄宗羲

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结合上表信息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儒家思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变化,适应了社会变迁.

论证: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

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原因:

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原因: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

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根据材料“古代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表”“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等相关信息,围绕主题可概括观点为儒家思想适应了社会变迁不断发展变化,根据该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第一次接触是十六世纪的事,但是真正对照和冲突的时代到十九世纪才开始。

我们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

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化的性格与价值。

——摘编自胡适《中国的传统与将来》

请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与坚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逻辑清楚,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示例1论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侵略下变革趋新论证: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先进中国人,开始反思自身的缺陷,逐渐摒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使得中国迈出学习西方文化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一步认可西方的技术优势;甲午战后,康有为等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在寻求中国传统文化认可的基础上,提出学习西方立宪制度的思想,把中国学习西方领入制度层次;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人积极传播“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大力批判儒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启蒙底层民众,传统文化逐渐在西方价值观的洗礼下变革趋新。

(写出两个史实进行论证即可得结论:

在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中,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严重挑战,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传统文化不断被批判、颠覆,在新时代的洗礼中变革趋新、融旧铸新。

【解析】

本题结合材料“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由地与西方文化慢慢接触,慢慢接受感染,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