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27881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ocx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docx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重点在于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以及运用摆事实论证的写法这一点可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完成

2.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是教学的难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补充举生活实例加以分析完成

3.既然人人都有创造力,为什么有了成了科学家、发明家,而有的人却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是学习时,可能产生的疑点这一点可以通过师生对课文第12、13节的内容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补充一些事例来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说:

“思想是自由的精灵。

”,法朗士说:

“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

”,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

2、4+9=?

3、5+7=?

4、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二、检查预习:

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bó)

根深蒂固:

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

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

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

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

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简介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四、整体感知:

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提出问题:

(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

(3~12段)

  第一层(3段):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

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

(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2、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

开头有什么特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

3、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①渊博的知识。

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1)例证法:

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

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3、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六、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预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

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2、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3、预习检测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

致,推及;知,认识。

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

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

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

即心要端正。

齐家:

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

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4、整体感知

(1)段落层次提纲:

  a.话题:

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b.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c.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2)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

“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

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5)“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6)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

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

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

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

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

“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

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

五、扩展

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六、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2、过程与方法: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体会本文论述语言简练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谈读书》

1、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2、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3、预习检测

怡情(yí)傅彩(fù)藻饰(shì)矫情(jiǎo)诘难(jiénàn)

咀嚼(jué)狡黠(xiá)伦理(lún)味同嚼蜡(jiáo)滞碍(zhìài)

睾(gāo)阐证(chǎn)吹毛求疵(cī)

4、整体感知

(1)讨论: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

(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

(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

怡情、傅彩和长才。

(3)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4)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

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

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

“全凭观察得之”

(5)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

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

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合作探究

(1)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另举一例。

明确:

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2)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

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2)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

试举例说明。

明确: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3)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四、小结:

围绕论题,从多方面展开论述。

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一个总括全文的中心论点,而且大都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集中加以论证,结构上一般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

而本文在写法上别具一格,全文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心论点,而是围绕论题,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论述了求知的有关问题,但对每一个论题又都没有展开论证。

虽然这样,由于作者见解深刻,议论精辟,语言凝炼,仍然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五、板书设计:

谈读书

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

阐述读书的方法:

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不同的读、“3结合”

第三层: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六、作业:

练习册

《不求甚解》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

你喜欢书吗?

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整体感知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

态度:

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

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

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

赞同提倡。

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

书要反复读。

三、合作探究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

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

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

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四、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

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

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五、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

“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

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练习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认识和揣摩富于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体会鲁迅的语言艺术 

3.掌握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l)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列举进入新世纪的短短十年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伟大国家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绩?

……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2、作者简介

(881—1936)原名  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政治家 和  文学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发表了小说《孔乙己》、《药》、《故乡》等,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另一篇是《》另有散文诗集《  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

写作背景

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8226;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8226;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②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8226;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简介驳论文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议论文相关知识:

1、按论证方式分,议论文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

确立一个观点,然后用事实和道理加以论证

驳论:

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2、驳论的方法: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3、驳论文的思路:

树靶子(摆敌论论点)、打靶子(驳敌论论据)、立观点(证明自己观点)

3、预习检查:

弄清字词读音:

搽chá 玄xuán虚 省xǐng悟 渺miǒo茫 脊jí梁 诓kāng骗

解释下列词语:

  

(1) 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 渺茫:

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3) 诓骗:

用谎话骗人 

(4) 怀古伤今: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5) 为民请命:

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6) 自欺欺人:

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

四、自主交流,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划出标识性语句:

本文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

作者树立的观点是什么?

2.读课文1—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从对对方论据不能推出论点来进行批驳的?

3、再读7—8段,看看作者又是如何证明自已观点是正确的?

(明确: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对方错误论据: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分析这些事实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作者就是以此为突破口,证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和论据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通达驳论证来批驳了敌方的观点3、作者通过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来证明自已的观点)

4、文章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

“状元宰相”和“地底下”分别指哪些人?

   明确:

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五、合作探究:

1、大声诵读文章的立论部分,并谈谈你认为自古至今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明确:

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他们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

2、你能通过诵读来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吗?

找学生代表朗读,并及时点评,必要时教师示范朗读

   总结:

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六、巩固检测,拓展提升:

读罢此文,我们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没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

“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             

今天离鲁迅先生书写此文已经70余年,假使你站在当今社会历史的高度,用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国的自信力,你将选取哪几个事例?

请用充满自信和赞扬的笔触,把它写下来

 课堂小结及赠语:

同学们,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成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飙升,站在中国21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是否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

让我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历史教训,做一个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小结:

同学们,当今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成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日益飙升,站在中国21世纪的历史舞台上,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是否感受到沉重的历史使命?

让我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历史教训,做一个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八、板书:

(一)对方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

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

(二)直接反驳(驳论证):

失掉的“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三)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四)总结: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看地底下

九、作业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