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08842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5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

《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x

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2019年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目录

第七单元 全球规模的战争和震撼世界的革命

第25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6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7课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第八单元 战后的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运动

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9课 印度与土耳其的民族民主运动

第30课 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九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1课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扩张

第32课 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第33课 大战的转折与结束

第十单元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殖民体系的崩溃

第34课 美苏冷战

第35课 殖民体系的崩溃与亚非拉国家的振兴

第十一单元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6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37课 西欧与日本的经济发展

第38课 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第39课 苏联改革和苏东剧变

第十二单元 冷战后的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第40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41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第4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2019年春季用最新岳麓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25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强之间矛盾的根源、欧洲列强错综复杂的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凡尔登战役、美国参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德国投降、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探讨突发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提高独立思考和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表格法和图示法归纳有关历史知识,揭示复杂的国际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化繁为简,把握历史基本线索的学习方法。

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解。

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

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

讲述“凡尔登绞肉机”的情况,观看有关大战的影视录像资料,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在争夺霸权和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两大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加剧了战争危机。

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大国争夺的焦点,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1914年7月,大战在巴尔干半岛爆发,并迅速扩大到欧、亚、非三大洲。

本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问题导读(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请简述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的影响。

2、萨拉热窝事件是怎么回事?

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发生吗?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哪里?

最惨烈的战役是什么?

4、大战接近尾声时,美国参战的目的和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5、第一次世界大战于哪年结束?

大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大战有何影响?

探究新课

一、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1、学生自学本节课文。

2、提问:

问题一: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原因是什么?

(列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原来落后的国家迅速赶上并超过老牌强国,强烈要求根据实力重新分割世界。

问题二: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何时形成?

分别有哪些成员国?

(德、意、奥匈三国于1882年最终结成同盟国集团,英、法、俄三国于1907年最终结成协约国集团。

3、多媒体展示“欧洲列强错综复杂的矛盾”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图示内容,并强调指出:

在诸多矛盾之中,德国与英国的矛盾最为突出。

4、多媒体展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成员国。

5、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有何影响?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局部冲突不断,大战一触即发。

二、点燃火药桶的火星

1、学生自学本节课文。

2、提问:

问题一:

“一战”前夕,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的是什么地方?

(巴尔干半岛。

问题二:

萨拉热窝事件是怎么回事?

(1914年6月,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皇储斐迪南夫妇在检阅回来的路上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

问题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决心利用这一突发事件发动战争。

德国也极力怂恿奥匈帝国发动战争。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短短的几天内,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讨论:

有人认为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拨、补充: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要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去分析。

②.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这类恐怖性暗杀事件并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侵略,相反,它容易被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正是在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奥决定挑起战争。

德皇威廉二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③.当今世界,恐怖主义行为对人类和平和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们绝不能让恐怖主义泛滥,要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和社会的稳定。

三、四年战火

1、学生自学本节课文。

2、提问:

问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哪里?

(在欧洲战场)

问题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是哪次战役?

这次战役的意义如何?

(1916年德法之间的凡尔登战役,具有决战性意义。

问题三:

美国何时参战?

美国的参战有何影响?

(1917年。

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战争的局势发生重大转变,同盟国节节败退,相继投降。

问题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何时?

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

问题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如何?

有何影响?

(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进行的是民族自卫战争外,战争双方以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为目的,是一场非正义战争。

世界上15亿人口、30多个国家卷入这场战争,人员伤亡众多,财产损失巨大,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3、讨论:

大战爆发后美国为什么长时间保持“中立”?

大战接近尾声时,美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作如下概括:

①美国在大战爆发后长时间保持“中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中立国”的地位,同交战双方做生意,大发战争财。

②美国在大战接近尾声时参战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利用双方已经精疲力竭的时机,坐收渔翁之利,夺取世界霸权;从直接目的看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在战后重新瓜分世界时处于有利地位。

练习巩固

1、课堂练习:

做课文后的习题。

2、课后练习:

做本课《学法大视野》练习题。

3、复习本课内容;预习第26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反思

第26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十月革命的主要参加者是谁?

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

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

十月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它对于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何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6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问题导读(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请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发展情况。

2、“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爆发于何时何地?

结果如何?

3、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十月革命爆发于何时、何地?

领导人是谁?

5、十月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中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

探究新课

一、20世纪初的俄国

1、学生自学本节课文。

2、提问:

问题一:

请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发展情况。

(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泥足巨人”。

领土辽阔,资本主义有了发展;受到农奴制残余的束缚,还严重依赖于西欧的机器制造业。

为了取得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机器设备,人民生活极其困苦。

问题二:

列宁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列宁投身革命后,钻研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诞生。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

问题三:

“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爆发于何时何地?

结果如何?

(原因:

沙俄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战场上屡遭败绩,人员伤亡惨重,国内经济面临崩溃,土民众不满情绪激化。

时间:

1917年3月(俄历2月)。

地点:

首都彼得格勒。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王朝。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学生自学本节课文。

2、教师提问:

问题一: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一个是工人、士兵成立的苏维埃,它得到工农群众和大多数士兵的支持,并拥有武装力量。

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各级行政机关,它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企图消灭苏维埃。

问题二:

列宁于何时提出《四月提纲》?

有何主要内容?

(时间:

1917年4月。

内容:

指出俄国革命当前的任务是必须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问题三:

十月革命爆发于何时、何地?

领导人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展示十月革命的主要知识点:

①、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列宁。

②、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

③、起义胜利:

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

问题四:

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

(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问题五:

十月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学生回答后,教师由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出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问题六: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哪些历史事件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问题七:

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中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

(俄国: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播放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感受革命场面,激发兴趣,加深记忆。

练习巩固

1、课堂练习:

做课文后的练习题。

课文后的习题。

2、课后练习:

做本课《学法大视野》练习题。

本课《学法大视野》练习题。

3、复习本课内容;预习第27课《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教学反思

第27课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国际关系的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使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示意图,学习运用历史地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

《凡尔赛和约》有哪些主要规定?

根据条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扩大了自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教学重点: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教学难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那么,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对世界安排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问题导读(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大国分赃的会议?

2、《凡尔赛和约》有哪些主要规定?

根据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

3、“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5、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6、“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7、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探究新课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学生自学本节课文。

2、提问:

问题一:

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新秩序”。

问题二:

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

(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的地位也相差甚远。

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问题三: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条约的主要容包括: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问题四:

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英、法、美等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而且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特权由日本继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问题五:

什么是“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问题六:

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后说: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他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问题七:

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

(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3、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巴黎和会的图片资料,再现情景,加深印象。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学生自学本节课文。

2、提问:

问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太平洋、东亚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所以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这次会议。

问题二:

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因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

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问题三: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问题四:

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

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

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练习巩固

1、课堂练习:

做课文后的练习题。

课文后的习题。

2、课后练习:

做本课《学法大视野》练习题。

本课《学法大视野》练习题。

3、复习本课内容;预习第28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反思

第28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苏联是怎样成立的?

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评价这种体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宁提出和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教学难点: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提问: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

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

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

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继续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问题导读(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

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探究新课

一、新经济政策

1、学生自学本节课文。

2、教师提问:

问题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内外形势?

苏俄是怎样巩固新生政权的?

(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俄国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问题二: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实施的?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

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问题三:

新经济政策于何时开始实施?

主要内容是什么?

效果如何?

(1921年开始;在农业领域,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在交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

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与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商业领域,取消了实物配给制,恢复了商品贸易;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到1925年底,工农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问题四:

苏俄新经济政策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问题五:

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

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15。

问题六:

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项目

时间

开始时的重点部门

社会制度

经济体制

资金来源

英国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中期

轻工业(棉纺织)

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

殖民掠夺、举借外债

苏联

1928年

到1937年

重工业

社会主义

高度集中的计划建设

运用行政手段高积累多投资

教师指出: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

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三、农业集体化

1、学生自学本节课文。

2、教师提问:

问题一:

苏联为何要实行农业集体化?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完成于何时?

(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城市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越来越大,而粮食收购严重不足。

完成于1937年。

问题二: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

问题三: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

a.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