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5039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docx

《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docx

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

新高考语用新题型:

“原句VS改句”解题攻略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山东卷语文试题)

原句: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从强调的重点来看: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从适用的位置来看: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从语体风格来看: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

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

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

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解题攻略】

新题型,还在探索中。

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偱,有方法可找。

作为一线老师,面对这一题型,笔者先是从大量新试题中挑选取出这一题型;再亲身实践,在做题解题中总结规律方法,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先做后教,先学再研。

下面是总结的答题技巧。

问题:

“原句VS改句”,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

思路:

第一步:

找不同。

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

定范围。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

析效果。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解题钥匙

一、倒装句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

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典型例目】

例1:

原句:

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

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倒装效果分析:

“心满意足地”作状语,原句把状语扣出来,放到后面,单独成为两个小分句,“又心满”“又心满”。

这样的表达方式起强调作用,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

例2:

原句: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

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现学现练】

题1.

原句: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

题2.

原句:

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

改句:

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倒装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1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题2改句为普通的常式句,比较平淡;文中句子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

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合适语境。

【典型例目】

例3.

原句:

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

改句:

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倒装效果分析:

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

例4.

原句:

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

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倒装效果分析:

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不合语境。

【现学现练】

题3.

原句:

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

改句:

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

倒装效果分析:

题4.

原句:

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改句:

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倒装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3①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

与下句“留下”搭配。

②原句用主动语态,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

题4“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的是艾草“香气”而非“植株”,原文表达更加准确。

二、长短句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

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化长为短。

短句的效果:

①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⑤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典型例目】

例5.

原句:

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

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

大家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

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长短句效果分析:

句式上:

原文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音韵上:

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意境上:

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例6.

原句:

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

改句:

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

长短句效果分析:

语体的风格不同:

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

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语气上不如原句。

【现学现练】

题5.

原句:

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改句:

它把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却长出了红色的枝条与绿色的叶子。

长短句效果分析:

题6.

原句: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

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

改句: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

长短句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5①“枝”“叶”两个短句句式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②三个分句,一长两短,错落有致,句式灵活。

题6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特殊句式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是指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典型例目】

例7.

原句:

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改句:

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

特殊句式效果分析:

①原文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③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

(少一个要点扣1分,答出3点得满分)

【现学现练】

题7.

原句:

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改句:

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特殊句式效果分析:

题8.

原句:

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地们,知道她们,一定!

改句:

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

倒装、特殊句式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7运用反问,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

题8

(1)原文运用倒装,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

(2)原文“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

四、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

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

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典型例目】

例8.

原句:

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

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修辞效果分析: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

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

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现学现练】

题9.

原句:

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

一 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

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

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

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

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

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

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

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

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一次次变作弯钩。

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

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改句:

我偷偷地收起我那难看的针头。

修辞效果分析:

题10.

原句:

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改句:

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

修辞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9原句“难堪”运用拟人修辞,通过“我”扎不进弯曲针头的难堪,表达对邻居痛苦不堪,却仍默默承受的愧疚。

题10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

 

五、词语分析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

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典型例目】

例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