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37.23KB ,
资源ID:285822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85822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1、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初三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文章记事详略安排得当,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可直接从对左传的介绍开始谈起,引出齐鲁长勺之战,以引入新课教学。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

2、,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2.相关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三、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刿(gi)间(jin)褊(bin)帛(b)孚(f)辙(zh)靡(m)四、学

3、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五、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重点的字词,如:(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4)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6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4依次思考如下:(1)“十年春”指的是哪一年?此句中解释为“讨伐”可以吗?(2)此时的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筛选信息,只要找准相关句子,这两个题目很容易解答。5提问: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六、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词,

5、以加深印象。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长勺:在今山东莱芜东北。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辙:车轮行过的痕迹。轼:车前的横木。4学生思考讨论:(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学生讨论后明确: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5学生记

6、忆并背诵第二段。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注意以下重点词句: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4思考:(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三段。三、学生再次默读全文。思考1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

7、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先指名几名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

8、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2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4归纳写作特点。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

9、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参照“教学设计(A)”。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1教师范读

10、课文,或放朗读带。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引导评点,指出其朗读的优点以及存在的语音、停顿问题。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曹刿(gi)又何间焉(jin)肉食者鄙(b)牺牲玉帛(b)小信未孚(f)登轼而望之(sh)吾视其辙乱(zh)夫战,勇气也(f)望其旗靡(m)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

11、难句。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12、(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

13、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五、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

14、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归纳。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

15、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1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五、课文学习小蛄六、布置作业陌上桑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这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诗中歌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罗敷坚拒太守调戏的故事。学习这首年代久远的古代民歌,要注意把握句子的层次和节奏,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但文人写诗,就连民间也创作了许多诗歌。汉朝的时候,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叫“乐府”的机构

16、到民间去收集诗歌呢!这个机构收集了许多民歌精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陌上桑就是其中的一首。二、解题1汉乐府: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2本诗出处:宋书乐志收载本诗,题为艳歌罗敷行;徐陵玉台新咏收载本诗,题作日出东南隅行;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属相如歌辞相和曲,题为陌上桑。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要求:(1)标画生字词。(2)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讨论,交流后明确。1注意以下生字词:隅敷襦捋髭峭姝骊踟蹰2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较多,其中主要刻画了罗敷的形象,使君的形象也着墨较多。四、学生品读课文要求: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2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中,罗敷的身份是什么?从哪

17、些句子可以看出来?(2)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几件事?(3)诗歌中出现的“使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诗歌中,罗敷是怎样拒绝使君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诗歌是怎样刻画罗敷的形象的?五、交流、讨论,明确1罗敷的身份:罗敷是一个善劳动、爱劳动的青年劳动女性。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2诗篇叙述的事件:(罗敷)采桑。(罗敷)拒诱。3“使君”的形象: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从以下诗句可以看出:“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4罗敷拒绝使君:罗敷面对使君,痛斥其无耻要求:“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罗敷通过夸说自己的

18、“夫婿”压倒使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敷不慕权势、无畏威逼、善于斗争的高尚精神。5罗敷形象的刻画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语言描写。六、学生诵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七、布置作业陌上桑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这是一首古代民歌。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可能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应注意诗歌背景的介绍。这是一首五言诗,读来琅琅上口,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二、

19、听录音(也可由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解决生字难字。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结合注释体会句意,注意停顿和节奏。四、讨论交流1提问: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明解: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2提问:罗敷是否只具有外表美?明确:罗敷不光外表美,心灵更美。罗敷坚拒使君调戏,表现出她坚贞不屈、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和机警聪慧。3提问:诗歌是怎

20、样刻画使君的形象的?明确:使君是一个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诗歌先是写他停留着不走,继而打听年龄,最后竟提出“共载”,步步深入地暴露出使君的肮脏灵魂。4。提问:刚才我们对使君的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你对使君的行为有什么新的看法吗?明确: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指责使君,鞭挞他的荒淫无耻。其实,换二个角度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的行为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观点要合理,并做到有理有据。五、课堂练习学生充分展开想像,描绘罗敷“置词”后的情景。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展开想像,增补一些情节,将这首诗改写一个故事。

21、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这是一篇干谒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很有启迪作用。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从下面这首朱庆余的干谒诗说起: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一篇有名的干谒诗,但是也没有明显干谒的痕迹,很有些独到之处。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学。二、作者介绍、释题1介绍作者: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然后教师补充:苏辙:宋仁宗嘉枯时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王安石变法初期,曾被任命

22、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因与吕惠卿不合,对“均输法”也有意见,被免官。他的作品很多,文集名栾城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释题。这篇文章是一篇干谒文字,写在嘉祐(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这篇文章当中虽然也有些浮夸和阿谀的习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论文以为“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三、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枢密汩没慨然恣观仓廪苑囿宫

23、阙恃以无忧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然后齐读全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五、学习第1段1听朗读带,初步感知第一段的内容。2教师讲解其中的重点字词。执事:供使令的人。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浩气:博大刚正之气。太史公:指司马迁。燕赵间豪俊:根据近人高步瀛注说,当指田仁、董仲舒、徐乐等人。疏荡:指文章的风格疏畅而又跌宕有势。其气充乎而不自知: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而流露在他们的形貌之外,体现在他们的言语间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而他们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3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

24、;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4思考: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史公的事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明确: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怎样“养气”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5学生自行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流畅。六、布置作业。预习第2、3、4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学习第2段1男生齐读第2段。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段。3采用师生互问的方法,解决疑难字词。要求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十有九年:即十九岁,“有”通“又”。乡党:泛指乡里。相传周朝的制度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自广,指开阔自己的胸襟;全句意为

25、:没有高山旷野可供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恐遂汩没:恐怕因此埋没了自己。过秦汉之故都:经过了秦、汉的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北顾黄河之奔流:北望黄河的奔腾巨流。四夷:指四方各少数民族。而辙也未之见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然而我苏辙至今还未曾见到您。4思考:这一段主要叙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请简要复述作者的这一段经历。5思考:作者叙述这一段经历,目的是要说明什么?明确:这是承第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这为后文写自己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26、6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二、学习第3、4段1男生齐声朗读第3、4自然段。2采用同学互相发问、师生相互提问的方式,引导注意以下重点字词: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且夫,句首发语词,可以理解为“况且”;志,有志于。虽:即使。光耀:指人的风采。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这样就可以说是饱览了天下的壮观。向之来:指先前来京城应试。向,以前。斗升之禄:指很微薄的俸禄。待选:等待朝廷选拔。作者当时已经进士及第,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参加吏部考试,考中后才能授官。优游:悠闲。治:研究。辱教:屈尊指教。辱,谦词,承蒙的意思。幸:幸运。3思考:请概括这两段的中心意思。明确:这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4思考:这本是一篇

27、干谒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的?明确:在这里,作者点明自己求见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这样说,就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致于落人俗套。5学生熟读第3、4自然段。三、整体把握,深入理解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2思考:在文中,作者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对这个观点你有过什么体会吗?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并通篇围绕这个观点行文,既列举了孟子和司马迁这两个例子,又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使文章观点得到了充分的支持。3思考:这篇干谒的文章,脱离了一般的习俗之气,请仔细体会,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巧妙之处?明确:作者很巧妙地从自己作文

28、下笔,在论文中表现出自己的识见,以赢得对方的称赏。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四、体会文章语言1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读中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2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提示:这篇文章语言铺张扬厉,笔势纵横,体现了苏辙青年时代的朝气和锐气。注意苏辙写此文时年仅19岁,却已显示出过人的文学才华。3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五、布置作业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公元1056年,苏轼

29、、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二、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初步熟悉全文内容三、解决疑难宇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四、疏通字词,粗知课文大意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2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3指名学生翻译第1段。要求学生特别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并要求学生翻译几个重点句子。如: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译文: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与他气概的大小相称。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译文:所以他

30、的文章疏放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译文:难道是曾经拿笔学习过写作这样的文章吗?其他字词请参看“教学设计(A)”。4女生齐读第2段。5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同样要求学生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激发其志气。译文: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其中记载的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足以激发我的志气。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译文:听了他宏大而雄辩的议论,见了他清秀而俊伟的容貌。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译文:天下百姓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侵扰。6男生齐读课文第3、4段。要求学生就其中的疑难词语或句子提问,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或教师直接释疑。有关词语句子的解释请参看“教学设计(A)”。7学生齐读全文。要求学生尽可能读得流畅,如果学生朗读的流畅程度不理想,可安排学生多读几遍。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