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664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0284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66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66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66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66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66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664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66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664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664篇.docx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题集第3664篇

2019年国家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狂喜、恐惧的情绪状态属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2节>情绪与情感概述

【答案】:

B

【解析】: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2.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了物理学中的定律。

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

A、接受学习

B、有意义学习

C、发现学习

D、掌握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认知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奥苏伯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

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题干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了物理学中的定律属于发现学习。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个体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

B

【解析】: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4.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自我防御机制”的表述的是(  )。

A、是“超我”的活动机制

B、是一种压抑或克制能力

C、绝大部分“防御机制”有积极意义

D、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发展理论

【答案】:

B

【解析】: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的活动机制,绝大多数具有消极意义,能够引发个体心理障碍,是先天的一种能力。

5.下列关于“先行组织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

B、与新旧知识均有关联

C、概括和包容水平低于将要学习的材料

D、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认知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6.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小明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

这体现了思维的()。

A、概括性

B、间接性

C、直观性

D、整体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4节>思维

【答案】:

B

【解析】: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题干中小明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是湿的,便推想昨天夜里下过雨。

“昨天夜里下过雨”这件事并未被直接感知,但却可以根据下雨的有关知识经验推论出来。

7.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12~13岁时写的诗已经不如以前的好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这说明(  )。

A、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B、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后天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D、社会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的描述,易知C选项是正确答案。

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8.共同要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贾德

C、苛勒

D、加涅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9节>学习的迁移理论

【答案】:

A

【解析】:

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通过对知觉、注意和运动动作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结果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可巧妙记忆为“桑共同,贾概括,靠关系,加信息”。

9.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

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甄别性评价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7节>教学评价的种类

【答案】:

A

【解析】: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配置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10.“盈科而后进”“欲速则不达”等话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案】:

B

【解析】:

“盈科而后进”原意是指水遇到坑洼之处,要充满之后才能继续向前流,而不能逾越而进。

这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1.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的是()。

A、狗熊练习投篮动作

B、吃杨梅时唾液分泌增加

C、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D、服用兴奋剂后比赛取得好成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6节>学习的内涵

【答案】:

A

【解析】: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不能称为学习,吃杨梅分泌唾液属于生理反应,不属于学习。

由适应、疲劳、药物等引起行为变化不能称为学习,C项属于感觉适应,D项属于药物引起的行为改变,都不属于学习。

12.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属于(  )。

A、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认知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接受学习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意义学习指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

机械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发现学习是指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13.桑代克的“效果律”给我们的启示是()。

A、如果学习者有准备,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B、如果学习者多加练习,就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C、如果学习者取得满意的学习结果,那么其继续学习的可能性会增大

D、如果学习者未做好准备但又被强制学习时,会产生烦恼情绪,妨碍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C

【解析】: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定律包括:

①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②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

③效果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因此,A、D两项是准备律的启示,B项是练习律的启示,C项是效果律的启示。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

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延续性

B、模仿性

C、社会性

D、永恒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的属性

【答案】:

C

【解析】: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15.任老师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使全班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准备了“私人定制”方案。

根据福勒的教师成长阶段理论,任老师处于()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个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7节>教师成长心理

【答案】:

C

【解析】:

福勒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教师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说明其处于关注学生阶段。

16.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A、心理疏导

B、职业指导

C、心理咨询

D、交往指导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心理辅导的内容

【答案】:

B

【解析】:

中学心理辅导的内容:

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17.学生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

B、杜威

C、罗杰斯

D、凯洛夫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理论流派

【答案】:

B

【解析】:

杜威的教育观点包含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18.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并配以手势。

这种方式引起的无意注意是由于()。

A、刺激的强度

B、刺激的合理组织

C、刺激的活动变化

D、刺激的经验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3节>注意

【答案】:

C

【解析】:

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

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的东西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教师运用声音和手势,这种刺激的活动变化能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19.开好班会的基础是()。

A、精心准备

B、确定主题

C、具体实施

D、效果深化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5节>课外活动的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答案】:

B

【解析】:

主题是主题班会的灵魂,开好主题班会首先要确定鲜明生动的主题。

20.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是使用了(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0节>学习策略的分类

【答案】:

B

【解析】: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利用谐音联想法帮助记忆是其中一种。

21.“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活动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4节>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答案】:

C

【解析】:

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2.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儿童认为海因茨想挽救妻子的生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偷窃是错误的。

如果人人都去偷东西的话,社会将会变得很混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个体都应该遵守规则。

儿童的这种道德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B、好孩子定向阶段

C、相对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D、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3节>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D

【解析】:

处于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23.卡特尔将基于人的先天禀赋、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关联更密切、较少受到后天文化教育影响的智力称为()。

A、经验智力

B、情境智力

C、晶体智力

D、流体智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的结构

【答案】:

D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

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

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

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长离不开教育,由此看来,在学生品德教育中,要做到()。

A、知行统一

B、渗透熏陶

C、集体性

D、一致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方法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要注意为学生营造好的环境,要做到渗透熏陶。

25.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这说明教学认识过程具有()。

A、引导性

B、间接性

C、直接性

D、简捷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概念

【答案】:

B

【解析】: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①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

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②引导性,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③简捷性,教学过程走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捷径,体现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6.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A、练习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7节>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案】:

C

【解析】:

学生通过操作获得知识,且利用了一定的仪器。

因此是实验法。

27.有关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说法正确的是()。

A、为学生选择的榜样越优秀越好

B、给学生的建议不应太具体,越抽象越好

C、可以帮助学生把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迁移到另一学科上

D、告诉学生失败都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的分类

【答案】:

C

【解析】:

利用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考虑好榜样的设置。

并非越优秀的榜样越好,而是要通过对榜样的学习使学生有可能达到榜样的高度。

过于优秀的榜样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压力和自卑,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给学生的建议要尽量具体、可操作,而非越抽象越好;教会学生正确的归因,要尽量将失败归结于内部因素,而非外因。

28.人们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A、暗适应

B、明适应

C、嗅觉适应

D、感觉对比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感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点为明适应。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这是明适应的表现。

29.小乔做作业时,常根据身边老师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自己做题的对错并迅速更改答案。

小乔的认知风格很可能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人格的结构

【答案】:

A

【解析】:

场依存型认知风格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定义知识、信息。

小乔根据老师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自己做题的对错属于场依存型。

30.初中阶段开设的科学课,融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内容,该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课程的分类

【答案】:

B

【解析】:

综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31.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及审题方法会影响化学、物理等学习的审题态度及审题方法。

这种学习迁移是()。

A、具体迁移

B、顺应迁移

C、一般迁移

D、重组迁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9节>迁移的分类

【答案】:

C

【解析】:

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

3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

B、模仿

C、语言

D、动物本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1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答案】:

B

【解析】:

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33.小平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发现学习过程本身有乐趣。

根据奥苏伯尔学习动机理论,小平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效能感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8节>学习动机的分类

【答案】:

A

【解析】: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

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题干描述小平的学习动机来自学习过程本身的乐趣。

因此属于认知内驱力。

34.教师的备课工作包括:

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和()。

A、设计练习作业

B、了解学生

C、检查学生的学具

D、布置教室环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备课

【答案】:

B

【解析】: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内容包括: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

35.“仁言不如仁声(音乐)之入人深也”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法

B、陶冶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5节>德育方法

【答案】:

B

【解析】:

陶冶法是指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其方式主要有人格感染、艺术陶冶和环境陶冶。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的意思是政教法度之言不如礼乐之声深入人心,体现的是艺术陶冶。

36.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观察学习是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

这种学习称为()。

A、直接的观察学习

B、抽象性的观察学习

C、间接的观察学习

D、形象观察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7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B

【解析】: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①直接的观察学习,即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②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即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③创造性的观察学习,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为特点,组合成新的行为方式。

37.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是(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1节>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

【答案】:

B

【解析】: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3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2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案】:

C

【解析】: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39.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能得高分,而低水平的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的()质量指标高。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答案】:

C

【解析】: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测验能够区分出高水平和低水平的考生,说明区分度质量指标高。

40.某校经常组织同一学科教师相互观摩教学。

课后针对教学过程展开研讨,提出完善教学的建议。

这种做法体现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

A、进修培训

B、同伴互助

C、师徒结对

D、自我研修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7节>教师角色

【答案】:

B

【解析】:

同一学科的老师相互帮助属于同伴互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