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归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905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家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国家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国家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国家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归纳.docx

《国家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归纳.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归纳.docx

国家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归纳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

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

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

桑代克 事件: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

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廖世承 (1924年)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

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

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

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      

(二)关键期   

1、 提出者: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 “印刻”) 2、定义:

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

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

皮亚杰 

2、内容:

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㈡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

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关于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

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

  

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1、定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3、发展阶段: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 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

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 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

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提出者:

吉尔福德(美国)

(二)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

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4、差异表现:

 (见书P27)  

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定义: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差异表现   

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②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3、教育含义:

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概念: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

   

①定义: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

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我国: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P34-43)   

一、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