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辽宁省建昌高中2O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 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8227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语文辽宁省建昌高中2O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语文辽宁省建昌高中2O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语文辽宁省建昌高中2O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语文辽宁省建昌高中2O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语文辽宁省建昌高中2O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语文辽宁省建昌高中2O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 精品.docx

《最新语文辽宁省建昌高中2O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辽宁省建昌高中2O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 精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语文辽宁省建昌高中2O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 精品.docx

最新语文辽宁省建昌高中2O学年度高三第三次月考精品

2018——2018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年班考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请考生将单项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主观试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空白处

第I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艾滋病

随着第十六个世界艾滋病日的到来,这个被称为“当代瘟疫”、“新世纪人类健康头号杀手”的绝症再度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它对人类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凸现出来。

艾滋病发源于非洲,它的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疾病。

人一旦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就会减退,病原体以及微生物就会乘机经血液或破损伤口长驱直入;人体中一些不正常的细胞,如癌细胞也乘机大量生长、繁殖,发展成各类癌瘤。

艾滋病病毒又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呈袋状球形,直径约150毫微米,由皮肤破口或粘膜进入人体血液,主要攻击和破坏T4淋巴细胞,使T4细胞失去原有的正常免疫功能。

由于HIV的攻击和破坏,T4细胞数量骤减,从而导致病人免疫功能的全面衰竭,为条件性感染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同时,HIV携带的致癌基因可使细胞发生癌性转化,特别是在细胞免疫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

艾滋病的潜伏期因人而异,为6个月到14年,比一般的传染病长。

艾滋病感染可以分三个阶段:

最初的HIV感染,继之有的发展为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最终有的演变成典型的艾滋病。

实验室中,已从病人的血液、唾液、眼泪、乳汁、尿液和脑脊液中分离出了艾滋病病毒,但从流行病学证据的角度来看,只能证明血液和精液具有传播作用。

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有以下途径:

男性之间以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输血感染、静脉注射感染和母婴传染。

此外,和艾滋病病人接触的职业人员(如医务人员、警察、理发师、监狱看守、殡葬人员),如果皮肤破损时,接触到了艾滋病病毒,则可能被感染。

艾滋病蔓延很快,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共有四千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且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

但是,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加强对艾滋病的检测检疫,加强血液制品、医疗器具以及医疗垃圾的管理,加强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可以遏制艾滋病的快速蔓延,减少其发病率的。

1.下列对“艾滋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潜伏期也较长的传染性疾病。

B.艾滋病的医学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发源于非洲。

C.艾滋病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发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疾病。

D.艾滋病无药可治,所以被称为“当代瘟疫”、“新世纪人类健康头号杀手”。

2.下列对艾滋病病毒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又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4淋巴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

C.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人的血液和精液传播,但从唾液、眼泪、尿液中也能找到它。

D.艾滋病病毒本身携带有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致癌基因。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艾滋病感染者经过一定的潜伏期都会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患者。

B.性接触、输血感染、静脉注射感染以及母婴传染等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C.与艾滋病病人接触的职业人员,如果皮肤出现破损,则可能接触到艾滋病病毒而被感染。

D.在目前的情况下,加强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能有效地遏制艾滋病迅速蔓延。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

少爱山水,尚嘉遁。

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

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

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

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

后人识文,不复贱酬。

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

文曰:

“我若须此,自当卖之。

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

”闻者皆嗟叹之。

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

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

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

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

温峤尝问文曰:

“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

”文曰:

“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

”又问曰:

“饥而思食,壮而思室。

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

”文曰: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又问曰:

“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文曰:

“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

”又问曰:

“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

”文曰:

“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

”又问曰:

“苟世不宁,身不得安。

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

”文曰:

“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

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

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

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

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贸:

购买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恤:

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逆:

违背,拂人意。

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造:

拜访

5.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多天也不回家。

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

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

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

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

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

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5分)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②杏园:

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8.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9.《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4)——————————,不宜异同。

(《出师表》)

(5)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

(荀子《劝学》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道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中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灾难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大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

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和pluie也好所能满足?

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

20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是如此。

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情调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25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

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

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

厦门街的雨巷走了20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在。

听听那冷雨。

【注】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评论家,祖籍福建。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二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使语言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

(6分)

(3)从文章第一、三段中看,作者是从几个角度(或侧面)来写雨的,请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6分)

 

(4)文中“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两个划线的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请说说这些句子的诗味在哪里。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18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

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

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

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

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

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

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

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

一个评委会委员说:

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

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

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

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

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

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

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

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她说:

“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

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

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

环保。

“什么在消逝?

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

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

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

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

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18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8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18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

(2)“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性格特质。

(6分)

(3)“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4)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

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

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

你觉得这矛盾吗?

为什么?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十余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B.这场戏真演得绘声绘色,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

C.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D.文理科知识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与社会决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日前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指出,亚裔的购买力占全美消费者购买力的4.7%,亚裔可以堪称成为美国最大的消费族群。

B.近年来,以择校热等为表象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机会欠公平现象正日益演变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C.智利发生强烈地震后,中国政府迅速调集了净水设备、汽油发电机、毛毯、帐篷和救灾物资90余吨并于3月4日空运到地震灾区。

D.在刘心武的新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中告诉读者,全本的《红楼梦》不仅存在过,而且八十回后散失的故事也是可以探佚出来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即使明知要失败、要毁灭

②可见,悲剧精神是通过意志、勇气和自由褒扬一种精神胜利的状态

③而不是着眼那真切的胜败

④而不是悲观失望和消极颓废

⑤也要满怀希望地去拼争

⑥悲剧精神的精髓应是对人生遭际的反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中国民族求安求稳的心理却给古典悲剧续上了一个个“好”结局。

于是本欲以悲剧鼓舞生命的反抗与壮伟,却又无奈地落入了世俗的幸福之中。

A.②①③⑤④⑥B.⑥③①⑤②④

C.②①⑤④③⑥D.⑥④①⑤②③

16.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

(5分)

语言的形式①___能是美的,②___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

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___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

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④___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尽管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⑤___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

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②()③()④()⑤()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引用的修辞方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我们虽然只是一支蜡烛,但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虽然只是一只春蚕,但也应该“春蚕到死丝方尽”。

我们虽然只是____,但也应该“_______”。

我们虽然只是____,但也应该“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两只陌生的蜗牛在某个路口相遇了,它们彼此碰了碰触角,互致问候,然后继续向前爬去。

但不幸的是它俩拥有了相同的想法:

对方这么急着朝我来过的路爬去,肯定有什么事,一定是那路上有许多宝贝我没发现。

这样想着,两只蜗牛便同时折转头,朝来路爬去。

在同一个路口,两只蜗牛又相遇了,它们又彼此友好地碰了碰触角,各自继续往前爬去。

忙碌了一辈子的蜗牛不知不觉中又爬回了起点。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D、并非无药可治,只是没有特效药。

2、B(文中没有提到破坏血液循环)

3、A(都会一词不当,原文是有的)

4.A交换

5.D(③是王导为郭文提的居所,④是郭文对外物的淡然,⑤是郭文的推脱之词)

6.B(原文说是郭文夜里为打猎的人挑水)

7.

(1)先生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如果碰上生病送了命,就会被鸟兽吃掉,难道不残酷吗?

(“穷”“为……所”“顾”各1个,大意对2分)

(2)等到苏峻谋反,攻破了余杭,但临安独得保全,人们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能知天意。

(“及”“全”“异”各1分,大意对2分)

8、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

9.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

具体表现为:

①地点对比。

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②情景对比。

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

③情感对比。

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写出对比手法,得1分,具体表现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即可得4分)

10、1)连峰去天不盈尺;

(2)万里悲秋常作客;(3)同是天涯沦落人;(4)陟罚臧否;(5)渺沧海之一粟;(6)金就砺则利。

(每句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1.

(1)AD(A后一项分析欠妥,内在“冷”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D说本文有“明丽”“旷达”的风格,不妥。

答对1项得3分,对2项得5分)

(2)青苔是历时久远而形成的。

(3分)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更能够给人一种这记忆更遥远、更深邃的感觉。

(3分)

(3)①写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②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③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④写雨给人的内心思索,如第一段后半部分“想入非非”后面的内容。

(能够回答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可,答对一处给2分。

在分项给分中,如某项只举例无概括或概括错误,则不给分)

(4)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或化抽象为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