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952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docx

《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docx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卷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命题趋势】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含鉴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写景手法等,一般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作答。

答题时先辨析、再分析最后答出艺术效果。

【真题再现】

【2017年高考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学/科网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1.BE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

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详解】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比喻:

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夸张:

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拟人:

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如:

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对偶:

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如: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

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如: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

反复:

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如: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

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

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设问:

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

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

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壮物叙事,条理清晰。

如: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通感:

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

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如: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对比: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答题模式:

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

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3.答出效果。

二、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

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三、写景手法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四、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

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

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

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写乐情:

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述哀情: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

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

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

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

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衬哀情: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

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

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