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665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

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1.掌握通讯的文体特征,巩固筛选新闻信息的能力,掌握分析、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2.能准确清晰地分析本文的层次结构,掌握分析新闻结构的方法。

3.了解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茫茫宇宙,神秘莫测,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

如今,飞天已不再是敦煌壁画里遥不可及的幻想,因为我们的“神舟”飞船终于从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浩瀚的太空中终于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载人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这次行动的圆满完成,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

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乃至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载人(    )    ②翌年(    )    ③横亘(    )

④酝酿(    )⑤着陆(    )⑥高耸(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

(1)盼望·期盼

盼望:

殷切地期望。

往往含有“对人的想念”之意。

期盼:

期待,盼望。

一般用于对事的期望,程度比“盼望”更重,心情更迫切。

辨析:

①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母亲总是在    我们长大,可是当我们真正长大后,母亲却又希望我们能变回小孩,能时时刻刻像儿时一样依偎在她身旁。

 

②当数千名代表委员冒着初春的冷冽,怀揣着各种议案、提案,还在从祖国各地赶往首都的路上时,广大群众就已经向三月的北京投射出饱含    的目光。

 

  

(2)实验·试验

实验: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

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前者侧重于“检验”,后者侧重于“察看”。

辨析:

①5年来广东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广东拥有省重点    室108家,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②重庆市通过    探索形成的“4+1”培养模式,将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由学校“小家庭”延伸到社会“大家庭”。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翌年:

 

(2)尘封:

 

(3)不同凡响:

 

(4)一鼓作气:

 

(5)谈笑风生:

 

(6)无微不至:

 

(7)扭转乾坤:

 

1.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3.这篇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阅读全文,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5.好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这篇课文的标题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那么,如何拟好新闻的标题呢?

 

怎样鉴赏报告文学

我们生活在“匆忙而又多变的时代”,翻开报纸和杂志,渴望读到及时反映时代信息的作品。

新闻报道快捷、迅速,但往往失之简括;小说内容丰富,但一般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构思。

阅读报告文学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好选择。

报告文学是带有新闻报道性质的一种文学样式,高尔基称它为介于调查报告与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具有新闻性,又不乏文学性,还具有政论性等。

阅读报告文学不能只图热闹,需要从以下三方面深入挖掘:

一、结合作品背景。

报告文学反映的是写作时的生活,阅读时不能脱离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了解了作品的背景,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写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处于建国初期,与美国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作品描述激烈的战斗场面,能及时传递前方战斗的信息,讴歌志愿军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有人批评作品充满杀戮,这种看法是脱离了背景的,是不公平的。

二、寻找贯穿线索。

一般来说,报告文学有两种设置线索的方式,一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结构组织材料,就是按照故事发展的经过写下来;还有一种是靠主题思想把材料联结起来。

《包身工》兼用了这两种线索:

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是主线,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是副线。

在阅读时找出线索,有利于全面了解作品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矛盾。

三、体味精辟议论。

报告文学的议论一般出现在叙事写人的高潮部分,作者的感情再也不能抑制,便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几句,深刻、精练、富有激情。

如《包身工》末尾一段,既有对光明必将到来的预言,又有对压迫者提出的义正词严的警告。

议论的一般作用是揭示本质,引导读者认识事物的意义;直抒胸臆,旗帜鲜明地表明作者的态度;点明题意,阐发作品主题,穿针引线,串联作品题材等。

我们在阅读时,决不可忽视这些议论。

小结:

报告文学不高深,兼顾文学和新闻。

了解背景理线索,作者记叙中有议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

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

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

1970年4月24日。

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文中说“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联系上下文分析“不同凡响”表现在什么地方。

 

2.“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为什么震动了中国人?

 

4.节选部分从记叙的角度看属于怎样的记叙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学完本单元后,同学们应该对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请写一篇短新闻,报道一下最近学校或班级内发生的新鲜事。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基础知识梳理

1.①zài ②yì ③gèn ④yùnniànɡ ⑤zhuó ⑥sǒnɡ

2.拔地而起/点拨 九霄/元宵 诞生/垂涎 借鉴/签名

3.

(1)①盼望 ②期盼 

(2)①实验 ②试验

4.

(1)第二年。

(2)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3)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4)比喻趁着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5)谈话时兴致勃勃,气氛活跃。

多指平时说话。

(6)处事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

含褒义。

(7)根本改变已成的局面。

思维探究与创新

1.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且这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的艰辛过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2.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3.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构成,有的有背景和结语。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的结构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

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4.

(1)文章有条有理,层次清晰。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文学色彩浓重。

作者多用议论和抒情手法,使得文章有情有理,增强了通讯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另外语言富于韵味。

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5.一是宜明不宜隐。

如果标题能一下子吸引观众,激起观众“想看”的欲望,才能谈及内容是否“耐看”,如:

“一桩假药案

两命归黄泉”,这个标题不仅言简意赅、浅显明白,而且震撼人心,富有吸引力。

二是宜实不宜虚。

尤其一些十分重要的新闻报道,利用标题可以把新闻的重要价值和报道意图很好地体现出来,进而在有限的时空传播更多的信息,让观众多侧面、多层次地了解到他们最需要获得的事实。

三是宜短不宜长。

标题必须用最简洁的文字,明白地标出新闻中最新鲜的、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东西,形成视觉第一冲击波,以此吸引观众。

技能应用与拓展

1.因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①从结构上看,引起下文对中国航天人近半个世纪艰苦努力的记叙。

②从内容上看,通过“等待”“努力”之久,反衬本次发射的重大意义。

3.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最早实现“飞天”梦想的却是苏联人。

4.倒叙手法。

先写“神舟”五号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