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50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docx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docx

通用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学案

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

研透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广大师生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备考,高效备考。

将本部分置于开篇的理由有三:

一是让考生明确考向,备考不走弯路;二是本书的编写以此为导向,后面的编排内容是对此部分内容的应用和印证;三是让考生先学会解题通法,有利于在以后的训练和考试中加以实践和运用。

一、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1.整体布局——遵循考纲,科学统筹

(1)时序化

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选择题基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编排,三部分的题量基本稳定,均为4道。

(2)均衡化

①古代史:

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先秦、两汉、两宋、明清是重点(南北朝、唐朝则在选考题中密集考查),重视对政治与文化、经济与文化的渗透考查。

②中国近现代史:

形成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如中国近代化、近代初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民国初期、抗战史、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③世界史:

一般有一题考查对希腊民主制或罗马法的延展性认识,一题放在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另外两题较多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国际格局调整等主干内容,试题分布也相对均衡。

2.命题趋向——稳中求变,变中出新

(1)情境化

①创设新情境:

命题者站在更高的学科高度和更宽阔的学科视野审视中学历史教学,强调新材料的引用和新情境的创设,情境化已是高考命题的主流趋向。

②还原情境:

主干知识常考常新,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年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

(2)前沿化

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强调鉴古知今,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

题干中大量出现的“反映了”“反映出”“表明”“由此可见”“说明”等指示词,凸显高考命题的两大出发点:

一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

3.试题设计——立意高远,凸显能力

(1)材料化

①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

②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材料中隐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这也使得材料化的选择题,立意高远。

③近年全国文综卷历史命题者还有意追求选择题选项在字数、句式表述上的一致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判断的难度,凸显能力。

(2)探究化

①从具体所涉及的考点看,全国卷重点考查的是历史学科主干而非教材主干。

纵观近几年的试题,一些高频出现的考点如儒学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近代经济结构变动、1949~1966年新中国的建设探索、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美苏冷战等内容显然属于双重主干知识,既是现行教材的主干知识,又是学科绝对主干知识。

这方面的高考试题都体现了探究化的特点。

②近年高考命题还涉及到汉朝外戚专权、历代货币问题(南北朝货币使用、北宋交子)、土地赋役制度沿革(宋代田制)、经济重心南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北洋军阀统治、美国南北战争背景、新兴独立国家崛起与国际经济旧秩序(南北问题)等许多考点则并非现行中学教材重点,甚至是教材语焉不详有所忽略的部分,而所有这些恰恰都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知识。

由此可见,命题者选材的标准是从学科本身出发而并不考虑太多中学教学及中学教材的实际,这也是高考命题探究化的体现。

4.命题原则——秉承传统,特色鲜明

(1)平稳化

①近年高考命题总体稳定,无论是选择题的设置、难易度、题型都基本上保持了一贯的命题风格,体现了高考改革的连续性及平稳过渡特点。

②近年高考命题的平稳化还表现在没有过于深奥的历史概念,也没有晦涩难懂的长篇文言文材料,试题基本以教材知识为依托,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2)主流化

①高考考查侧重点大多是积极、进步的内容,重点关注的是历史事件的正面影响,对消极、落后、负面的内容考查较少。

②许多试题往往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客观呈现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考查考生对时代背景、客观形势、主观目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与解释能力,正面立论多,定性评判少,如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等。

而像国共内战、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之类的重大历史事件,命题者则基本采取回避的做法。

既然历史高考选择题的题型以材料式的选择题为主,也就是说,题干的表现形式就是给出各种形式的材料,如文字、图片、表格等,那么解题时同学们只要能够迅速、准确地依托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掌握研磨选项的技巧,将题干与选项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主动甚至立于不败之地。

在此,笔者将依据多年备考经验总结的“四诊法”与大家共享。

1.诊断时空

时空范围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它往往有助于排除与该时空条件无关的选项。

高考选择题中常见的时空信息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时间常以年月日、朝代、历史阶段等形式呈现。

隐性时间常以人物、著作、历史事件或提示性关键词等形式呈现;隐性时间容易被考生忽视,从而影响了解题正确性。

题干材料中的空间信息,如相关国家、区域、方位、具体地点等,往往也是选择判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2.诊断题干材料

在选择题题干材料的审读、诊断中,要特别注意材料的主干主语、关键词(对于关键词汇要充分理解它的内涵与外延)。

此外,还要注意挖掘材料的隐含条件,厘清材料信息的逻辑关系,有时甚至是句式语气的把握,等等。

当然,最关键的是对题干中新材料、新情境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透彻的审读、诊断,明确材料的主旨信息。

完整解读信息

选择题的材料信息往往有一至两个层次,甚至两个以上的层次,正确的选项往往是能照顾到材料信息的多层性、全面性并加以完整概括的选项。

如果是片面、局部地反映材料信息则往往是错误的选项,即“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选项

准确解读信息

即准确地把握概念或历史事物的内涵和外延,解读信息必须符合史实或真实情况,尤其是对概念的外延,既不能自以为是地扩大,也不能自以为是地缩小

合理解读信息

即对材料进行合乎事理或道理地解读,并且加以正确地辨别、区分,不能过分解读材料,抑或是人为地拓展、延伸材料

透彻解读信息

“透彻”意味着透过现象看本质。

材料字里行间所隐含的间接有效信息、隐性信息往往包含着许多深意,对正确解答试题有时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诊断设问角度

在题干审题中,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关系到选择的角度与方向,关系到能否判断出正确结果。

如“由此可知”“这一论断(认识)”“它指的是”等引导语,主要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判断以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反映”“说明”“表明”等引导语,实际上是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透过材料现象来解释或认识历史事物的特征、本质或规律,典型体现了“以小见大”的考查特点。

如果是“主要原因”,则以找寻根本原因作为首选;如果是“主观上”,则要聚焦在主观动机和目的上。

4.诊断备选项

选择题的备选项,除正确选项外,其他三项往往由错误项、无关项或干扰项组成。

在四个备选项诊断中,应先排除错误项、无关项、干扰项,最后找出正确项。

其错误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题干的时空定位或人物、事件不符的;

(2)偏离材料主题或观点的,未能全面、深刻反映材料信息(甚至画蛇添足)的,以偏概全的;(3)与设问角度或方向相背离,答非所问的;(4)曲解材料信息,扩大内涵的;(5)混淆概念、史实错误或偷梁换柱的;(6)表述过于绝对的(如“最早”“标志”“完全”“彻底”等,这类绝对化结论,除非是教材结论,否则往往是错误选项);(7)与题干基本符合,但不是最佳选项(需要进一步结合题干中限制性条件,并通过对各选项的对比、斟酌,最后选出最深刻、最贴切的那个选项)。

二、历史材料问答题(第40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

2013~2017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考查内容与设问一览表

主题定位

设问角度

(2013·全国卷Ⅰ)古代与晚清海洋利用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2013·全国卷Ⅱ)爱因斯坦热在世界和中国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2014·全国卷Ⅰ)宋应星、牛顿的科技成果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2014·全国卷Ⅱ)清朝早期和晚期移民东北对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2015·全国卷Ⅰ)儒学从先秦到汉代、宋代及近代的发展演变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2015·全国卷Ⅱ)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比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6·全国卷Ⅰ)清中期人口膨胀现象与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016·全国卷Ⅱ)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趋势和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016·全国卷Ⅲ)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对比及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2017·全国卷Ⅰ)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和欧洲民族主义对亚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7·全国卷Ⅱ)中国矿业政策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17·全国卷Ⅲ)西欧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和祖国统一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第40题的命题呈现如下特点:

1.从命题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