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603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docx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docx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

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

重点的选定──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一

记得有一次去中学听一节初一历史课,课的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

任课教师讲述老子时,在简要介绍了老子的生平之后,着重阐释老子的哲学思想。

为了使学生理解“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一思想,教师首先提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要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十分踊跃地答出各种对立的概念,如好与坏、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难与易、有与无,等等。

接着,教师介绍老子的观点,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出老子关于祸福倚伏的论述,并加以解释,又用动画片的形式生动地演示塞翁失马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子的这一辩证思想有什么意义,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课后,在总结和评议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我的意见是:

任课教师对老子这一部分的教学应该说是很好的了,教师为了讲好老子,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

在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述,又有学生的讨论;既有文字史料的运用,又有音像材料的播放;教师既深入浅出地讲明概念、事理,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教学过程设计得环环相扣,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这些都是要充分肯定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任课教师考虑不周的,这就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从所使用的教科书来看,该课有三个子目:

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教师对老子这一子目的教学下了很大的气力,展开了一些教学活动,也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就使得后两个子目的教学相对被冲淡了,时间安排上也显得紧张,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

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什么呢?

我认为恰恰是后两个子目,即孔子和百家争鸣。

所以,如果说这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失的话,就是在教学重点的选定上。

什么是教学重点呢?

从理论上讲,教学重点是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最本质的部分,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中心思想的部分。

从实际操作上讲,一节课的重点,是该课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丰富的内容,甚至是繁多的内容。

在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选定重点。

因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点,面面俱到、平均使力的教学在实际上很难操作,教学效果也不好;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全是重点,全是重点实际上等于没有重点。

所以,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是教师备课和讲课时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那么,如何确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呢?

这好像并没有一定之规,因为课程标准上只是列出了教学内容的要点,教科书上也是将这些要点按顺序编排和叙述,都没有明确说明一节课的内容中哪些应该是重点,哪些应该是非重点。

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分析,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这也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具体体现。

一般来说,对教学重点的选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涉及到了几项史事,要确定哪些史事属于重点,就要看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也就是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例如,前面提到的这节课中,百家争鸣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当然应该确定为教学的重点。

再如,有的版本的教科书在叙述三国鼎立的内容时,主要涉及了两次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个战役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要选择哪一个是重点,就要看其对历史发展的全局性的影响如何。

由于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而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两者相比较,赤壁之战对历史局势发展的决定意义更大,因而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处理,可以侧重于后者。

 2.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历史教材是经过选择和编排的,有着自身的系统,在选择教学重点时,需要考虑到某一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到该项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一般说来,如果一项知识对教材的某一学习主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一项知识对教材中其他知识的教学有着作用,那么就可以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

例如,前面那节课中涉及到的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不仅在历史上,而且从教材体系上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讲好孔子及其思想,不仅有利于讲好下面的百家争鸣,而且也有利于以后教学中所涉及到一些内容,诸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科举考试以至近代的新文化运动等,故而应当将孔子作为教学重点。

3.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选定教学重点,还要从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来考虑,即教学重点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有些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上和教材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就要斟酌是否还要重点讲授。

如赵州桥,学生在小学时学过相关的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知识,中学教师在讲述时,就可以对赵州桥的具体描述简单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其建筑结构的分析及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影响上面。

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有多种类型。

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等;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带动了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带动了一节课的教学)。

在选定了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是教学上的重点,包括知识上的重点、认识上的重点和教学活动上的重点,是构成一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重点。

对于这样意义上的重点,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的切入。

这是指对教学重点展开时所进行的铺垫和引导,如背景介绍、相关知识的联系等;

(2)重点的激活。

这是指对重点的打开,引起学生的关注,如设置情境、提出疑难问题等;(3)重点的丰富。

这是指对重点的充实,如提供有关的材料、对重点进行具体的讲授、演示相关的教学课件等;(4)重点的认识。

这是指对重点组织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活动,对重点进行探究,如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5)重点的巩固。

这是指对重点的进一步强化,如进行练习、概括总结等。

总之,是将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围绕着重点来进行。

在进行重点的教学时,还要注意避免出现一些偏差。

例如,在一节课中设定的教学重点过多,造成每一个重点都很难突出;对重点的处理出现偏离,如若将鸦片战争的背景作为重点,在讲述时如果详细介绍鸦片传入中国的路线,就显得有点偏了,而是应该侧重在鸦片泛滥的情况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上,这样也有利于引出禁烟运动;还有就是重点的空泛,未能具体、形象地展现重点,只是从概念到概念地泛泛而论,使得重点的学习不能深入。

教学重点的设定和组织,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问题,也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问题,并关系到教学结果、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历史教师需要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得合理、恰当、有效,一定会大大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水平。

细节的重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二

有一次在中学先后听了两位教师的历史课,他们所讲的内容是一样的,课题都是辛亥革命。

在讲到黄花冈起义时,一位教师说:

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向总督衙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他们个个视死如归,英勇无比,勇猛杀敌,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在冲入了总督衙门后,又冲杀出来,与敌人的援兵发生了激烈的遭遇战。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革命党人仍是战斗到底。

而另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讲述的:

黄兴带领120余人的敢死队,勇猛进攻总督衙门。

战斗中黄兴的右手中指和食指的第一节被枪弹打断,他忍着痛,用手指的第二节扣动扳机,坚持指挥战斗。

有个叫喻培伦的革命党人,在胸前挂一装满炸弹的大筐,边向前冲边投弹,所向披靡,虽负伤多处,但仍冲锋在前。

两位老师在讲述时,都是带着激情的。

看得出来,他们都是想讲好黄花冈起义的情况,尽力表述出革命党人惊天地泣鬼神的无畏精神。

但是,他们两人的讲述及其效果是有明显区别的。

前一位教师多是用词语来论述,显得有些空泛和一般化,学生听后留下的具体印象不会很深;而后一位教师则是以黄兴和喻培伦的具体行为作为代表,用细节来展现当时激战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再现出革命党人的英勇形象。

相比较而言,显然后者的教学效果更好。

这里,涉及到历史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史事叙述中的细节。

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

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讲得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离不开细节的支撑。

记得我的一位业师黄一欧先生曾说过:

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而好的例子一定要有典型的细节。

他的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历史课堂讲授的一个规律性的问题,这就是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是优秀的历史讲述者,而要把历史讲“活”,离不开具体的情节。

在历史讲述中史事的细节是很重要的,讲好细节,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

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

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上面提到的后一位教师的讲述,就是以黄兴被打断的手指和喻培伦胸前挂着的大筐这样的细节,将两位革命党人在战斗中的形象活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再如,讲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一般的做法是简单提及谈判的地点、时间和双方代表,然后转入条约的内容。

有位教师在这平淡的介绍中,加入了谈判时的一个细节:

伊藤提出一个月内交割台湾,李鸿章说:

贵国何必这么着急?

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藤回答说:

尚未下咽,

 这一问一答,活现了二人的嘴脸,也典型地表现出谈判的气氛。

从信息的性质上讲,细节有一种活的属性,这在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接受,又不容易被遗忘。

这对历史教学来说是太重要了,因为运用细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的抽象、枯燥和乏味,还可以解决在教学中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

例如,现行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一课,其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和我党所采取的经济措施,这样的教学内容很容易讲得干巴巴的。

而我听过一位教师讲这节课,却是非常的吸引人。

他具体讲述了“米棉之战”的过程,如投机商哄抬物价;中央财委周密部署,组织各地急速运粮到上海;就在物价上涨最猛烈的时候,突然在各地同时敞开抛售,并收紧银根,使投机商无法招架,受到致命打击,等等。

由于教师的讲述具体翔实,情节起伏,讲得真像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从而使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得以解决。

既然细节很重要,那么,在运用细节时教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是细节的来源。

真实的细节出自可靠的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上面所举的几个实例,都是有史料根据的。

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史事的细节,需要平时广泛阅读,留心搜集,尤其是在备课时认真查阅有关的资料。

特别应注意的是,在叙述细节时不要随意地编造、想象和拼凑,否则细节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记得有一次听课,任课教师是这样讲唐朝长安城的繁荣景象的:

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售各式各样商品,如茶叶、丝绸、唐三彩等。

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

 这一小段的细节描述,展现了长安城的繁华。

但是,这是教师自己想象出来的,与史实却多不相符:

(1)长安城的“市”与“坊”有明确的功能划分,不是所有的街巷都可以开店;

(2)唐三彩在唐朝时主要是作为陪葬的一种明器,而不是作为工艺商品出售;(3)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禁止夜间行走,更没有夜市。

这样全凭想象的细节,不是历史的真实。

所以,细节虽细小,却不能掉以轻心,有时历史教学中科学性的错误,往往是出在细节上。

其次,是细节的选择。

史事的细节有很多,不可能在课堂讲授时都用得上,这就需要对细节进行筛选,根据教学重点选取最有代表性、最生动的细节。

像喻培伦这个人物,是有很多感人的事例的,如他在革命党人中被誉为“炸弹大王”,曾因研制炸弹身负重伤,左手残废;在起义前他三天三夜未睡,赶制了三百多枚炸弹;在战斗中,他一马当先,额头上沾满了灰土;最后弹尽力竭被俘,在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