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679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马志宇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其他地区的社会概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多元面貌。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

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

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

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

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四、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3.史料引入,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

4.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五、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教师:

请同学谈谈对非洲与美洲的认识。

材料1:

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是可以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首都相媲美。

——郑家馨:

《十三一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

材料2:

(当西班牙人见到特诺奇蒂特兰)简直像《阿马迪斯骑土传》里描写的那些被施过魔法的东西……我们见到的景象仿佛是梦境。

——乔治·C.瓦伦特:

《阿兹特克文明》

设计意图:

谈话式轻松导入课堂,通过两则材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本课重点探讨的两座城市廷巴克图和特诺奇蒂特兰。

[学习任务]

任务一:

借助地图等时空上定位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

材料3:

古代非洲的国家和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教师:

结合地图和教材完成表格

廷巴克图

特诺奇蒂特兰

所属国家

加纳、马里、桑海

所属国家

阿兹特克

国家兴盛时间

8-15世纪

国家兴盛时间

14-16世纪

所属大洲及方位

西非

所属大洲及方位

中美洲

该大洲其他古文明代表

东北非埃及、阿克苏姆;东非摩加迪沙;南非大津巴布韦

该大洲其他古文明代表

中美洲玛雅文明;

南美洲印加文明

材料4:

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并开始了定居生活。

大约在6000年前,世界上出现了最早的城市,这些城市很快又成为各地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教师:

材料4认为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结合教材去思考古代非洲与美洲是否具备相关条件。

设计意图:

结合地图和教材初步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相关文明的时空定位,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认识古代非洲和美洲的农业,又可以借助材料中城市是政治和经济中心这一说法引导学生理解透过城市可以了解一个区域的文明发达程度。

任务二:

借助相关史料探究古代非洲文明概况

材料5:

一支商队即将到达廷巴克图

材料6:

廷巴克图为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是跨撒哈拉商道西线商道的南方枢纽城市……在廷巴克图,能见到来自北方的盐、南方的黄金、东方的铜。

——占心磊《廷巴克图——一个“全球城市”的兴衰》

教师:

商队为什么而来?

携什么而来?

教师:

材料5的图片上,廷巴克图有一些建筑特别引人注目。

材料7:

14世纪末桑科尔清真寺在廷巴克图落成

材料8:

到大约10世纪,加纳国王已经改宗伊斯兰教。

他们的改宗改善了与来自北非的穆斯林商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与那些运送商品穿越撒哈拉的沙漠地区的穆斯林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教师:

思考清真寺在西非廷巴克图等地大量出现的经济诱因。

材料9:

商业上的繁荣使廷巴克图有能力兴建著名的科兰尼克·桑科尔大学……理论上同样是清真寺的桑科尔大学奉行“门户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这种学术气度被欧洲人誉为“廷巴克图的慷慨”……桑科尔大学和廷巴克图为帝国培养大批知名学者,促进了廷巴克图的文化繁荣和帝国对文化的重视。

——占心磊《廷巴克图——一个“全球城市”的兴衰》

材料10:

日益增加的贸易数额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集权化运动有利,因为对贸易增收的税收,有助于供养集权化国家所需要的职业化官僚和武装力量。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教师: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廷巴克图的商业如何进一步影响该区域的政治与文化。

材料11:

教师:

归纳西非国家社会概况。

引导梳理古代非洲其他国家社会概括。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和问题设计,以廷巴克图为抓手,引导学生认识对外贸易对非洲文明的重要影响,从而一步步得出古代非洲文明概况。

任务三:

借助相关史料探究古代美洲文明概况

材料12:

特诺奇蒂特兰复原图

材料13:

特诺切蒂特兰的街道由水渠构成,水渠边上就是小路,随处可见的桥梁通往该城每个角落。

有3条大道从北面、西面和南面与陆上相连……岛屿四周是绿色的“浮动花园”,而岛中央则建有闪闪发光的白色房屋……城北的特拉特洛科是最热闹的商业中心,这里是城内最主要的大集市,可容纳六万人。

市场上的物品应有尽有,香气四溢的美食、华丽精美的饰品……在特诺奇蒂特兰,所有的道路都指向城市的宗教仪式中心。

——整理自乔治·C.瓦伦特:

《阿兹特克文明》、牛建军《探秘阿兹特克》

教师:

阅读材料12,指出复原图中A、B、C所指的具体设施。

通过这些主要设施及布局体现特诺奇蒂特兰怎样的社会特点。

材料14:

始建于1390年的特诺奇蒂特兰城大神殿

材料15:

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大金字塔因塔顶的两座神殿而独具特色。

神殿可通过双排台阶进入。

双排台阶代表了神殿同时供奉雨神特拉洛克和战神维齐洛波奇特利的双重功能。

——凯瑟琳·詹姆斯-柴克拉柏蒂《一部基于全球视角的建筑史教科书》

教师:

结合教材思考神殿同时供奉雨神和战神有何寓意。

材料16:

教师:

归纳阿兹特克国家社会概况。

引导梳理古代美洲其他国家社会概括。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研读和问题设计,以特诺奇蒂特兰为抓手,引导学生认识美洲文明概况。

任务四:

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教师:

导入世界地图,地图上呈现中古时期各大洲出现的著名城市。

设计意图:

从时空上和内容特点上,让学生感受中古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未代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科技成就简表(部分)

日本著名科学史学家薮内清在论述宋代的科技成就时指出:

“北宋时代是中国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北宋时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以至近代相比。

对这一观点你是否赞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要求:

围绕一种立场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一:

赞同。

北宋的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印刷术在雕版印刷之外出现了活字印刷,加速了印刷业和文化传播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普及,为市民文化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同时印刷术的外传,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当时的航海贸易,商品经济更加活跃,有利于中外的文化交流;指南针传人欧洲,在新航路开辟和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北宋科技发展在推动文化下移、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也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

(若学生答出火药的成就及作用、天文学、农学、建筑学等成就也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

反对。

北宋的科技与文艺复兴近代科技有着巨大差异。

北宋科技属于古代传统科技,实用性强,重经验总结,且主要分布在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农业、天文历法等领域。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科技属于近代科技,注重实验,注重总结科学定律,且主要集中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与工业密切相关的领域。

宋代科技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最终没有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科技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助推了西方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宋代科技在科技范畴、社会作用等方面均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科技存在很大的差异,故不能等而视之。

【解析】

【详解】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应当表明立场,即对材料观点“北宋的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持赞成或者反对意见。

然后结合史实说明自己的立场。

本详解以赞成为例:

观点一:

赞同。

北宋的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结合材料中涉及的印刷术、指南针对宋代和世界的影响进行说明,来体现其意义所在。

如印刷术在宋代有所创新,出现了活字印刷,从其对宋代文化事业、市民阶层以及欧洲文化发展的影响展开说明即可。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生化观点,即北宋的科技发明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也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根据老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这一辈子》上映于1950年,讲述了一位老警察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现象。

电影梗概如下:

清朝末年,二十多岁的“我”失了业,经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巡警。

那时,世道昏暗,民如草芥。

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巴望有个好世道,不想秦大人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我”的希望成了泡影。

1919年,北京爆发爱国学生运动,秦大人倒了台,“我”又成为巡警,还和学生运动领袖申远交上朋友。

总想着世道会变样,谁知秦大人再度出山,官当得比从前更威风,“我”却被降为三等警察,妻子病死,留下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穷得难以为生。

这时到处出现共产党,秦大人要抓共产党人申远,“我”却把他放跑了。

不久,青天白日旗代替了五色旗。

“我”的女儿大妞出嫁了,儿子海福继承父业,当了国民政府的警察,还和申远往来密切。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北平等地相继沦陷。

日军抓走了“我”儿子的未婚妻小玉。

海福经申远介绍,参加了八路军。

不久,申远被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来接管北平。

“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监狱,在牢里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新认识。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情节:

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

概述和评价:

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并发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革命进入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许多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法令和措施。

不久,清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但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

这一革命过程被称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也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但革命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电影情节及其所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