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166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点.docx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点.docx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考点

《教育心理学A》必考点

第一章绪论

Ø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

Ø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注意四个要点:

第一、是一门科学。

第二、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第三、学与教的范围,包括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

第四、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第二、三、四章)

2)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五章)

3)各种类型的学习(第七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第六章)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第八、九章)

6)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测评(第十一章)

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为所有教师奠定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短暂的历史

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

1913年,桑代克又把《教育心理学》扩展为《教育心理学大纲》,共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原因三大卷。

主要代表人物

布鲁姆1913-《教育目标分类》和《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1915-《教育过程》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加涅1916-《学习的条件》研究学习分类的权威,倡导指导学习。

奥苏贝尔1918-《教育心理学》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

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西方学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特点)

1)学与教问题成为研究的中心问题。

2)认知心理学理论深入研究之中。

3)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4)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它进行了解。

2)调查法:

是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和观察法不同。

3)经验总结法:

它不只是利用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而是有目的地整理这些经验,从中提炼所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4)自然实验法:

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5)实验室实验法:

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条件控制更为完善,所得结果更为准确。

6)临床个案法:

对学与教的个案作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学校“是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个体社会化而建立的专门系统组织。

学校教育:

特指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现代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发展趋势:

形成终身教育制度;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要任务。

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

学会学习

学生个人心理的发展目标是: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1)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a)毕生发展观

b)全面发展观

教学:

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教学包括教和学两方面。

课:

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1、三个要素:

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2、三个环节:

①内容输入;②师生相互作用;③经验输出

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

创设可是和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有效教学的九个指标

1)清楚而明确地组织教材;

2)清晰地阐述学习目标;

3)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4)学生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5)师生均有方向感;

6)有令人愉快的气氛;

7)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8)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9)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最为重要的学生集体是:

班集体

学生群体的分类

1、正式群体:

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最重要的学生群体是班集体。

①班集体特征:

育人的目的性、组织的指令性、成员发展的相近性、活动的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伙伴关系的平等性和教师的影响性等。

②班集体类型:

团结、散聚、离散的班集体。

③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组建、形核、形成、发展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史莫克(Schmuck,1975)建议,教师应在列各方面指导与运用班集体:

1)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与对班级的期望;

2)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3)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

4)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行为标准;

5)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

6)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

2、非正式群体:

指没有正式规定成立,也不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大多2-7人。

如班级中的“团伙”。

特点

1)群体内部的一致性:

无形的压力

2)情感依赖性:

害怕被孤立的心态

3)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

如何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

20世纪50年代莫雷若的社会测量法

如何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1)正确态度:

承认接受,扬长避短。

2)具体原则

a)利用其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

b)精心做好消极群体成员(尤其领袖人物)的工作

c)对于破坏型群体,要坚决拆散,不能允许存在。

教师心理

教师角色: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

教员、学生模仿的榜样、课堂的管理者、办事员、团队活动领导者、公共关系人员、学者与学习者、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父母、权威人士。

教师对学生期待的作用: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的行为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课堂上的讲台效应:

教师在讲台上用目光扫视全课堂,每个学生都会认为教师在专门看着自己,从而起到组织课堂的积极作用,并产生积极的效应。

教师管教学生过程中的误区:

1)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

2)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者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地学习

3)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

4)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5)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a)课堂教学能力

b)班级管理能力

c)人际沟通能力

2)情感和意志品质

a)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b)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c)要有耐心和信心

d)乐观活泼的性格

e)公正不自私

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与特点

1)正式交往

2)代际交往

3)“一对多”式交往

课堂交往障碍

(1)语言障碍

(2)心理障碍(3)角色地位障碍(4)交往技能障碍(5)课堂结构障碍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教育的最终目标:

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观:

1)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

2)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

3)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

4)关心他人;

5)团结互助精神;

6)事业心;

7)创造性;

8)尊重男女平等;

9)思想开放,迎接变革;

10)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有责任感。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包括三个基本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1)鼓励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变的可能性

2)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

4)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5)发展理智的忠诚

6)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志愿和能力

Ø中小学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专业特征是:

懂孩子、爱孩子;会教书;会育人

Ø教师发展的两大方向:

专业化;人性化。

Ø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

Ø当今学习目标之父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泰勒)

Ø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启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聚合功能。

Ø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价值性标准;可能性标准;低耗性标准;丰富性标准;就高性标准。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目标:

布鲁姆: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评审

2.情感目标

柯拉斯沃:

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价格化

3.心因动作目标

齐卜勒:

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Ø发展:

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Ø发展的方向:

头—尾梯度;近末梢梯度;大小梯度。

Ø发展的最本质的倾向表现为(分化与整合的过程)

Ø发展的一般趋势:

综合的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会化;个性化。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环境

2)成熟与学习

3)社会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主观能动因素

Ø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的许多儿童的心理发展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Ø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思维准备阶段;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阶段。

Ø[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观点与(蒙台梭利)的思想类似。

Ø皮亚杰和蒙台梭利的思想已经体现在英国小学或幼儿学校;开放教室;自由学院。

]

Ø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核心原理是(新生论原理)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水平A:

前习俗水平

第一期:

惩罚与服从的定向

第二期:

操作与关系定向

(二)水平B:

习俗水平

第三期:

人际关系定向

第四期:

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三)水平C:

后习俗水平

第五期:

社会契约定向

第六期:

普遍伦理原则定向

第五章学习基本理论

Ø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是:

学习理论。

Ø人类的学习:

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Ø学生学习的特点:

间接性;组织计划性;有效性;年龄差异性;面向未来特性。

日常对学习的片面理解:

1)只有给与奖惩,学习才发生

2)学习就是获得和吸收事实材料,获得越多,学得越多

3)凡事认真教过和学过的东西都能永久保持

4)掌握最好的就是练习得最多的

5)教等于讲述,学等于接受讲述

6)学习活动必定是乏味的

7)一切学习都应该是有趣的

Ø试误说: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S-R联结。

Ø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规律: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Ø条件反射学说是由(巴甫洛夫)创立的。

Ø操作条件反射概念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Ø社会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榜样收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

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

1)基本思想:

逐步提高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并且每个阶段保持行为的强化。

2)基本原则

a)小的步子

b)积极反应

c)及时反馈

d)低错误率

e)自定步调

布鲁纳的认知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