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改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6812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改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版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改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教版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改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人教版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改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人教版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改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改编.docx

《人教版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改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改编.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改编.docx

人教版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改编

新课程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

迷惑。

殆:

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

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女:

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6、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7、弘毅:

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下册:

2、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擅长

  2、会宾客大宴会:

适逢。

宴:

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设置:

安放

  4、少顷少顷:

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

只闻:

听见

  6、其夫呓语呓语:

说梦话

  7、满坐寂然“坐”同“座”

  8、妇抚儿乳抚:

抚摸。

乳:

喂奶

  9、众妙毕备毕: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

心情。

少:

稍微。

舒:

松弛。

稍稍:

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夹杂

  12、虽人有百手虽:

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

大腿。

走:

  15、群响毕绝毕:

全。

绝:

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答案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八年级上册:

14、《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

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出名灵:

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

  3、惟吾德馨德馨:

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

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官府的文书。

劳形:

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

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4、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

7、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答案

  1、可爱者甚蕃蕃:

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

妖:

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

长枝蔓。

枝:

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少。

  6、宜乎众矣。

宜:

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

三峡

  一、解释答案

  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上

  3、乘奔御风奔:

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湍:

急流的水

  5、不见曦月曦:

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下霜的早晨

  7、飞漱冲刷

  8、属引凄异属引:

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或:

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即使

  11、良多趣味良:

真,实在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

  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

  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

  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

想到。

遂:

于是。

至:

  到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只是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

交错,纵横。

盖:

原来是

  5、月色入户户:

窗户

  二、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五、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风烟俱净俱:

全,都

  2、从流飘荡从:

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

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

比得过    奔:

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负:

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转:

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

到      息:

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

经营    反:

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柯:

树干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答案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

  

  八年级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

  2、援疑质理  援:

提出    质:

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

仰慕

  4、俟其欣悦俟:

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

热水    覆:

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

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跑     逾约:

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报” 穿着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

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

  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

  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

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造饮辄尽造:

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如:

  3、兹若人之俦乎俦:

  4、不戚戚于贫贱戚戚:

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

地方

  6、每有会意会:

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旧:

朋友们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答案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

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下册:

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策:

驾驭     道:

方法

  2、执策而临之策:

鞭子     临:

对着

  3、其真无马邪其:

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其:

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

餐    石: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

喂    材:

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

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尚且   等:

一样

  9、才美不外见见:

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虽:

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

怎么    千里:

日行千里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山水篇

  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水尤清冽尤:

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

道路。

见:

出现。

  3.为坻,为屿,为嵁坻:

水中高地。

屿:

小岛。

嵁:

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大约。

  5.佁然不动佁然:

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

凄清。

居:

停留。

  7.隶而从者隶:

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向西。

  9.下见小潭下:

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

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像北斗星一样。

蛇:

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乐:

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使-----凄凉。

寒:

使-----寒冷。

  16.记之而去去:

离开。

  二、句子翻译。

  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2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

  25.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26.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27.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28.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9.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