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4732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docx

《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docx

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以宝供物流为例

基于产业共生理论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研究

——以宝供物流为例

王珍珍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

本文在产业共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共生模式从偏利共生到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并最终往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过渡的过程及差异,并以宝供物流与制造企业尤其是宝洁之间的关系为例,实证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最终得出两者之间的演化满足自组织演化、共同进化、合理分工及合作竞争等基本运作机理。

关键词:

产业共生理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宝供物流

一、引言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的提出,使得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了理论界与实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之一。

所谓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指在两者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进行的协作活动,包括仓储、配送、运输、生产制造等环节中的合作发展。

两业联动的目的是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物流业服务水平,最终使得制造业与物流业能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

在两业联动发展中,一方面,联动发展模式的选择是维系双方之间关系的关键因素,而这种模式的选择又会受到外部时空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产业联动发展的真正实施主体,若能从企业与企业之间联动发展模式演化的过程出发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进行研究,则能从更深的层次去探讨两业联动发展的关系。

本文拟在产业共生理论的基础上,对两业的共生模式展开深入的分析,并以宝供和制造企业(以宝洁为代表)之间的业务往来为主线,分析两业联动发展模式的演化过程。

二、理论分析

共生(Symbiosis,Intergrowth)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ry,1879)提出,后经范明特(Famintsim,1835-1918)、保罗布克纳(Prototaxis,1886-1969)发展完善,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或者抑制(Ahmadjian,1986)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共生已逐渐从生物领域拓展到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萧灼基,2002)。

产业共生理论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共生现象,这种共生理论包含三大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共生系统中,制造业与物流业作为其中的两大共生单元,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或者相互结合的方式即共生关系(共生模式)成了研究的热点。

共生模式不仅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而且反映作用的强度;不仅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而且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袁纯清,1998)。

James(1993)指出共生关系是两个共生单元之间为了提高各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展开功能上的合作,从而形成的一种互为依存、优势互补、密切联系以及相互促进的关系。

徐学军(2008)指出共生关系的外延包括合作的范围(如共生广度,即种类数)、合作的深度(共生的深度,即某种类型的合作规模)、合作的紧密程度(共生程度,即共生组织模式)以及利益的分配机制(利益分配的对称程度,即共生行为模式)。

已有文献中,学者们对共生模式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如科勒瑞(Caullery,1952)和刘易斯(Lewils,1973)定义了捕食、竞争、共生及寄生等生物种群间的不同相互关系,对共生模式做出了清晰的分类,包括互惠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等三种形式。

MosheYanai(2004),李辉(2008)指出按照双方的利害关系共生可分为:

①偏利共生(Commensalism);②原始合作,又称互惠;③互利共生(Mutualism)。

袁纯清(1998)指出共生模式分两种:

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其中前者反映共生组织的程度,包括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后者反映共生行为的方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四种模式,如表1所示。

表1不同共生模式的特征

寄生

偏利共生

非对称互惠共生

对称互惠共生

共生单元特征

1.共生单元在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别

2.同类单元接近度较高

3.异类单元存在双向关联

1.共生单元形态方差较大

2.同类单元亲近度较高

3.异类单元存在双向关联

1.共生单元形态方差较小

2.同类共生单元亲近度存在明显差异

3.异类单元之间存在双向关联

1.共生单元形态方差接近于零

2.同类共生单元亲近度接近或者相同

3.异类单元之间存在双向关联

共生能量特征

1.不产生新能量

2.存在寄主向寄生者能量的转移

1.产生新能量

2.一方全部获取新能量,不存在新能量的广谱分配

1.产生新能量

2.存在新能量的广谱分配

3.广谱分配按非对称机制进行

1.产生新能量

2.存在新能量的广谱分配

3.广谱分配按对称机制进行

共生作用特征

1.寄生关系不一定对寄主有害

2.存在寄主与寄生者的双向单边交流机制

3.有利于寄生者的进化,不利于寄主的进化

1.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利

2.存在双边交流

3.有利于获利方进行创新,对非获利方进化无补偿机制时不利

1.存在广谱的进化作用

2.不仅存在双向双边交流,而且存在多边交流

3.由于分析机制的不对称,导致进化的非同步性

1.存在广谱的进化作用

2.既存在双边交流机制,又存在多边交流机制

3.共进化单元具有同步性

互动关系特征

主动-被动

随动-被动

主动-随动

主动-主动

资料来源: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

(2)。

 

从共生行为的角度来看,产业共生模式包含着从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并最终往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演化的过程。

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共生模式中,同样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本文主要在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差异的基础上对宝供与主要制造企业(以宝洁为代表)之间的共生模式演化进行分析。

1.偏利共生模式

偏利共生指共生单元之间通过共生关系会产生新能量,但这种新能量一般只向共生关系中的某一单位转移,或者说某一共生单元获得全部新能量,所以偏利共生往往对一方无害而对另外一方有利。

这种共生模式决定了其在现实生活中只是暂时的状态。

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过程中的偏利共生模式可能有两种情形:

情形一是在物流企业发展的初期,为了扩大业务,获得制造企业的支持而选择暂时获取较少利益或不获利益的模式,类似于营销中某一产品想进入一个新的市场而选择薄利低价的营销策略;情形二是制造业中的部分子行业如软件行业,其物流成本占总销售收入很小的比重,这部分的利润对公司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为了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会选择将物流环节外包,因此在这样特殊的领域中,可能会存在偏利共生的模式。

2.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中共生单元之间以分工作为共生的基础,产生新的能量,这些新能量由于共生界面的作用而形成非对称性分配。

在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集中地体现在物流企业自身力量比较薄弱,在参与联动发展过程中,只是为制造企业的某个环节提供相应的服务或者管理,其对制造企业合作溢出的吸收能力较小,这也主要是因为依附在制造业周围而产生的物流企业数量比较多,它们之间在提供物流服务产品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存在着竞争,而制造企业作为其中的核心企业,规模较大,在其中的吸附能力较强,其对物流企业的贡献程度较大。

3.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也称为平衡型共生模式,是指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达成紧密合作的关系,彼此之间因合作而对对方产生的贡献以及因竞争对对方产生的阻滞作用相差不大。

这种共生模式在现有发展中倾向于战略联盟模式,双方之间采取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实现特定的物流目标,双方之间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的关系。

已有的文献中在讨论发展模式时均是基于Logistic模型构建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合作关系,具体的应用领域包括技术(PraveenA.,1995)、创新(黄鲁成和张红彩,2006)、交通运输(EsbenS.A,1999;邱玉琢和陈森发,2006;蒋慧峰和陈森发,2010;魏际刚,2001;林震和杨浩,2005;范文婷,2009)、企业种群(MurrayB.L,1997;Jocl.A.C.B,1995;GeroskiP.A.,2001;王子龙等,2005;周浩,2003)、产业集群(程胜和张俊飚,2007)等,但较少从企业的角度对这种联动发展模式的演化做个深入的分析。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供”)的发展演变过程堪称是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典范。

宝供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仓储企业往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最终往供应链一体化企业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过程充分体现出了其与制造企业之间联动发展模式的演化规律。

三、宝供物流简介

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P.G.LOGISTICSGROUPCO.,LTD)是供应链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和实施者,是一家为客户提供物流系统策划和优化、物流运作管理以及物流信息服务的公司。

现有的宝供物流已在全国65个城市设有7个分公司、8个子公司和50多个办事处,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并开始向美国、澳大利亚、泰国、香港等地延伸的国际化物流运作网络和信息网络(如图1所示)。

宝供目前已与国内外近百家著名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为他们提供商品以及原辅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储存、分销、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信息服务、系统规划设计等供应链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

宝供目前主要服务于九大行业,针对不同行业特性和企业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中,日用品消费企业包括宝洁、联合利华、安利等;软件电子通信行业包括宏基、明基、东芝等;石油汽车零配件行业包括中石油、丰田等;医药包括养生堂等;连锁企业包括沃尔玛、肯德基、麦当劳等;家电企业包括飞利浦、松下、三星及海尔等。

图1宝供集团完善的物流网络分布图

从1994到2007年,宝供在业务上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如图2所示,宝供已经连续多年被列入中国物流企业50强名单中。

图9-21994-2007年宝供业务发展情况单位:

亿元

资料来源:

作者依据文献年鉴中的数据整理绘制而成。

宝供在中国的发展可通过宝供在业内所占据的七个第一来说明,宝供是中国第一家物流企业集团,是第一个在中国运用现代物流观念为客户提供全程物流服务,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覆盖全国的物流运作网,是第一个在中国将工业化的质量管理标准运用到物流运作上,是第一个在中国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物流信息系统,是第一个在中国将产学研相结合,举办物流技术与管理发展的国际性高级研讨会,是第一个在中国创办物流奖励基金的企业。

当前,宝供集团又在全国沿海以及内地重要城市兴建10个面积在15-70万平方米的高效、大型现代化物流基地,形成以现代物流基地为枢纽的网络体系。

这样的物流基地不仅是现代化的储存、运输、分拨、配送、多种运输交叉作业的中心,也是加工增值服务中心、商品展示中心、贸易集散中心、金融结算中心、信息枢纽及发布中心。

其提供的服务除了包括一关三检、物流科研培训,还包括为生产制造及流通产品、进出口产品提供全球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

四、宝供与主要制造企业(以宝洁为代表)之间的联动发展模式分析

宝供所取得的成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正好反映出了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联动发展模式的差异及演化。

根据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总体上可以分为偏利共生模式阶段、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阶段、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往对称性互惠共生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多种互惠共生模式并存阶段。

1.偏利共生模式阶段(1994年)

在1994年宝供储运成立之前,其还是一家铁路货物转运站,当时站场总体的规模很小,但经营方式很灵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