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安图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69613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安图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吉林省安图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安图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解析.docx

《吉林省安图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安图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安图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解析.docx

吉林省安图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解析

安图一中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历史

命题人:

李桂玲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50分)

1.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

A.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

B.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

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

D.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答案】D

考点:

古希腊民主政治。

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ABC都符合梭伦改革的内容。

D不对,体现的是君主专制,因此符合题意。

2.为纪念“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美国在其立法机构——众议院的墙壁上镶嵌了一幅梭伦的画像。

梭伦改革的措施体现出他的立法精神在于()

A.公平公正B.劫富济贫C.倾向权贵D.崇尚峻法

【答案】A

考点:

梭伦改革的特点。

梭伦改革具有折中的色彩,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A。

3.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答案】A

考点:

商鞅变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倾邻国而雄诸侯“。

解答本题应从改革的时间与结果来分析。

从时间来看,由“倾邻国而雄诸侯”可判定于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而B、C、D项都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题意,由此排除B、C、D项;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结果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统一全国;汉武帝改革削藩是成功的,主要是大一统巩固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王安石变法结果是失败的。

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4.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 建立县制

【答案】D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所以D建立县制符合题意和史实,A废井田,开阡陌属于经济举措,B奖励军功是军事改革,C废除“世卿世禄制”是废除旧制度而不是建立新制度的开始或萌芽,故答案选D。

5.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 ②宗旨是富国强兵 ③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 

④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领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考点: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强调严刑峻法,强化君主权力,主张改革,这些都体现了法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因此①不符合题意,②③④是商鞅变法的特点。

6.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的态度是(  )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

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

【答案】C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概括归纳能力。

由于汉制的进步性,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如拓跋圭就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不过学习是有限的,没有全面学习。

7.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

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B.三长制C.整顿吏治D.汉化政策

【答案】D

考点:

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

8.如果时光倒流让你生活在宋神宗年间,你最不太可能相信的事情是()

A.严格“恩荫”做官B.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官

C.地主交赋税和服役D.读书人死背死记明经诸科为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D

考点: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认为宋朝科举开始只是考查诗赋词句不能体现出治国才能,改革科举开始内容,培养治国之才,因此D项在宋神宗时期无法看到,故选D。

9.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答案】D

考点:

王安石变法。

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因为材料中“役人人用募”,即募役法

10.下列关于德国宗教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直接原因是教皇阻挠德国的统一   B.发起人是马丁·路德

C.德国各诸侯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 D.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答案】A

考点:

德国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即直接原因是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因此A项错误,BCD符合史实。

故选A。

11.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答案】D

考点:

宗教改革。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也适应了王权加强的要求。

“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说明教皇的权力大于皇帝的权力;宗教改革后“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说明权力已经有了明确划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应是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12.16世纪初主张“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的宗教改革家是()

A.培根B.马丁·路德C.卢梭D.哥白尼

【答案】B

考点:

考察近代西方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该人物是马丁路德。

故最佳答案为B。

13.下列历史人物的改革没有使本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是()

【答案】B

考点:

孝文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影响。

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奴隶制国家变成了封建国家,所以这个改革是改变了社会性质的。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王朝的中兴的改革,改革同时也是失败的,故这个改革并没有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符合题干要求。

故答案选择B项。

14.有人说“阿里是埃及的秦始皇”。

其主要依据是有()

①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统治残暴   ④遏制外来侵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C

考点:

阿里改革的评价。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埃及的默罕默德·阿里和中国的秦始皇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且统治都很残暴,①②③符合题意;④“遏制外来侵略”并不符合秦始皇,故排除。

15.下列有关阿里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阿里通过改革巩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

B.阿里改革解除了地主对广大农民的封建剥削 

C.阿里改革使埃及的主权在较长时间里得以维护

D.阿里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考点:

阿里改革的后果。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阿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和对外扩张,因此他不可能解除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故选B。

16.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酝酿的特点是(   )

A.先秘密后公开             B.借助舆论减轻压力

C.缓慢而谨慎               D.由贵族地主提出改革方案

【答案】C

考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B、D三项都是改革酝酿的方式和具体办法,能够体现出改革酝酿缓慢而谨慎的特点,所以答案选C。

17.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    )

A. 加强资产阶级专政 B .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

C .加强军事实力     D. 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考点:

考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废除后.新的生产关系逐步确立,不可避免地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层建筑的调整是顺应经济基础变化的。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18.改革后1861~1863年间,全国各地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这反映了()

A. 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B.农民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C.农奴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 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提高

【答案】A

考点:

农奴制改革的结果。

农民暴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生,结合时间信息:

改革后1861~1863年间,分析可知农奴制改革并没有解决阶级矛盾问题,依然是尖锐的,A项正确;B项“没有丝毫改变”说法错误;C项“没有取得成效”说法是错误的;D项“革命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

正确选项为A项。

19.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

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加剧           D.倒幕运动的胜利

【答案】C

考点:

日本明治维新。

注意题干“外部因素”,ABD都属于内部因素、主观因素;C符合题意。

20.“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

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推行“置产兴业”政策D.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答案】C

考点:

明治维新的措施。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强调的是兴办近代工业,故C项正确;AB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21.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是()

A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B、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C、新政权进行了有效改革D、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

【答案】D

考点: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客观原因或外部条件:

日本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ABC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主观原因或内部条件,因此选D。

22.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相比,其相同的历史条件是()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B.借鉴别国受辱教训

C.经济落后于西欧国家                 D.当权者腐朽与无能

【答案】C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A、B、D适合于日本,日本遭受美国的侵略,吸取了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以及幕府统治腐败无能;经济落后成为两国改革之前共同的背景。

23.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

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冲击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彷徨与救赎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欧亚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答案】B

考点:

材料中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都是近代历史上重要的改革,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把握三个历史事件的共性。

24.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

这是因为()   

A.国家倡导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答案】C

考点:

明治维新的影响。

A项不全面,缺少了封建主义,所以A项错误。

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并且它是日本明治维新积极的影响,与题意不符合。

D项也如B项一样,所以答案选择C项。

25.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主要是通过(   )

A.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B.提出“门户开放”

C.扶植各派军阀,割据混战      D.分割中国领土

【答案】A

考点:

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

19末世纪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次瓜分的狂潮是通过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方式进行的,故选A。

BCD项都是不符合史实。

 

二.问答题(26题20分,27题14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分)

材料一

(图片上的文字有:

汉化,穿着胡服的北魏陶俑,改穿汉服的北魏陶俑)

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

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

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

再倍之:

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这种变化有何影响(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6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分)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4分)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6分)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4分)

考点: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

(1)从图示上看,北魏政权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明显汉化了。

北魏政权的改革进程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程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北魏政权的均田制。

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3)商鞅变法中为了提高国力,发展生产的措施主要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奖励耕战。

(4)二者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都有利于封建化的进程。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材料二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材料三: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0多倍。

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增加了35倍多。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

(4分)

(2)材料二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答案】

(1)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

(4分)

(2)农民所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4分)

(3)现象:

俄国经济发展迅速。

(2分)

原因:

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使得工业发展有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贵族地主通过改革掠夺了大量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等(4分)。

考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

(1)注意材料信息“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2)农奴制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3)材料反映了改革在政治上的局限性,沙皇专制仍然存在,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28.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

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

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结合日本当时实行的政策分析说明材料一中佩里“访问”不受欢迎的原因。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

(4分)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6分)

【答案】

(1)闭关锁国政策。

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成为现代化的民族国家(6分)。

(2)抛弃民族传统,盲目西化(4分)。

(3)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6分)

考点:

明治维新。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1)原因从“日本明治维新前推行的外交政策”方面去分析;目的从材料“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

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中提炼回答。

(2)将材料中提到的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这说明文明开化过程中盲目西化,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

(3)该问实际要求回答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的进步作用,从改革前后对比的情况回答:

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