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反思集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学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619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反思集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学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数学反思集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学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数学反思集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学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数学反思集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学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数学反思集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学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反思集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学期.docx

《数学反思集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学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反思集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学期.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反思集 分数的基本性质 下学期.docx

数学反思集分数的基本性质下学期

五年级

教学反思1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节课用“猜想——验证——反思”的方式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大问题背景下的一种研究性学习。

这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挑战,而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挑战。

用故事情景引入,增强解决问题的现实性。

采用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操作,再分析怎样做的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最后运用知识,深化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认识,使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的特点是学法的设计。

从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完全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设计的。

具体表现在:

1.学生在操作中大胆猜想。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设计者只是提供了一个材料,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而不是填鸭式地讲解,使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注重联系旧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和参与研究的学习伙伴,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思维特性。

在较为宽泛的时空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凸显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特性。

整个教学过程以“猜想——验证——完善”为主线,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练习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2

《因数与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概念课。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

首先以拼图比赛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快速把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摆的长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和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

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这样,学生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在根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后,教师紧接着提问:

12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

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

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索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

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但在实际交流时,学生的方法出现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因为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

作为老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所有因数。

由于部分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部分却在无序的情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在比较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接受并掌握。

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节课另一个给我感触最深的是:

就是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借助这一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师相信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现了倍数的特点。

这一环节教学的成功,也使我改变了教学的观念——适时放手,会看到学生更精彩的一面。

以后教学需大胆相信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教材又了解学情,作到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较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今后,应努力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反思3

《2、5倍数的特征》

2、3、5倍数的特征属于比较抽象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理解的掌握起来并不容易。

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注意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学生表演三种集体舞这一教学资源,创设了问题情境,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又让学生利用百数表这一学具自主探究2、5倍数的特征,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

整个教学力求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为一体。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让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从而实现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有许多环节处理极不得当,有待进不步改进。

如自主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一环节,引导全班学生使用百数表探究,应要启发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教学反思4

《质数与合数》

概念教学关键要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大胆猜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

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20个正方形,首先带领学生分析了用2个、3个、4个正方形拼摆长方形的情况。

我在白板上拖动正方形把拼出的长方形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2个、3个、4个、小正方形各能拼出1种、1种、3种长方形。

于是我故意抛出引发矛盾的问题:

是不是小正方形个数越多,拼出的长方形的个数越多呢?

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会认为“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长方形的个数就越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验证发现并非如此。

这时,我要求学生不拼摆而直接写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学生都顺利写了出来。

写出后,学生发现:

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与一个数的因数有关,一个数的因数个数越多,拼成的长方形的个数也就越多。

我引导学生把只能拼成一种和不止一种的分开排列,进而引出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由于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学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了质数、合数的概念。

整个教学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发现、归纳概念的数学化过程。

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对于1这个特殊的数,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而是在学生的争辩中得出上面的结论,这样学生对于1的特殊性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然后,引导学生分类,自然数根据因数个数,又可以分成质数、合数和1。

在前面自然数分成奇数与偶数的基础上,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明白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便有不同的结果。

分类后让学生用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介绍自己的学号,对这两对易混概念进行了区分,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中结合对73的判断我引出了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我问学生你们打算怎样制作?

有的学生说找因数,我顺势而导,我们要找每个数的因数吗?

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排除吗?

于是自然地引出筛选1—100中质数,通过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如何筛选得更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从倍数特征入手,进行分析,划掉了2、3、5、7的倍数,留下了2、3、5、7,制成了100以内的质数表。

在本节课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情境,关注了学生的探索过程,但对后进生关注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关注后进生,同时要发挥激励和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

教学反思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

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

平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的特征。

共分三个层次进行:

让学生通过感官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

第二部分教学正方体的特征。

共分两个层次进行:

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及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的情况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长方体引入新课,长方体有六个面,你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吗,请你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想办法解决。

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必须计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指出: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

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

其次,用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形,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展开图形的特征,面与面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从而归纳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并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拓展延伸。

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求表面积?

(1)无盖的玻璃鱼缸;

(2)洗衣机布罩;(3)饼干盒商标纸的大小;先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然后交流解决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不能千篇一律的按公式计算,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也使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

 

教学反思7

《长方体 正方体体积》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