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8559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0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docx

江西省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语文试题含详细答案

江西省2018年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

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

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

“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

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

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

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

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

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

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

他指出: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

道家的《道德经》说: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墨家的《墨子》也说:

“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

”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敬的态度和服侍的礼仪。

杂家的《吕氏春秋》不仅说明了尊师的必要,而且指出了尊师的具体方法。

主张“生则谨养”,“死则敬祭”。

此外,学生能够勤奋学习,虚心求教,也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尊敬。

尊师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尊师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笃信教育,从而促进全社会的向学之风,强化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同。

当然,我们也不必忌讳,尊师的片面化和极端化,也对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具有负面影响。

比如,恪守师法,不许学生自出机杼,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后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

(摘编自徐梓《中国文化的尊师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虽然不是中国尊师传统的创始者,但却为后世树立了为人师表的榜样。

B.《国语》中已将君、父、师并提,当时的人们认为三者的地位同等重要。

C.荀子视教师为礼法的守望者,因为学习和执行礼法,都需经由教师来完成。

D.除了在尊师上取得一致之外,先秦诸子在其他问题上的观点都是相互冲突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是个绕不开的人物,所以在论述中国的尊师传统时,作者选择了从他说起。

B.文章在列举先秦诸子尊师的论据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其中,“面”为荀子的言论,“点”则为其他诸家的言论。

C.在充分列举论据之后,文章进而深入剖析了“尊师传统”的本质:

尊师既是尊业敬德,也是重学、重道。

D.文章在充分肯定尊师传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指明了将尊师片面化、极端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体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生如果对老师态度恭敬,服侍周到,但不愿勤奋学习,不肯虚心向老师求教,也未必可以说是真的尊师。

B.教育事关他人前途和家族命运,如果不接受教育培养,一个人就难以造就才德,一个家族就难以发达兴旺。

C.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因此,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一定会人人尊重教师,反之亦然。

D.尊师传统无形中对教师的才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人格高尚、学识博通,才能赢得尊重和礼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社稷坛抒情

北京有座美丽的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个用五色土砌成的社稷坛。

社稷坛是北京九坛之一。

古代帝王,在社稷坛祭地。

祭地为了要求土地肥沃。

五谷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因此,人们臆想的稷神(五谷)就和社神(土地)同在一个坛里受膜拜了。

穿过古柏参天、处处都是花圃的园林,来到这个社稷坛前,突然有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

在庄严的宫殿建筑之前,有这么一个四方的土坛,屹立在地面,它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

这图案使人沉思,使人怀古。

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

而坛呢,却很荒凉,就只有五色的泥土。

这使人想起:

没有这泥土所代表的大地,没有在大地上胼手胝足的劳动者,根本就不会有这宫殿,不会有一切人类的文明。

在这个土坛上走着,仿佛走进古代去,走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在那里,莽莽苍苍,风声如吼。

一个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正在用他的悲悯深沉的眼睛眺望大地,吟咏着诗句。

这是屈原的声音,也是许许多多古代诗人遥望原野时曾经涌起的感情。

这种“大地茫茫”的心境,是和对于自然之探索和对于人间疾苦的忿慨联结在一起的。

想一想这些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劳动者开辟这些土地,是和大自然进行过多么剧烈的斗争呀!

这种斗争一代接连一代继续着,我们仿佛又会见了古代的唱着《诗经》里怨忿之歌的农民,像敦煌壁画上面描绘的辛勤劳苦的农民,驾着那种和古墓里挖掘出来的陶轮牛车相似的车子,奔驰在原野上,辛苦开辟着田地。

在这个五色土坛上面走着走着,仿佛又回到几千年去,会见了古代的思想家。

他们白发苍苍,正对着天上的星辰,海里的潮汐,陶窑的火光,大地的泥土沉思。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代谢,万物死生,都使他们抱头苦思。

他们看出一点道理,世上的万物万事,有因有果,有主有从,它们互相错综地关联着……正是由于古代有这样的思想家在这样地思考过,才给后来的人们创造了这样一座五色的土坛。

我们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上游,那里绵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

因此,黄色被用来配“土”,用来配“中心”,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中高贵的颜色。

中心是不同于四方的,能够生长五谷的土地是不同于其他东西的,黄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

在社稷土坛的中心,黄土被特别砌成了一个圆形,审视这个黄色的圆圈吧!

它使我们想起奔腾澎湃的黄河,想起在地层下不断被发掘的古代村落,也想起那古木参天的黄帝的陵墓。

多少万年的劳动经验和生活智慧积累起来,才有了今天的人类文明。

每一个人在人类智慧的长河旁边,都不过像一只饮河的鼹鼠。

在知识的大森林里面,都不过像一只栖于一枝的鹪鹩。

这河是多少亿万滴水汇成的啊,这森林是多少亿万树木构成的啊!

瞧着这个社稷坛,你会想起了中国的泥土,那黄河流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红壤,肥沃的黑土,洁白的白垩土……你会想起文学里许许多多关于泥土的故事:

有人包起一包祖国的泥土藏在身旁到国外去;有人临死遗嘱必须用祖国的泥土撒到自己胸口;有人远从异国归来,俯身亲吻了自己国门的土地。

瞧着这个紧紧拼合起来的五色土坛,一个人也会想起了国土的统一,在我们的土地上,为了统一而发生的战争该有多少次呀!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高度统一过,等我们解放了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后,这种统一的规模就更加空前了。

我在这个土坛上低徊漫步,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我仿佛曾经上溯历史的河流,看见了古代的诗人、农民、思想家、志士,看他们的举动,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又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阳光灿烂的现实。

啊,这座发人深思的社稷坛!

(选自奉牧同名散文,有删节)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社稷坛后面金碧辉煌的宫殿,写宫殿的飞檐、斗拱、琉璃瓦与白石阶,自然引出在泥土上创造宫殿的劳动者。

B.文章联想丰富,面对着社稷坛诗人联想到屈原、《诗经》、敦煌壁画,联想到包着祖国泥土到国外去的游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C.作者写黄土高原,认为“黄色”不同于其他颜色,是“高贵的颜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洋溢着对华夏文明发源地的自豪感。

D.文章开头句,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交代了社稷坛的位置,语句平淡而自然,既照应了标题,还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文中最后一段的作用。

(5分)

答:

6.面对社稷坛,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自2003年至今,我国先后公布了6批27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批4153个中国传统村落。

但古村落的抢教和保护进度,远远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

“如果这些古村落都没有了,都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乡愁?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曾忧虑地说道。

而在消失的村落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

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问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摘编自《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2017年12月11日“央广网”)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体系的统计分析及分布概况》)

【注】中国村落遗产保护现有体系包括:

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

从区位上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除开东北地区的空缺区,大致呈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增多的特点,且分布不均匀。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力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消亡速度。

但由于经验和法制等不足,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体系仍‘道阻且长’。

”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

“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我们的文明没有断裂,到今天还鲜活地存在?

看看古村落就可以找到答案。

”多年来,胡彬彬调查研究的足遍及中国5000多个乡村,被称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第一人”。

“古村落拥有丰富内涵,包括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观念、精神道德情操等。

”胡彬彬直言,当前中国古村落保护很大程度上是孤立地保护建筑形态,“有方向性错误”。

2017年,胡彬彬主持撰写的中国首部关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与保护的蓝皮书在北京发布,强调对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

对于古村古镇的“旅游开发热”,胡彬彬也有冷静的思考。

他认为,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为原则,避免无序的商业开发导致“千村一面”,最大限度保护文化的特质性。

(摘编自《古村落保护要注重活态和人文》,2018年1月27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从农村考上北大研究生的“85后”青年汤敏,出于对古村落文化的思考,他放弃工作专心于做公益。

如今,他创立了“古村之友”,在全国率先发起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并邀请爱好古村落的人一同参与。

目前,他的团队已覆盖全国30个省1000支志愿者队伍,聚拢成规模可达四五万人的古村保护志愿者团队。

汤敏通过实地调查大量走访,写下一篇“救救梅州”的万字长文,引起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

最终,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300多座古屋免于拆毁。

梅州还因此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的保护条例》。

汤敏认为,一个地方的文明,是一个地方人的乡愁。

文明的美,是地方不断涌现人才的“密码”,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更应该保护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摘编自《渠县青年汤敏辞职保护古村落》,2018年1月31日《成都商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已经或濒临消失的村落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抢救和保护的进度远远赶不上村落消失的速度,对此有关专家十分忧虑。

B.从2003年2014年,我国公布了六批历史文化名村,从公布数量来看,一直呈递升态势,其中第六次公布数据已破百,比第一批多95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