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908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docx

《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docx

高专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梳理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一):

夏商周奴隶制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770年)

【阶段特征】: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经济: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度盛行;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政治:

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

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

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思想:

商周时期,礼乐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二):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

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瓦解,私有制出现。

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个体商业出现。

政治: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

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

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政经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

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

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

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

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奠定世界领先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作贡献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

(220-589年和581-907年)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对峙为主,北方混战;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领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经济:

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南北经济趋平衡。

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科技:

科技进步,世界领先。

第四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宋元文明(907-1271年)

【阶段特征】宋元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政治:

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经济: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思想:

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科技:

科技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文化继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

第五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明清时期文明的转型(14—19世纪中期)(1368-1840)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已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

政治: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伴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思想:

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

第一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

(1840—1860)

【阶段特征】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基本历史特征:

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要通过中外各方面对比分析巨变原因。

经济:

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外资企业出现。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

政治: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加深,也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思想: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

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社会生活的变革:

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

第二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901)

【阶段特征】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局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这一阶段,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两大矛盾中,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

政治:

西方列强从一次次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向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过渡。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

清政府从抵抗到彻底投降,成为列强工具,镇压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先后开展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思想:

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

革命思潮,民主共和。

19世纪60年代到1895年,中国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了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成为历史潮流。

民主革命思想开始传播。

农民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经济:

洋务派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破产。

随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诞生,并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孕育了先进的因素。

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第三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901~1927年)

【阶段特征】这一时期(一般指20世纪初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1901——191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

政治上: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以华治华”,使中国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群众同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矛盾。

民族资产阶级在改良失败以后,转而通过革命道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北洋军阀继续推行专制独裁,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经济上: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

思想文化上:

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各种新思潮兴起。

立宪思潮、革命思潮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世界环境: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问题上产生新矛盾,最终引发一战;

(2)、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发展,列宁主义诞生,十月革命胜利

(3)、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1915—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

政治上:

中华民国建立后,列强扶植北洋军阀,反帝反封建仍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国革命由此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二七惨案促使国共合作形成,掀起国民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

经济上: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促使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衰落下去。

思想文化上:

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席卷全国的国民大革命使普通民众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世界环境:

(1)、世界格局:

一战后列强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关系,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资本主义:

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3)、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许多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高涨的形势下成立共产国际。

(4)、民族主义: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第四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

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

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始终是本阶段最主要的矛盾。

经济:

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

民族资本的萎缩。

在三座大山(特别是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的挤压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政治:

1927~1936年,出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的探索,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峙是重要特征;1937~1945年,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防御、相持、最后胜利,是中国抗战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趋势。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既是重要阶段特征,也是胜利根本保证。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1945年8月~1946年6月,是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共为和平民主而斗争。

1946年6月~1949年9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