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8224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初三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文章记事详略安排得当,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直接从对《左传》的介绍开始谈起,引出齐鲁长勺之战,以引入新课教学。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

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ùi) 间(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四、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

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

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

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

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依次思考如下:

(1)“十年春”指的是哪一年?

此句中解释为“讨伐”可以吗?

(2)此时的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

他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要求学生学习筛选信息,只要找准相关句子,这两个题目很容易解答。

5.提问: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

词,以加深印象。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长勺:

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驰之:

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

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

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

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

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

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归纳: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三段。

三、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思考

1.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先指名几名学生发言,然后归纳: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

2.归纳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归纳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评点,指出其朗读的优点以及存在的语音、停顿问题。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

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

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

,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

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

中心内容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明确:

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

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

中心内容是:

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

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

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

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

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

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

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

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

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

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1.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习小蛄

六、布置作业

《陌上桑》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诗中歌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罗敷坚拒太守调戏的故事。

学习这首年代久远的古代民歌,要注意把握句子的层次和节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但文人写诗,就连民间也创作了许多诗歌。

汉朝的时候,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叫“乐府”的机构到民间去收集诗歌呢!

这个机构收集了许多民歌精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陌上桑》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解题

1.汉乐府:

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

2.本诗出处:

《宋书·乐志》收载本诗,题为《艳歌罗敷行》;徐陵《玉台新咏》收载本诗,题作《日出东南隅行》;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属《相如歌辞·相和曲》,题为《陌上桑》。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要求:

(1)标画生字词。

(2)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

其中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

讨论,交流后明确。

1.注意以下生字词:

隅敷襦捋髭峭姝骊踟蹰

2.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较多,其中主要刻画了罗敷的形象,使君的形象也着墨较多。

四、学生品读课文

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2.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中,罗敷的身份是什么?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几件事?

(3)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歌中,罗敷是怎样拒绝使君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⑤诗歌是怎样刻画罗敷的形象的?

五、交流、讨论,明确

1.罗敷的身份:

罗敷是一个善劳动、爱劳动的青年劳动女性。

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2.诗篇叙述的事件:

(罗敷)采桑。

(罗敷)拒诱。

3.“使君”的形象:

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

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

4.罗敷拒绝使君:

罗敷面对使君,痛斥其无耻要求:

“罗敷前置词:

‘使君一何愚!

”’

罗敷通过夸说自己的“夫婿”压倒使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敷不慕权势、无畏威逼、善于斗争的高尚精神。

5.罗敷形象的刻画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突出语言描写。

六、学生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陌上桑》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首古代民歌。

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诗歌背景的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读来琅琅上口,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

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二、听录音(也可由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

解决生字难字。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要求:

结合注释体会句意,注意停顿和节奏。

四、讨论交流

1.提问:

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明解:

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提问:

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

明确:

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

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

3.提问:

诗歌是怎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

明确:

使君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

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

4。

提问:

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明确:

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指责使君,鞭挞他的荒淫无耻。

其实,换二个角度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的行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观点要合理,并做到有理有据。

五、课堂练习

学生充分展开想像,描绘罗敷“置词”后的情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展开想像,增补一些情节,将这首诗改写一个故事。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干谒文章。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很有启迪作用。

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下面这首朱庆余的干谒诗说起: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篇有名的干谒诗,但是也没有明显干谒的痕迹,很有些独到之处。

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作者介绍、释题

1.介绍作者: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然后教师补充:

苏辙:

宋仁宗嘉枯时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王安石变法初期,曾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

因与吕惠卿不合,对“均输法”也有意见,被免官。

他的作品很多,文集名《栾城集》。

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释题。

这篇文章是一篇干谒文字,写在嘉祐(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

这篇文章当中虽然也有些浮夸和阿谀的习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

论文以为“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枢密汩没慨然恣观仓廪苑囿宫阙恃以无忧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然后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

五、学习第1段

1.听朗读带,初步感知第一段的内容。

2.教师讲解其中的重点字词。

执事:

供使令的人。

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

浩气:

博大刚正之气。

太史公:

指司马迁。

燕赵间豪俊:

根据近人高步瀛注说,当指田仁、董仲舒、徐乐等人。

疏荡:

指文章的风格疏畅而又跌宕有势。

其气充乎……而不自知:

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而流露在他们的形貌之外,体现在他们的言语间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而他们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

3.思考:

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

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4.思考:

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史公的事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怎样“养气”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5.学生自行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流畅。

六、布置作业。

预习第2、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习第2段

1.男生齐读第2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段。

3.采用师生互问的方法,解决疑难字词。

要求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十有九年:

即十九岁,“有”通“又”。

乡党:

泛指乡里。

相传周朝的制度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自广,指开阔自己的胸襟;全句意为:

没有高山旷野可供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

恐遂汩没:

恐怕因此埋没了自己。

过秦汉之故都:

经过了秦、汉的故都。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

北顾黄河之奔流:

北望黄河的奔腾巨流。

四夷:

指四方各少数民族。

而辙也未之见焉: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然而我苏辙至今还未曾见到您。

4.思考:

这一段主要叙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请简要复述作者的这一段经历。

5.思考:

作者叙述这一段经历,目的是要说明什么?

明确:

这是承第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这为后文写自己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6.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3、4段

1.男生齐声朗读第3、4自然段。

2.采用同学互相发问、师生相互提问的方式,引导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且夫,句首发语词,可以理解为“况且”;志,有志于。

虽:

即使。

光耀:

指人的风采。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

这样就可以说是饱览了天下的壮观。

向之来:

指先前来京城应试。

向,以前。

斗升之禄:

指很微薄的俸禄。

待选:

等待朝廷选拔。

作者当时已经进士及第,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参加吏部考试,

考中后才能授官。

优游:

悠闲。

治:

研究。

辱教:

屈尊指教。

辱,谦词,承蒙的意思。

幸:

幸运。

3.思考:

请概括这两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

这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

4.思考:

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的?

明确:

在这里,作者点明自己求见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

这样说,就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5.学生熟读第3、4自然段。

三、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思考:

在文中,作者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对这个观点你有过什么体会吗?

明确:

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并通篇围绕这个观点行文,既列举了孟子和司马迁这两个例子,又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使文章观点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3.思考:

这篇干谒的文章,脱离了一般的习俗之气,请仔细体会,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明确:

作者很巧妙地从自己作文下笔,在论文中表现出自己的识见,以赢得对方的称赏。

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

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四、体会文章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读中感受: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2.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提示:

这篇文章语言铺张扬厉,笔势纵横,体现了苏辙青年时代的朝气和锐气。

注意苏辙写此文时年仅19岁,却已显示出过人的文学才华。

3.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五、布置作业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

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

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初步熟悉全文内容

三、解决疑难宇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四、疏通字词,粗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3.指名学生翻译第1段。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

并要求学生翻译几个重点句子。

如: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译文: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与他气概的大小相称。

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译文:

所以他的文章疏放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译文:

难道是曾经拿笔学习过写作这样的文章吗?

其他字词请参看“教学设计(A)”。

4.女生齐读第2段。

5.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同样要求学生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激发其志气。

译文: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其中记载的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足以激发

我的志气。

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

译文:

听了他宏大而雄辩的议论,见了他清秀而俊伟的容貌。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译文:

天下百姓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侵扰。

6.男生齐读课文第3、4段。

要求学生就其中的疑难词语或句子提问,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或教师直接释疑。

有关词语句子的解释请参看“教学设计(A)”。

7.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尽可能读得流畅,如果学生朗读的流畅程度不理想,可安排学生多读几遍。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