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8640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docx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docx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

中国思想史概要

引言

传统-----

承载着过去,

孕育着现在,

昭示着未来。

传统的含义、文化的含义、人文的含义、人文主义的含义

当我们遨游在中国思想的海洋中时,她启迪我们的智慧,开启我们的灵心,引发我们的思考,陶冶我们的情操

绪论

一、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大学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三纲领》的内容:

明德、亲民、至善

八条目的关系

圣人、大人、君子、小人的辨析

二、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文化模式

和谐为核心,达到己身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天人和谐

道、仁、礼、中、公都为和

三、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思想形成时期、思想发展时期、思想完善时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

四、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内容

天人关系:

天命观、自然天道观、理学天道观

修身之道:

人性之论、修身途径、境界观

治国方略:

义利统一治国、贤者治国、民本文化

天下为公

作业:

1、试论中国古代和的思想

2、试论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

3、解释绝地天通、慎独

第一编   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

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神权思想

一、夏、商、周的神权思想发展

1、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阶级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主要是神权思想和宗法思想。

“宗法”的含义:

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

嫡长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2、夏商西周的神权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

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神权统治的过程是宗教征服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宗教信仰有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女始祖的崇拜等。

恩格斯曾把原始社会的宗教称为“自发的宗教”,阶级社会的宗教称为“人为的宗教”,自发的宗教是平等的,没有欺骗的成分,人为的宗教是不平等的,包含了欺骗和伪造的历史。

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制度到奴隶制度过度时期,曾进行过两次宗教改革,称之为“绝地天通”。

第一次是帝颛(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ku、尧、舜)第二次发生在帝尧时期,两次绝地天通直接表现为一个部族征服一个部族时,强令被征服者放弃自己的宗教。

这样实行绝地天通来垄断神权,到了阶级社会,就变为奴隶主贵族把持神权,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

二、西周的以德配天思想

1、以德配天说的含义

以德配天是周公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所提出的思想命题。

“德”指道德、德行,“天”即天命。

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周初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想。

2、以德配天说的意义

一方面为了求得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开始重视民心向背

第二章  西周的礼治及阴阳五刑思想的发展 

一、周公制礼

周公制礼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和整理,制定出了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成为了西周的根本大法和行为规范。

礼治的基本原则:

“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

“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则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

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

礼治的基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治的基本特征: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治的作用:

定亲蔬、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二、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崇拜自然,但也有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的的美好愿望,因此出现了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的美丽神话故事。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提出了五行思想,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互差异和联系。

到了周。

太史伯提出了五行和实生物的观点,即“先王以土及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同时太史伯提出了阴阳之序的阴阳学说。

这些思想以《周易》作为体现。

顺便指出,到了我国战国时期,齐国邹衍提出了五行相生,五行相胜,提出了人类社会也受五行的支配,提出了“五德终始”说。

关于五行学说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

自秦汉以后,历代圣旨开头所谓的“奉天呈运”,这个呈运就是五德终始的某一德。

作业:

1、周公治礼

2、阴阳五行

3、礼的现代价值

第二编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

第三章  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思想

一、概述

春秋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神权和宗法思想动摇,革新思想兴起。

管仲、子产、邓析是当时主张革新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改革主张中,都强调对西周的礼治进行改革,并产生了“法治”的思想的萌芽。

子产在郑国改革,“公布成文法”,主张宽猛并用的法治。

邓析,郑国人,提出了“不法先王、不是礼仪”的改革主张。

二、管仲政治革新思想

管仲,春秋时期在齐国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

后人把他的思想写成《管子》一书。

(一)、水地之本原说

本原是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在中国,作为哲学范畴的“本原”最早出现在《管子·水地》中,管子认为“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孝,愚俊之所生也”,接着又指出“水者何业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孝,愚俊之所产也”。

这样就得出了水、地本原说。

同时还对水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水地的关系,认为“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水的品格,仁、精、正、义、卑。

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

人及水的关系,“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虽然管子关于世界本原说在今天看来是粗糙的,但是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的爱惜,对于我们的今天的人们也有教育意义。

(二)、“精气”说

管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本原认识,但明确提出了道即“精气”的唯物主义观点。

《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间,谓之鬼神,藏于心中,谓之圣人,是故气”。

“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这样就说明了精气的物质性和道的客观性。

(三)、“静因之道”的认识论

首先管子主张认识要识因,“人皆欲知,而莫索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此,焉能知彼”。

如何获取认识呢,要“洁其宫,开其门,宫者谓心也”。

(四)、管仲的革新思想

1、“修旧法,择其善而用之”

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这是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

提出了礼、义、廉、耻的“国之四维论”管仲在继承周礼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

(1)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2)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礼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

(3)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创立“三选制”

(4)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偏颇。

2、“作内政而寄军令”

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

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四民分居定业论”

3、“令顺民心”,“及民分货”

提出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认为物质利益是人性的追求,也是礼仪受法的前提,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只荣辱。

“相地而衰征”的租赋原则。

作业:

1、不法先王,不是礼仪

2、管仲的哲学及政治主张

第四章  儒家思想

一、儒家

“儒”原来指专门从事教育和执掌礼仪仪式的人,由于孔丘一直招收门生,传授知识,以相礼为业,是儒中的佼佼者,他所创立的学派被后人儒家,儒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先秦儒家和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儒家,先秦儒家以孔丘、孟轲和旬况为主要代表,后期儒家以董仲舒为代表,主要表现为神话儒学。

理学的出现,完成了儒家思想哲理化,以朱熹为代表。

二、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一)、命及仁”的天命观

在孔子的思想中非常重视命及仁,这是他世界观的核心部分。

1、他强调天命,但更突出的是命,他曾提出“君子三畏”的命题,“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是敬天的,但是他更重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他的思想内涵中,有两种不可超越的东西,就是天和命。

2、虽然孔子强调天命,但是他是积极的,人于天地间,应积极有有为,就是仁,“里仁为美”,“苟志仁者,无恶也”,“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

孔子的仁应该有这样的含义,它是修养的目标,二是应世的方法,三是道德评判标准。

(二)、学思思想

“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斯为下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了知必学,学必思、习的学习过程,他的学思思想使他无愧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三)、中庸的思想

孔子坚持中庸的思想,按照《中庸》的解释“喜怒哀乐为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孔子的十六字心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强调了中庸,中庸是和谐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孔子始终强调中庸。

(四)、和的思想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和者协调、心安、平静的意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也是孔子所追求的境界,在他的和的境界中,包括己身和、及人和、及家和、及国和的多层含义。

(五)、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

孔子所说的礼,一般是指周礼。

从法律思想的角度来看,孔子的礼治主要有以下内容:

(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3)礼乐兴,刑罚“中”;“礼之用,和为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孔子认为礼是治理社会的基本工具,用礼就可以达到和的境界。

(六)、德治思想

孔子继承了周公“敬德”、“明德”、“修德”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即主要依靠礼义的力量来教化人们,唤醒其内心之反省,使之日趋于善。

孔子德治基础来源于天命,人性仁的观点。

德治的内容是修身、勤政、存信、节财四个方面。

(七)、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的修养途径

孔子认为修行的方法是克己和内省,“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吾日三省吾身”。

中国古代“慎独”的修养方法也来源于此。

《大学》《中庸》,慎独的修养方法按照大学的论述及孔子和朱熹的观点主要包括克己、自反、知善恶、信诚、表里如一

(八)孔子的等级差别观

首先孔子区分了君子和小人之别: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颜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论语·阳货)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其次从学思的角度对人进行了划分。

“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斯为下矣”。

再次主张实行愚民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所论述的主要概念有命、仁、礼、德、学、思、知、言、行、君子、小人、中、和。

通过这些概念的论述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九)、孔子之道的思考

《论语·里仁》有子曰:

“参乎!

吾到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十六字心经中有“道心惟微”也提到了道。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认为道就是曾子说的忠恕,郭沫若先生认为道“差不多可以说是仁,胡适先生认为孔子的道就是方法论,台湾辅仁大学的傅佩容认为孔子的道是千古难题,他认为就是仁。

不同的文章分别论述孔子的圣人之道、教育之道、君子之道等,但孔子的中心之道是仁吗

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

如果孔子之道为仁,那么这个道也就太容易了。

孔子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从孔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道是他的理想,德、仁是他实现道的途径和方法。

显然孔子之道不是仁。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孔子之道是否就是和呢?

请同学们讨论

(十)、孔子是否歧视妇女的思考

“唯女子及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的考辩

《黄帝内经》有女子及妇人的称谓区别,女子指未婚女子

《易经》有女、妻、妇人、妇的区别,女指未婚女子

《诗经》有女、女子,一般指未婚女子

本人认为论语中女子应为未婚女子

为什么未婚女子难养呢?

思考吧

三、孟子以“仁政”为核心的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并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一)、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

这种不忍人之心表现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的四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的四心。

人性善的理论构成了孟子仁政说的基础。

当然孟子的人性善理论指的是本性中的善,而不是说人生来就具有完美的善,认为关键是人们是否能尽其才,就是是否充分发挥善的本性,为了发挥善性,孟子还提出了心性理论。

(二)、尽心知天的天人合一论

孟子提出了“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的心的本体重要,认为只有充分发挥的心的作用,才可以发挥善,人要养心、放心求良心,尽心。

进而他提出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的尽心知天的天人合一论。

这里的天指天命,当达到知天后就可以“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的尽心知性说为后来的理学和心学开辟了道路。

(三)、“浩然之气”的修养说

为了实现“万物皆备于我”,就需要培养一种精神,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及道”。

这里孟子第一次提出了气的概念,类似于唯物主义的主张,但是这种气就要配义及道,其实质是伦理纲常,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只要有了坚定的信仰,经过长期实践就可以培养出一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四)、“天爵”思想

他认为道德修为最为重要,有了道德修为才可为政。

他说: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高贵的官职比不上道德和名誉。

而坚强的道德信念和名誉感,才是政治操守的可靠保证。

孟子的“天爵”思想乃是中华民族道德和政治思想的珍贵遗产。

(五)、‘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理论

孟子说: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及?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的这一论述实际上是讲社会分工,并不是统治及被统治的理论和阶级等级观。

(六)、孟子的仁政学说

仁政的基础是人性善

仁政的主观动机尽心知性

仁政的中心思想民为贵

仁政的基本原则得民心以德服人为民谋利

仁政的具体内容正经界保证土地私有,省刑罚、薄税赋进行伦理教育,尊贤使能,人杰在位

孟子提出了“土地、政事、人民”为三宝,宝珠玉者殃的“三宝一殃”主张。

(七)、孟子的民贵君轻理论及暴君放伐思想

在君臣关系上,孟子已不像孔子那样把“君君、臣臣”的原则绝对化,而认为君臣关系是相对的,是一还一报的双边关系。

至于国君有错,臣下应忠言直谏。

对那种危害社稷的国君可以“变置”,对暴君、昏君可以放逐,甚至可以诛杀。

提出了“民为鬼,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观点。

孟子提出“暴君放伐”论在历史起过进步作用,许多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曾利用它作为反对暴君暴政的思想武器。

四、荀子的思想

荀子是战国时期思想集大成者,他坚持唯物主义的主张,全面论述了国家、礼法、人性、天人关系,强调了隆礼重法的治理观。

沟通了礼法,属于归儒言法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荀子是战国思想的终结者。

(一)“明分使群”的国家起源观和礼法起源论

孔孟主张圣人治礼,但圣人为何治礼,论述的不够,而荀子第一次从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起源观和礼法起源论。

荀子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群,即能组成社会。

而人类社会和动物群体的区别在于能分,即有不同社会分工,划分为不同等级。

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群体以战胜自然。

而如何分呢,就是礼仪法度,这样就可以解决欲多物少的矛盾,避免纷争和动乱。

荀子的“明分使群”不仅论述了国家起源,也就说明了礼仪法度的合理性。

这是唯物主义的主张,荀子没有说明应该是什么样的礼仪法度,揭示阶级的问题,但是,在那个时代提出这样的观点仍然是很伟大的。

(二)人之性恶及“化性起伪“

荀子在人性上,坚持人性恶,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口好味、耳好声、目好色、心好利、不知足”的欲望。

这是先天而成,不是后天而成,因此人性恶,不是善。

那么人性的善是如何形成的?

荀子认为是人为的结果,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主张。

伪是人为的意思,认为性是先天赋予的,伪是后天人为的,若要为善,就要后天教育改造。

如何教育改造呢?

就是要遵守必然的人类社会礼仪法度。

荀子把人的基本欲望认为是人性恶是不对的,但是他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人的改造作用。

(三)“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之分观

先秦时期,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天人关系的问题,而荀子则提出了天人之分的伟大命题,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区分了自然之天及社会之人的天人观,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提出了“天地合万物而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的天道自然观,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四时变化都属于物质的世界。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天官薄类,心有征知”及“虚壹而静”的修养认识法

天官即人的感觉器官,天官薄类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对事物有不同的感觉印象,还必须通过分析、比较、判断形成概念,这就是征知。

而征知的本体在于心。

荀子的“天官薄类,心有征知”的观点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那么“心何以知呢?

,荀子在《解蔽》中又提出了“虚壹而静”修养认识观。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荀子的这一观点是早期道家宋妍、尹文“白心”观点的发展,也是对《管子》中“静因之道”,老子“剔除玄览”的发展和改造。

所谓“虚一而静”中的虚就是不要以心中已有的事物妨害将要接受的事物,所谓一就是专一,不因纷扰而干扰认识,所谓静就是剔除梦想烦乱,保持宁静。

这样就可以解蔽,认识所有事物。

“虚一而静”如果作为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对我们现在也有所启示。

(五)“学而践行“的学识观

主要出自《儒效》《性恶》《劝学》,认为行比知重。

包括终身学、思、专一、践行。

在此不做过多论述

(六)“无德不贵,无能不官”的主张

荀子提出了“无德不贵,无能不官”的用人原则,是对孔子举贤才思想的发展。

认为国家必须尚贤使能,标准就是德和能两个方面。

这样国家就可富国强民。

这里荀子和孔孟不同是,他看到了物欲的基础作用。

(七)“隆礼重法”的礼法并用论

荀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任务,主张“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主张。

但是他不同于孔孟的德主刑辅,他坚持礼法并用“隆礼重法”。

提出了和法家很多相似的观点,沟通了礼法。

比如公布法律、严格赏罚、执法公平、否定“象刑”等,他还提出了法理学上的“法义、法数、法类”的概念。

五、先秦儒家思想评析

1、儒家的“人治”及帝王的“外儒内法”

孔子的“为政在人”、孟子的“唯仁者宜在高位”、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

2、人性的问题讨论

3、荀子及孔孟思想之评析

人性之别

天道之别

王霸之别

法王之别

治世之别

作业

1、概述孔子的思想

2、概述孟子的思想

3、概述荀子的思想

4、荀子及孟子思想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墨家的思想

一、墨家学派

创始人是墨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

在法家兴起以前,墨家是同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到战国末年,韩非还说:

“世之显学,儒、墨也。

”他们代表小私有者和小手工业阶层的利益,反对贵族统治者对他们的压榨和掠夺,要求保护他们已经获得的私有财产,保障他们生存的权利。

在政治法律思想上,墨家学派提出了兼受、尚贤、尚同的主张,核心观念是“兼爱”墨家思想有71篇,到了宋代剩62篇,现存53篇。

二、墨家立言“三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何谓三表?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者?

古代圣王之事;于何原者,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者,发以刑政,观国家百姓之利”。

三、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

以“兼爱”为核心的义利观:

墨家强调人的平等性,即人及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平等关系。

只要大家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就能使国家富强,人民众多,刑政治平,社稷安宁

主张尚贤、尚同、非攻、非乐、节用

四、“以天为法”的自然法思想:

《墨子》说:

“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所不欲则止。

”在墨家扯来,天之“所欲”是人们的“相爱相利”,天之“所不欲”是人们的“相恶相贼”。

天既有爱恶,说明天是有意志的,墨家称之为“天志”。

墨家并把其“兼相爱、交相利”说成是“天志”,他们要求以它作为测定是非善恶的客观依据和衡量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

主张尚力、非命

五、国家起源及法制统一论

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的国家及法律起源论,是想使“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用国家强制力自上而下地加以贯彻,统一人们的思想,避免社会混乱。

他们幻想依靠“天”的权威和力量来“一同天下之义”,正反映出小生产者政治上的软弱性

六、尚贤主张

在墨家看来,“尚贤”应遵循的原则是: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七、家兼爱及儒家之爱的区别

墨家强调爱无差等

墨家爱及言利

墨家之爱先人后己

八、墨家对儒家的批判

见《非儒》篇

批判儒家的婚丧礼乐观

批判儒家泥古的思想“论事着装必以古”

批判儒家仁的虚伪性“敌战何谈仁”

批判儒家的假清高“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

批判孔子行为的虚伪“危时失仁义,饱时谈仁义”

九、墨家思想评析

墨家反对儒家天命,主张非命但又强调天志、明鬼

墨家强调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但由主张尚同,维护君主专制

墨家反对儒家的泥古但也总谈圣王

墨家反对儒家论仁,也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