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00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270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0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0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0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0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0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000.docx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000.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000.docx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000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

 

(原创,可修改)

 

20XX年度

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总结

去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海西州进行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并于9月21日在海西州召开了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就海西州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经过海西各级党委、政府的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为在全省全面推进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

现将海西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海西州农牧区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精神,我们紧紧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牧区生产力这条主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和完善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系、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农牧区义务教育运行机制、保障有力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以及防止农牧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为目的,结合海西实际,确定了“围绕一个主题,落实一项政策,深化三项改革、完善五项制度、建立三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任务。

“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这个主题,“落实一项政策”就是落实免征农牧业税和农牧业特产税政策,“深化三项改革”就是深化乡镇机构、农牧区义务教育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五项制度”就是完善化解乡村债务、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农牧区社会保障和土地草场承包制度,“建立三个机制”就是建立农牧区公共财政投入、“三农”社会化服务和乡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

在全面安排和推进各项改革基础上,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建立精干高效运行机制为核心,深化农牧区乡镇机构改革。

坚持“区划先行,建立与推进海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相适应的乡镇布局”为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实行“一乡一策”。

改革中:

一是着眼区域发展,科学合理调整乡镇区划结构。

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人口密度、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城镇格局等基本要素调整了乡镇布局,并着眼经济发展,强调产业支撑。

如天峻县木里镇,乌兰县铜普镇、茶卡镇和柯柯镇以采煤、焦化、盐湖为依托,为下一步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茫崖行委花土沟镇、大柴旦行委柴旦镇以聚集人气、扩大城镇规模,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德令哈市宗务隆乡的“城中村”划归街道办事处,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进行了“街道直管村”的尝试。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乌兰县希里沟镇围绕中心城镇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和城郊经济。

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天峻县新源镇围绕高原生态优势突出发展旅游产业。

二是严格编制不减,按职能设机构定岗位。

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依据调整后的乡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三项指标值划分乡镇类型,并以此作为乡镇机构和岗位设臵、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的基本依据,对乡镇领导职数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对乡镇机关、事业站所进行了规范。

除在人口较多的4个镇各设臵一个党政综合办公室外,其他31个乡镇不设臵内设机构,只设臵综合岗位;乡镇事业机构通过职能划转和整合后,设臵了畜牧兽医站、林业环境保护站、流域水务管理站、农牧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和社会发展服务中心;对派驻到乡镇的法庭、工商、税务等机构保持不变,新增设乡镇公安派出所10个、乡镇(街道)司法所30个。

乡镇领导实行兼职和交叉任职。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推行全员竞聘上岗。

全州34个乡镇(冷湖镇除外)826名机关工作人员参加了竞争上岗,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797名,落聘29名;乡镇事业站所竞聘上岗的514名工作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为期3至5年的聘用合同。

对落聘人员实行“退、下、创、培”多渠道分流。

对空缺岗位按照规定,机关公务员面向社会公开考录补充,事业单位按照缺什么补充什么的原则,按程序考录补充。

四是立足减压松绑,改进和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归并和取消了县对乡镇19项目标责任考核,除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外,不再增加对乡镇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其他的考核内容整合为综合性的一次性考核。

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建立以工作指标、工作要求、完成期限、完成质量、考评结果和奖罚情况为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坚持上级意见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小组考核与民主测评相结合,阶段性工作业绩和全年工作业绩相结合,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以新体系推动乡镇政府真正按照新职能运转。

通过一系列措施办法,海西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为“四个减少、四个明显提高、四个新格局”。

“四个减少”是乡镇数由改革前的41个减少到35个,净减少6个;核定后乡镇行政编制由改革前的627个减少到593个,净减少34个;乡镇事业单位编制由改革前的622个减少到612个,净减少10个;调整后乡镇领导职数由改革前的257个减少到213个,净减少44个;调整后乡镇事业站所由改革前的151个减少到93个,净减少48个。

“四个明显提高”是通过“定岗、定编、定责任”,明确了每个岗位、每个人的工作责任和工作目标,使乡镇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政权、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职能方面有明显提高。

通过竞争上岗、岗位培训、经费保障以及建立绩效考评机制,乡镇干部职工在增强工作主动性、创新性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方面有明显提高。

通过进一步明确上级派驻机构和乡镇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清理归并各类考核达标活动、理顺县乡村三级关系,县乡村在上下联动、相互沟通、共同发展方面有明显提高。

通过提高村社干部报酬、加大对“三农”投入、强化村民自治,村社干部在增强致富创业、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方面有明显提高。

乡镇工作呈现出了“新乡镇职能、新组织机构、新岗位效能、新办事方式”的“四新”格局。

(二)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深化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认真落实“政府办学,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推进以完善办学管理体制、优化教育资源配臵、推进教育人事改革、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和完善农牧区现代教育运行机制为重点的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理顺教育管理体制。

将全州农牧区82所中小学和42个教学点的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布局调整、教职工队伍建设、教师人事管理等归口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乡镇政府负责依法保障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和“控辍保学”工作,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将学校的管理权交给校长,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臵。

结合乡镇撤并后的实际,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采取以乡为中心、辐射村级教学的方式,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市、县、行委主要是办好高中,乡(镇)主要是办好初中,村社主要是办好小学,进一步提高寄宿制教学和远程教育教学覆盖面,完善民族教育管理体制。

三是严格教师准入制度。

通过公开考核、择优聘用中小学校长、教师,全州有159名校长、2762名教职工竞聘上岗,134名教职工落聘。

四是将农牧区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牧区中小学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今年春季开学,国家和省补助的免费教科书

4.13万套、免除农牧区中小学学杂费、补助的公用经费、贫困生助学金324.41万元和州财政补助的寄宿制学生生活费32.1万元全部到位,使党和政府加强农牧区义务教育、利民惠民的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通过改革,海西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并取得初步成效,可概括为“两建立、一优化、三提高”。

即:

基本建立起了责任明确、分级负责、保障有力的“政府办学,以县为主”农牧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州中小学数比改革前减少10所,教学点比改革前减少6个,中小学内设机构减少95个。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责任意识和农牧区现代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提高。

中小学校长平均年龄40周岁左右,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8%和97%,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两支队伍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广大教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由过去“校长督促干、要我干”向“主动干、我要干、好好干”转变,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工作氛围基本形成。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工作已在全州8个地区全面推开,建成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184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模式(光盘播放点、卫星地面站和网络教室)覆盖率达到96.6%。

(三)以确保乡镇政权运转为重点,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通过建立一个机构、完善三个机制、整合五块资金、实现七个直达的管理改革,进一步理顺和规范了县乡财政体制和管理方式。

一是建立一个机构。

就是在乡镇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乡财政所职能和人员组建县级财政国库支付机构,受乡镇政府委托承担乡镇工作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的日常收支管理。

二是完善三个机制,就是完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机制,在预算编制上实行统一编制预算、统一设臵账户、统一收付方式、统一办理采购,统一管理票据、统一管理财政拨付的村级资金。

编制的乡镇预算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

三是整合五块资金。

就是将拨付给乡镇的税费改革补助资金、州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县级财政安排的公用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的乡镇预算外收入和用于乡镇经费方面的专项资金整合并纳入统一管理。

结合海西实际,制定了乡镇经费保障最低标准。

通过州财政转移支付对财力困难的东部市、县的一类乡镇每年补助公用经费12万元,二类乡镇每年补助10万元,三类乡镇每年补助8万元,对西部市、行委乡镇每年补助6万元。

县级财政改革前安排的乡镇公用经费预算不得减少,并随县域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确保了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

同时,对农牧区村社干部报酬农业村低于1000元的提高到1000元,牧业村低于1200元的提高到1200元。

村级公用经费在原补助不变的基础上,每个村每年新增村党支部活动经费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费各800元,基本保证了村干部报酬和办公经费的正常开支。

四是实现七个直达。

就是乡镇干部工资、村社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公益林护林员补助资金实行由乡镇政府和县级主管部门考核确认,县级财政国库支付机构直接拨付到卡,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确保了财政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使用。

总的来看,改革后各级财政的事权与财权更相适应,农村中小学、乡镇医疗机构、乡镇道路建设归县级直接管理,其支出列入县级预算,既减轻了乡镇的事务,也理顺了乡镇公用经费支出的内容。

乡镇经费保障更加可靠,乡镇人均公用经费由改革前的1000元左右提高到5000元左右。

乡镇公用经费拨付程序更为便捷,乡镇资金拨付时间由改革前3天左右到现在当天直接支付到卡,同时,备用金制度也解决了偏远乡镇的及时用款问题。

乡镇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

统一的乡镇财务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完善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机制,使帐务和单位资产管理都较改革前规范有序。

财政对乡镇支出的监督更加到位,从乡镇财政预算资金的各环节自始至终都处于县级财政部门的监管之下,乡镇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四)以分类多策和标本兼治为手段,努力破解乡村债务清理化解难题。

在化解乡村债务中,我们不是简单地为化解债务而进行清理还债,注重跳出债务看债务,一方面通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乡镇村社的公用经费保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规范乡村财务管理,想方设法消除债务产生的条件,以彻底堵塞新债发生的漏洞,建立起防债化债的长效机制。

改革中,根据“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化解”的原则,首先,在增加乡镇村社公用经费、提高村社干部报酬的基础上,从部门预算编制、公用经费报帐、专项资金拨付等方面规范了涉及乡镇村社资金的直达和安全运转,堵塞了资金挤占、挪用的漏洞。

同时选配好乡镇、村级班子,建立健全村务管理、干部考核任用、乡村债务责任追究、领导干部离任债务审计等制度,强调了绝不允许通过乡村两级举债和担保贷款上项目或向乡村两级转嫁负担,有效地制止了新债。

其次,认真作好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