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75954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7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导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遥感导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遥感导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遥感导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遥感导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遥感导论.docx

《遥感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导论.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遥感导论.docx

遥感导论

遥感导论

第1章绪论

1、遥感概念

广义遥感:

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探测,在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探测范畴。

狭义遥感:

仅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将目标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解释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探测的根本目标就是地球表层系统(或简称地球),遥感探测的理论依据就是电磁波辐射与地表各种地理实体相互作用的独特性质,遥感探测的科学任务就是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生态管理等地学研究和决策问题服务。

因此,又可以说:

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应该注意:

遥感区别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Control)。

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技术。

遥控指远距离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技术。

2、遥感系统

包括:

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大组成部分。

(1)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任何物体(或称目标地物),只要其温度大于绝对零度,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

目标地物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性质就是一种客观的、既定的信息,是可以测定的,从而成为遥感探测的物理基础,或者称为遥感探测的理论依据。

(2)信息的获取

遥感仪器或称遥感器或传感器(Remotesensor),它是指接收、记录目标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如扫描仪、摄影机、摄像机和辐射计等。

承载遥感器的装置就是遥感平台(Remoteplatform),主要有地面平台、空中平台、空间平台。

(3)信息的接收

成像介体主要有胶片和数字磁介质两种

(4)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过程首先是遥感卫星地面站对接收信息进行系列处理,包括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用通用数据格式或转换为模拟图像,通常将遥感卫星地面站信息处理称为系统处理。

用户拿到地面站提供的遥感数据后,仍然需要根据项目任务或应用目的,进行几何精校正、图像增强、图像融合、图像分类和专题制图等处理,通常将用户信息处理称为应用处理。

由胶片获得的模拟图像(AnalogImage)多用光学图像处理(OpticalImageProcessing),由数字磁介质获得的数字图像(DigitalImage)多用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ImageProcessing)

(5)信息的应用

3、遥感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

A、地面遥感B、航空遥感C、航天遥感D、航宇遥感

(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A、紫外遥感B、可见光遥感C、红外遥感

D、微波遥感E、多波段遥感

(3)按工作方式分

A、主动遥感→指利用遥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地物后向散射信号进行探测。

B、被动遥感→指遥感器不向目标地物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地物自身发射或对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等反射能量。

或者分为:

C、成像遥感→指遥感器接收目标地物电磁波信息可以转换成数字图像或模拟图像。

D、非成像遥感→指遥感器接收目标地物电磁波信息不能转换成数字图像及模拟图像

4、遥感特点

(1)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特点.

(2)具有时效性或周期性特点.(3)具有综合性和可比性特点.

(4)具有经济性和实用性特点.

(5)具有局限性或发展性特点.

5、遥感应用

(1)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遥感逐步成为地理研究的重要信息源和重要技术方法,使得地理研究逐步从定性导定量、从静态到动态转变,特别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为地理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区域分析和全球变化角度分析,应用遥感开展土地利用调查、农作物估产、矿产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地退化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开展植被覆盖度与植被类型调查、三维虚拟环境仿真、环境污染监测。

开展区域性大气环流、海洋污染等,以及全球性植被变化、人口分布等研究。

6、遥感发展简史:

遥感发展已经历无记录的地面遥感、有记录的地面遥感、空中摄影遥感和航天遥感4个阶段

第2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概念(TheConceptofElectromagneticWave)“波”(Wave),是指振动在空间中的传播。

波的类别,可以依据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的关系划分,如果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则称该波为横波(HorizontalWave),否则,该称波为纵波(Longitudinalwave)。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Wave),是指由电磁振源所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中的传播。

又可将“电磁波”定义为“电磁振荡产生变化磁场,变化磁场产生蜗旋电场,蜗旋电场又产生变化磁场(或电磁振荡产生变化电场,变化电场产生蜗旋磁场,蜗旋磁场又产生变化电场)的磁场和电场(或电场和磁场)相互转化的连续的传播过程”。

不同电磁振源自身性质,影响其产生的电磁波或称电磁辐射的具体性质。

2、电磁波性质(ThePropertiesofElectromagneticWave)

(1)电磁波是横波

(2)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Thewave-particleduality),即电磁波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电磁波的波动性表现为:

电磁波传播过程中,Ψ=Asin[(ωt-kx)+φ],可能发生反射、折射、吸收和透射等现象;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即C=λf=λ/T;介质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小于光速电磁波的粒子性表现为:

电磁波的传播过程中,E=hf,即电磁波的传播过程伴随着能量的传播过程,传播出去的能量称为电磁辐射能,如果传播过程中遇到某些介质,可能产生散射等现象。

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表现形式主要由电磁波的波长(λ)和频率(f)决定,波长和频率是电磁波固有的属性,波长越长,波动性越明显,频率越大,粒子性越明显;对于既定电磁波而言,在其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当其与某些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性。

(3)电磁波可以相互叠加

3、电磁波谱

(1)电磁波谱是指真空中,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形成的序列。

(2)电磁波谱依频率由高到低或波长由短到长排列,依次可划分为宇宙射线(Cosmicrays)→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波→微波→无线电波(Radiowaves);电磁波谱依频率由低到高或波长由长到短排列,依次可划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

(3)电磁波谱序列中应当明白不同单位间换算关系。

关于波长单位:

1Å=10-1nm1nm=10-3µm1µm=10-3mm=10-6m1m=103mm=106µm=109nm=1010Å关于频率单位:

1GHz=103MHz=106KHz=109Hz1Hz=10-3KHz=10-6MHz=10-9GHz1KHz=103Hz1MHz=106Hz1GHz=109Hz

(6)遥感常用电磁波段,如下表所示:

4、电磁辐射源

(1)任何物体都是电磁辐射源。

地物具有的发射、吸收、反射和透射某些电磁波辐射能力称为地物光谱特征或地物波谱特征。

发射相对电磁辐射源自身而言,吸收、反射和透射相对其他电磁辐射源而言。

由此可见,各种电磁辐射源不仅具有发射光谱特征,还有吸收光谱特征、反射光谱特征和透射光谱特征。

(2)各种电磁辐射源分类

电磁辐射源=点状辐射源+线状辐射源+面状辐射源+体状辐射源

5、电磁辐射测量

6、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发射光谱特征

(1)何谓“黑体(Blackbody)”?

黑体是指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电磁辐射,都完全吸收的物体,即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电磁辐射,吸收率恒为1(或100%)的物体。

(2)关于黑体辐射

a.黑体辐射出射度,随着辐射波长变化而连续变化,而且每条辐射出射度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b.黑体自身温度越高,黑体辐射出射度越大,而且不同温度黑体辐射出射度曲线互不相交;c.随着黑体自身温度升高,黑体辐射出射度最大值向着辐射波长较短方向移动;d.只要黑体自身温度稍微变化,其总辐射出射度就会发生较大变化;e.辐射出射度峰值对应波长与黑体温度乘积为一常数.

(3)、斯忒潘-玻尔兹曼定律(Stsdan-Boltamann`slaw),即:

M=σT4其中,σ为斯忒潘-玻尔兹曼常数,σ=5.67×10-8W.m-2.K-4。

黑体总辐射出射度与温度四次方成正比,随着温度增加而迅速增大.

(4)、维恩位移定律(Wien`sdisplacementlaw),即:

λmax·T=b其中,T为黑体自身温度(K);λmax为黑体辐射出射度峰值对应波长(µm);b为维恩位移常数(b=2897.8±0.4µm·K).黑体辐射出射度峰值对应波长与温度乘积为常数,随着黑体自身温度升高辐射出射度峰值向着波长减小方向移动。

如果黑体辐射最大出射度对应波长处于可见光波段,则随着黑体温度升高,黑体颜色逐渐向紫色过渡。

(5)如何利用黑体辐射规律呢?

例如:

已知太阳常数,可以求得太阳表面辐射出射度M=6.284×107W/m2.进而可求出:

太阳有效温度T和太阳光谱中辐射最强波长λmax.解:

通常可以将太阳当作黑体看待.因此,根据斯忒潘-玻尔兹曼定律M=σT4,可得:

T=(M/σ)1/4=[(6.284×107W/m2)/5.67×10-8W.m-2.K-4]1/4=5770K.另外,根据维恩位移定律λmax·T=b,可得:

λmax=b/T=(2.898×10-3m.K)/5770K=0.50µm答:

太阳有效温度为5700K,辐射最强波长为0.50µm.

(6)如何将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计算实际物体发射电磁辐射?

基尔霍夫定律:

好的吸收体也是好的辐射体。

包含两层含义:

a.对全波长强吸收,则对全波长也强发射;b.对既定波长强吸收,则对该波长也强发射。

将实际物体发射率定义为实际物体辐射出射度与相同温度黑体辐射出射度之比,即ε=α=M实/M黑或ελT=αλT=M实λT/M黑λT。

(8)通常将一定温度下,实际物体发射率随波长变化而变化规律称作物体发射光谱特征。

以发射率为纵坐标,以电磁辐射波长为横坐标,所建立起来或绘成的关系曲线称作物体发射光谱曲线

(9)实际物体吸收率和发射率不仅是波长和温度函数,还深受物体自身性质和表面状况等影响。

7、太阳辐射与电磁辐射传输

A、大气对电磁辐射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是指大气中,某些成分吸收电磁辐射,转化成自身内能,并使其温度升高过程。

大气吸收将会削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强度。

B、大气对电磁辐射散射作用。

散射作用是指非均匀介质或各向异性介质中,电磁辐射遇到微粒时改变原来传播方向,并向各方向散开过程.大气散射可能削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强度,也可能增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强度。

a.瑞利散射当散射微粒直径(d)比电磁辐射波长(λ)小很多时,产生瑞利散射,即:

d<λ/10→γ∝1/λ4(φ=4)瑞利散射主要由大气中原子和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等分子引起。

由于散射系数与波长4次方成反比,当波长大于1µm时,瑞利散射可忽略不计.换句话说,红外线和微波可不考虑瑞利散射.但可见光必须考虑瑞利散射,而且大气散射主要表现为大气分子对可见光散射

就可见光而言,从红光到蓝光,波长逐渐减小,瑞利散射效应增强.因此,无云的晴天,由于蓝光绝大部分被散射到四面八方,所以天空呈现蔚蓝色.另外,日出或日落时分,由于太阳高度角较小,阳光倾斜射到地表,可见光穿过大气层路径比太阳直射时长,较长传播过程中蓝光被散射殆尽,波长次短的绿光也部分被散射,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散射最弱,加之剩余的少量绿光,两者混合,使得朝霞和夕阳呈现橘红色.

b.米氏散射当散射微粒直径(d)比电磁辐射波长(λ)相差不多时,产生米氏散射,即:

d≈λ→γ∝1/λ2(φ=2)米氏散射主要由大气微粒,如烟、尘埃、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引起。

由于0.76-15µm红外线波长与云、雾等悬浮微粒直径相差不多,主要产生米氏散射,所以潮湿天气对米氏散射影响较大.c.无选择性散射当散射微粒直径(d)比电磁辐射波长(λ)大很多时,产生无选择性散射,即:

d>λ→γ∝1/λ0(φ=0)无选择性散射主要由较大直径微粒对较短波长电磁辐射引起。

云、雾、水滴和烟尘等微粒直径比可见光波长大很多,产生无选择性散射,各种色光散射强度相同,所以人们看到云雾呈白色或灰白色。

总体讲:

大气散射是造成太阳辐射能量衰减重要原因。

①对于氧气、水气等气体分子,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主要产生瑞利散射。

②对于小水滴、气溶胶等较小微粒,从近紫外到红外,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都有体现,但波长进入红外后米氏散射更强。

③对于小水滴、气溶胶等较大微粒,从近紫外到可见光均为无选择性散射,红外光多为米氏散射,但微波仍然属于瑞利散射,微波瑞利散射强度与其波长4次方成反比,微波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具有最强穿透性.C、大气对电磁辐射折射作用

电磁辐射穿过两种介质交界面时产生折射现象。

大气折射不会削弱达到地面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密度越大电磁辐射折射率越大。

D、大气对电磁辐射反射作用

电磁辐射穿过两种介质交界面时还要产生反射现象。

大气反射将会削弱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强度。

E、大气对电磁辐射透射作用电磁辐射传输过程中,大气吸收、散射和反射都将引起到达地面电磁辐射强度变化,而且都是对一定波长电磁辐射产生作用,只有部分电磁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到达地面。

我们将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吸收、散射和反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常用大气窗口:

0.3~1.3µm即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既是最佳摄影成像波段,又是遥感常用扫描成像波段.例如:

美国LANDSAT卫星TM遥感器第1~4波段为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1.5~1.8µm及2.0~3.5µm即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属白天常用扫描成像波段.例如:

美国LANDSAT卫星TM遥感器第5\第7波段为近红外\中红外波段,主要探测植物含水量等.3.5~5.5µm即中红外波段.不仅通透反射光,而且通透热辐射.例如:

NOAA卫星AVHRR遥感器用3.55~3.93µm波段获取卫星遥感昼夜云图,探测海面温度.8~14µm即远红外波段.通透来自地物热辐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0.8~2.5cm即微波波段.波长较长,具有较强穿透云雾能力,可以进行全天时\全天候遥感成像,是主动遥感常用波段.例如:

侧视雷达常用0.8cm,3.0cm,5.0cm,10.0cm进行微波遥感探测.8、地球辐射与实际物体反射光谱特征

(1)、地球辐射

(2)可见光近红外遥感主要探测实际物体反射太阳辐射特征(简称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吸收能量+透射能量+反射能量

根据地物表面状况,太阳辐射主要产生三种反射,即

镜面反射——满足镜面发射规律,自然界仅平静水面可能产生镜面发射。

漫反射——只有朗伯面满足漫反射规律,自然界中氧化镁、硫酸钡、碳酸镁等可近似看作朗伯面。

实际物体反射——实际多数反射介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之间,入射辐照度相同时,反射亮度既与入射方位角和天顶角有关,又与反射方位角和天顶角有关。

(3)典型地物光谱特征A、植被反射光谱特征共性——可见光波段形成绿反射峰(0.55μm)及其两侧的蓝(0.45μm)、红(0.67μm)两个吸收带;近红外0.74-1.3μm处形成高反射区;近红外1.35-2.5μm处形成分别以1.45μm、1.95μm和2.7μm为中心的三个水吸收带差异性——种类、季节、病虫害、含水量

B、土壤反射光谱特征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反射率越低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土类和肥力不同反射率不同不同波谱段影像区别不明显C、水体反射光谱特征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波段,其他波段吸收很强,特别是在近红外波段更强。

水中含泥沙时,由于泥沙的散射,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增加,峰值出现在黄红区。

水中含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明显被抬升。

D、岩石反射光谱特征

(4)影响地物反射光谱特征的主要因素A、太阳-地面传输过程因素:

太阳辐射:

季节、日期与时刻大气性质:

成分与天气B、地面物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因素:

物质:

物质属性与分类体系环境:

地形地貌和表层覆盖

C、地面-传感器传输过程与仪器性能因素:

大气性质:

成分与天气仪器性能: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第三章、遥感传感器与信息获取

遥感传感器——或称遥感器,或传感器,是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电磁辐射信息的装置。

3.1遥感传感器概述

按电磁波辐射来源的不同分为两类:

即主动式传感器和被动式传感器

按传感器的成像原理和所获取图像的性质不同,可将遥感器分为摄影类传感器、扫描类传感器和雷达三种。

按传感器是否获取图像可分为图像方式的传感器和非图像方式的传感器。

遥感器基本组成:

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遥感器自身性能深刻影响遥感构像质量:

(1)遥感器探测阵列单元尺寸决定遥感构像空间分辨率.以扫描成像遥感器为例,扫描仪探测地面目标时,内涵地物分布及属性信息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进入遥感器,遥感器内部探测阵列单元对地物信息进行成像,此时构像空间分辨率指遥感器中探测阵列单元能把两个目标作为清晰实体纪录下来的两目标间最小距离,多用图像清晰度衡量.遥感器探测阵列单元越小,遥感构像空间分辨率越大.

(2)遥感器探测元件辐射灵敏度和有效量化级别决定遥感构像辐射分辨率.在此,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探测元件接受电磁辐射信号时,能够分辨最小辐射度差.遥感器辐射灵敏度及有效量化级别越高,遥感构像辐射分辨率越大.

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接收地物电磁辐射信息时,所能分辨最小波长间隔.波长间隔越小,光谱分辨率越大.

3.2摄影成像

摄影是指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技术.

依据发展先后分:

(1)传统摄影

(2)数码摄影

依据探测波段分:

(1)近紫外摄影

(2)可见光摄影(3)红外摄影(4)多光谱摄影

3.2.1摄影机

摄影机有哪些类型?

1、分幅式摄影机:

分幅式摄影机一次曝光得到一幅图像

A.摄影机镜头类型

a.常角镜头视场角50°~70°

b.宽角镜头视场角70°~105°

c.特宽角镜头视场角105°~135°

B.摄影机焦距类型

a.短焦距小于100mm

b.中焦距100~200mm

c.长焦距大于200mm

2、全景式摄影机

(1)、缝隙式摄影机

(2)、镜头转动式摄影机

3、多光谱摄影机

A.多相机组合型

B.多镜头组合型

C.光束分离型

4、数码摄影机

3.2.2摄影像片几何特性

飞行器上摄影机对地面摄影时,依据摄影机主光轴与地面关系,摄影类型分为垂直摄影和倾斜摄影.

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区别.

A.投影距离影响。

包括焦距和航高.垂直投影像面不受投影距离影响.中心投影存在规律:

焦距一定,航高越小,获得像面面积越大,地面细节越清晰;

航高一定,焦距越大,获得像面面积越大,地面细节越清晰.

B.投影面倾斜影响

C.地形起伏影响

地形起伏引起像点位移规律,又称投影误差计算公式.

公式推导如下:

已知如右图示:

A点投影点为a;B点投影点为B;相对于水平面T0,A点位置为A0,B点位置为B0;A0点投影点为a0;BO点投影点为b0;实际所得像片,由于A点高出水平面T0,对应投影点从a0点移到a点,B点低于水平面T0,对应投影点从b0点移到b点.a0a或b0b即为位移量,或称投影差,用δ表示,即a0a=δ.

像点位移规律证明过程:

对于垂直投影:

地形起伏变化,投影点间距离与实际地面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

对于中心投影:

地形起伏变化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距离位移越大,产生像点位移称作地形起伏引起投影误差.

(3)地形起伏引起中心投影像点位移规律地形起伏引起像点位移规律,又称投影误差计算公式.

A.位移量与高差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像点位移量越大.当高差为正值时,像点位移量为正值,像点背离像主点方向移动;当高差为负值时,像点位移量为负值,像点向着像主点方向移动.

B.位移量与像点到像主点距离成正比.即距离像主点距离越远,像点位移量越大;像片中心部位像点位移量较小;像主点处r=0,δ=0,没有像点位移.

C.位移量与航高成反比.即摄影高度越大,地形起伏引起像点位移量越小.

特殊点线面

地面:

如图示E,平面或曲面;

投影中心:

如图示S,透镜中心;

焦距:

投影中心到像面垂直距离,如图SO,用f表示;

像面:

如图示P,水平或倾斜;

航高:

投影中心到地面垂直距离,如图示SN,用H表示;

主垂线:

通过透镜中心铅垂线;

主光轴:

通过透镜中心垂直像面直线;

像底点:

主垂线与像面交点,用n表示;

像主点:

主光轴与像面交点,用O表示,通常航空像片对角线交点为像主点;

倾斜角:

主光轴与主垂线不重合时夹角,用а表示;

主垂面:

主光轴与主垂线决定平面;

主纵线:

主垂面与像面交线,用直线VV表示;

主横线:

像面上通过像主点与主纵线垂直直线,用直线h0h0表示;

等角点:

倾斜角角平分线与主纵线交点,用C表示;

等比线:

像面上通过等角点与主纵线垂直直线,用直线hchc表示.

等角点特性:

像面上通过等角点的任何直线,不管像面倾斜角有多大,其方向都不发生改变.

(4)像面倾斜引起中心投影像点位移规律

像面倾斜引起像点位移规律,又称倾斜误差计公

式.公式推导不作要求,因此不再详细讲.需要记住公

式为:

δ=-(r2/f)sinφsinа式中,δ为位移量或误差值,r为像点到像角点距离,f为焦距,φ为主纵线方向到像点位移方向方向角,а为像片倾斜角.依据公式不难看出:

像片倾斜引起像点位移量与像点到等角点距离平方成正比,与焦距长短成反比;等比线将像分成两部分,拥有像主点部分,像点位移向内,拥有像底点部分,像点位移向外;等角点和等比线上不存在倾斜误差.

(5)中心投影透视规律

中心投影透视规律指中心投影像片上各种位置不同\形状差异的地物的变形情况.

依据地物形状特征,中心投影透视规律包括3个反面内容:

A.点状地物------多数独立点,经过中心投影仍为点;几个同一投影线上点,经过中心投影重叠成一个点.

B.线状地物------与像面平行直线,经过中心投影仍为直线,且基本形状不变;垂直地面直线,若直线与像面垂直且通过投影中心,经过中心,若直线延长线不通过投影中心,经过中心投影仍为直线,但其形状\位置发生变化,变化规律取决于其相对成像位置;曲线经过中心投影仍为曲线

C.面状地物------水平面,经过中心投影仍为面;垂直面,若通过投影中心,经过中心投影变成直线,若不通过投影中心,经过中心投影顶部变成直线\侧面变成不规则梯形.

(6)中心投影像片比例尺

像片比例尺指像片上两点间距离与地面上相应点间距离之比.

3.2.3航空像片及其立体观测

立体像对指两相机从相距一定距离两点对同一目标摄影产生重叠图像.立体像对产生必要条件是像片重叠度要大于53%

3.2.4摄影胶片物理特性

(2)胶片特性描述参数

A.感光特征曲线:

指以胶片曝光量为横坐标,胶片光学密度为纵坐标,所构成特征曲线.

B.感光度:

指胶片感光速度.相同光照条件下,感光度越高,获取相同摄影效果影像所需曝光时间越短.度量数值越大,胶片感光度越高,每相差3°感光度相差1倍.

a.反差(ΔD):

指胶片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密度差,即ΔD=D亮-D暗.

胶片最大反差指胶片感光特征曲线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之差,即ΔDmax=Dmax-Dmin

胶片黑白分明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