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644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有人说:

“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

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3、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

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4、废除农奴制度后,沙皇政府对司法机关进行了改革,废除过去了等级法院,建立了统一的各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

这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  )

A.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

B.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烙印

C.适应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

D.与农民愿望完全背道而驰

5、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6、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上是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耕化过程          D.封建化过程          

7、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未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重要的原因是(  )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B.资产阶级还没有能力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C.倒幕派中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

D.日本1889年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8、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

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和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9、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的因素”是指(   )

A.农业耕地增加                              B.手工业得到发展

C.商业城市日益繁荣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0、电视剧《北魏冯太后》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冯太后充满传奇的一生。

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

A.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

B.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

C.冯太后病逝于洛阳

D.冯太后斥责保守派贵族

11、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12、1929至1939年,国联理事会共受理了66件国际争端,其中有些争端得到了迅速而顺利的处理。

国联惩罚侵略者的手段主要是

A.武力干涉                              B.经济制裁

C.军事进攻                              D.外交孤立

13、《凡尔赛和约》最能体现英国愿望的是关于

A.领土问题的规定                              B.殖民地问题的规定

C.军事问题的规定                              D.赔款地问题的规定

14、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团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故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沉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没有资格介入欧洲事务                              B.无力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

C.专注亚洲事务及利益                              D.日本代表不善外交辞令

15、短暂的戊戌变法悲壮的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促进思想启蒙

C.发展社会经济                              D.推动政治改革

16、梁启超曾指出: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措施的

A.奖励创新发明                              B.鼓励私人办学.

C.废除八股                              D.设立京师大学堂

17、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

该措施是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精简机构          D.裁减冗员          

18、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在近代化过程中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求                              B.提倡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宣传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19、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其中跪着的主要指

A.崇洋媚外,学习西方

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C.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D.没有和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20、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主要因为甲午战争后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

B.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技术,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1、19世纪70年代,沙皇政府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这些改革发生的最重要原因是

A.加强资产阶级专政                              B.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

C.加强军事实力                              D.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2、列宁说:

“俄国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了。

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农民赎买土地的赎金高于当时地价二三倍

C.农民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

23、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之前曾说: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这句话表明

A.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B.面对统治危机,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

C.沙皇认识到要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D.亚历山大倾向于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

24、《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                              B.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

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25、改革总是在各种力量的对抗下艰难前行。

下面不是孝文帝改革有利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稳定

B.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D.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过程

26、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27、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

他没有把带回的钱用于经商,而是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经营农业。

他这样做的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营

28、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呈现繁荣景象,诸子学术陆续诞生,其中最为统治者推崇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9、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

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倒幕运动的胜利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连线题(题型注释)

30、阅读下列材料: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1915-1916年的欧洲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战争已不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

一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请回答:

(1)材料所提到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

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当时欧洲人民对战争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战争的性质。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家

英国

沙俄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1

38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30

30

殖民地人口

39350

3320

5550

1230

1920

970

 

材料二“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

材料三1902——1914年德、俄、法、英军费开支增加情况统计表

国家

德国

俄国

法国

英国

军费开支增长率

270%

110%

80%

19%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在当时处于怎样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这对英德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德国为实现上述要求采取了什么措施?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他日必定以工立国。

”“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人力为界。

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做工,能给百人食。

”“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籍以自存也。

故言理财之学者,

当并国之差别限界而无之。

——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材料三生产之要素三:

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

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

……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

(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运用之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

(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用之于不生产者,势必蒙外资之害。

——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辩》

(1)据材料,梁启超提出了哪些经济思想?

(2)简述梁启超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

(3)简要评价梁启超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

33、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尝以谓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因天地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临川先生文集》

(1)依据材料归纳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指出在变法中是如何实践的。

(2)上述理财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鉴?

 

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A

6、D

7、A

8、B

9、D

10、C

11、C

12、B

13、B

14、C

15、B

16、A

17、B

18、A

19、D

20、D

21、D

22、B

23、B

24、A

25、B

26、A

27、B

28、C

29、C

30、

(1)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2)由支持战争到怀疑、否定战争。

(3)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目的和交战双方来看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1、

(1)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但殖民地份额却远远小于英法。

(2)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导致英德矛盾日益尖锐。

(3)组建三国军事同盟集团,大幅度扩充和增加军费开支,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煽动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32、

(1)以工业立国;大力发展商业;引进外资用于发展生产。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早期维新派发展商业,保护本国经济的主张;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中国的传播;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规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3)抛弃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以农为本的思想,宣传重视“工商”和“资本”,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济思想。

33、

(1)思想:

反对增加赋税;提倡节俭省财;发展天下生产(生财、聚财、用财)。

实践:

市易法、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等。

(2)注意减轻民众负担,关注民生;提倡节俭,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重视财富创造,增加收入;放眼天下,广开生财之道。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

材料假设“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或许变法就能取得成功。

这说明康有为的性格对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B。

其它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失败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题干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材料中没体现生产力发展,A不选;B项中战争题干没有提及;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背景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政治:

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

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

战争频繁。

④文化:

百家争鸣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结合所给出的时间,天皇是日本的象征,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根据材料的叙述,天皇剪发一事说明天皇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开化。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措施

4、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废除过去了“等级”法院、全国的一切案犯都在“统一”的法院里按照“同一”法律和“同一”审判程序受审体现的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中的“平等”的原则,所以这只能表明俄国的司法改革贯彻了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

B选项是农奴制的弊端,C选项是农奴制改革的目的,但是这两项都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法治思想”。

D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的司法改革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为一次彻底的改革,并促进秦国社会的进步,主要是因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封建制度的确立。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意义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所谓“汉化”,是指少数民族逐渐在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等方面趋同于汉文化传统,并最终融合于汉民族的过程。

少数民族的汉化通常是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农业化”,体现在社会形态上就是“封建化”,题干限定条件“从社会发展角度讲”,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而汉族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7、本题考查学生对《大日本帝国宪法》局限性的理解能力。

日本的倒幕维新运动,均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的,倒幕之后建立的明治维新政府,本质上是个藩阀政府,这就使封建传统观念和专制主义政治得以保留。

《大日本帝国宪法》之所以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正是这种保留的反映。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B、C两项虽也属原因,但所起的作用都不如A项重要。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知识的运用能力,回顾已学史实可知一战后《凡尔赛和约》明确规定将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移交给日本,使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猛兽了屈辱,因此B符合题意。

而《辛丑条约》是一战前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洗刷中国屈辱历史的国际文件。

故选B。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和约》内容及影响

9、试题分析:

由“经济领域、新的因素”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在日本旧有的经济中出现了新生产关系。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ABC三项虽是经济领域,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传统经济三个类别,并不是新的生产关系,排除ABC项;19世纪初日本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有别封建领主经济的新的生产关系,与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背景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的重大举措,时间是495年,而冯太后早已于490年去世,故不可能病逝于洛阳。

A项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B项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和D项冯太后斥责保守派贵族在孝文帝改革的前期都有可能发生。

故此题选C项

考点:

孝文帝改革的概况

点评:

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措施发生的时间,题目的特点:

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

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11、这两次改革都是奴隶主贵族展开的为维护自身统治进行的变革,所以ABD都是错误的。

这两次改革是按土地多少收税,实质上就是否定土地国有,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所以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对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的理解能力,这两次赋税改革都发生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在维护奴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属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没有废除奴隶制度。

12、本题考查国联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

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故A、C选项错误;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惩罚侵略者的手段主要是经济制裁,故B选项错误;国联也没有以外交孤立为主要的手段,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3、本题考查《凡尔赛和约》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是世界殖民帝国,巴黎和会是战胜国分赃的会议,英国最关心的也是殖民地问题,故B选项正确;《凡尔赛和约》关于领土问题的规定没有完全体现战胜国瓜分殖民地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军事问题的规定显然不属于最根本的目的,故C选项错误;赔款问题的规定只是属于对战败国的经济惩罚,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4、据材料“的巴黎和会”、“沉默的小伙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日本将争夺的范围和目标主要放在亚洲,专注亚洲事务及利益,故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故C选项正确;巴黎和会未涉及介入欧洲事务的战胜国的资格的限制,故A选项错误;一战使日本迅速崛起,获得扩张良机,而欧洲列强被战争削弱严重,故B选项错误;日本代表外交辞令的原因显然不是最重要原因,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5、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能够挽救民族危亡,故A选项错误;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传播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的思想,促进思想启蒙,故B选项正确;戊戌变法的措施多被废除,没有发展社会经济,故C选项错误;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也未能推动政治改革,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6、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未涉及奖励创新发明,故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开学校涉及鼓励私人办学,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变科举涉及废除八股,故C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开学校也涉及京师大学堂,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废除八股的措施,涉及科举制的存废问题,影响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进身之道,故B选项正确;奖励发明属于科技创新方面,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精简机构只涉及官员,而秀才和童生不属于官员,故C选项错误;裁减冗员也只涉及官员,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8、据材料“维新派在近代化过程中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求,主张君主立宪制,这是洋务运动所没有的,故A选项正确;洋务运动也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故B选项错误;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属于洋务运动,故C选项错误;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19、据材料“康有为是跪着造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没有和封建思想彻底决裂,这体现了“跪着的”的特点,故D选项正确;康有为没有崇洋媚外,故A选项错误;康有为虽然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但这不能说明“跪着造反”,故B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