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889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福建省永泰三中2019届高三九月份测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范围:

古代史+近代史+选修1)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这四段史料都表明贵族集团中的以下犯上,表明此时宗法制的破坏,贵族内讧,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体现王室衰微,诸侯兼并,B项排除;C项等级不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2.从某种程度上说,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

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持关系,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

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

这说明在周代

A.诸侯拥有了与周天子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B.以分封制作为政治统治的核心

C.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

D.中央集权的体制已经初具规模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这说明诸侯与周天子并不是同等的权利与义务,故A错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属于宗法制的内容,不是分封制,故B错误;材料“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

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反映了周代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故C正确;周代并未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

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的特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

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

按劳取酬。

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这表明在秦汉时期,爵级仍以出身为基础,表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A项正确;官僚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设立,B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不是表明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

4.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敕救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怒而再出敕,“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这说明

A.三省六部制利于政治民主化

B.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C.皇帝的独断得到了根本遏制

D.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材料中魏征对于中书省的政令进行否决,说你门下省的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故D项正确;古代君主专制属于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古代最高决策者是皇帝,故B项错误;皇帝属于专制并不会阻止皇帝独断,故C项错误。

5.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时间

事件

隋大业元年

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

唐初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

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及以后

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武则天时期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

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

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

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并不能说明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故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想被科举制禁锢,故B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完善,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表格的关键信息“始创进士科……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首创武举科……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明史·食货五》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洪武实录》

宜德十年(1435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明史·食货五》

宜德十一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

《正统实录》

 

A.民众赋役不断增加

B.白银渐趋货币化

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

D.纸币退出了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并未涉及赋役问题,故A项错误;明初“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到明中期“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说明白银渐趋货币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货币的变化,政府强化经济调控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白银货币化不能说明纸币退出了市场,故D项错误。

7.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二,排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排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

8.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

“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

”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A.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蔡侯”是指东汉时期蔡伦,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西方文明整个进程”以及欧洲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A是指南针发明的作用。

B是火药发明的作用。

推动工业革命开展是蒸汽机发明,故C项错误。

9.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团队。

由此可见,古代希腊

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公民的范围由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到下层平民再到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这说明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公民的范围问题,没有体现直接民主的等级色彩,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公民范围的扩大,而不是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故D错误。

故选B。

10.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

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

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

A.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

C.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体现了罗马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审理案件,表明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B项正确;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材料未体现,排除A;万民法是适用于所有罗马统治下的公民的法律,材料未体现,排除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材料未体现,D项排除。

故选B。

1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

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这反映了

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主张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反映了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B排除。

材料表明的是两个运动的进步性,不是局限,C错误。

D项是现象,不是反映的本质,排除。

故选A。

12.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

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反映了光荣革命有大量民众的参与,说明光荣革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议会的地位和权力,故B错误;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不是“暴力剥夺国王的行政权”,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君主立宪制确立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13.巴黎公社共有86名委员,其中工人约30名,其余是新闻记者、职员、教师和医生。

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一直尽心尽力为这个200万人口的城市提供公共服务。

他们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

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践行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B.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真正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表现为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这不符合材料“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