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代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5512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4 大小:1.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代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代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代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代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代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代谢.docx

《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代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代谢.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代谢.docx

必修1第三单元细胞的代谢

第三单元 细胞的代谢

第一讲

ATP和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知识点一 ATP的结构、功能和利用

1.填写ATP的结构概念图

2.据ATP与ADP相互转化反应式回答问题

ATP

ADP+Pi+能量

(1)进行②过程的生理过程和场所:

①生理过程

②场所:

线粒体、细胞溶胶、叶绿体

(2)进行②过程的能量来源和去向:

①来源:

光能和有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

②去向:

用于形成ATP中的高能磷酸键。

(3)下列过程需要①过程提供能量的是①②③④⑤。

①主动转运 ②生物发光、发电 ③肌肉收缩 ④淀粉合成 ⑤大脑思考 ⑥根细胞吸收水分

知识点二扩散与渗透

1.扩散

分子或离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结果是使得该分子分布均匀,达到平衡。

2.渗透

(1)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

(2)渗透的方向是从水分子数相对较多处向相对较少处扩散,也就是说溶液中的水分子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进入溶液浓度高的一侧。

(3)渗透发生的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②膜两侧有浓度差。

知识点三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填写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现象

(1)动植物细胞满足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

项目

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

动物细胞

细胞膜(具选择透性)

外界溶液和细胞溶胶的浓度差

植物细胞

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之间的细胞溶胶(具选择透性)

外界溶液和细胞溶胶的浓度差

(2)动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渗透失水的原因:

①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溶胶(细胞液)浓度,动物(植物)细胞水分子进出动态平衡,动物(植物)细胞形态没有变化。

②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溶胶(细胞液)浓度,动物(植物)细胞失水皱缩(质壁分离)。

③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溶胶(细胞液)浓度,动物(植物)细胞吸水膨胀甚至胀破(膨胀,但不会胀破)。

(3)图示分析:

①图A表示植物细胞的生理状态是质壁分离,发生的原因有:

a.外部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

b.内部条件是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体的伸缩性。

②图A可能处于什么过程?

质壁分离过程,或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或质壁分离最大程度。

③细胞由图A→图B变化过程中,水分子跨膜运输状态如何?

由外向内扩散的水分子总数多于由内向外扩散的水分子总数。

④若图A和图B是不同植物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形态不再发生变化后的状态,则实验前B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

知识点四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连线物质运输的方式、特点和实例

一、理解运用能力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1个ATP分子中只含有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

(2)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唯一来源(2008·广东卷T4A)(×)

(3)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2008·天津卷T6④)(×)

(4)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转运吸收不同矿质离子的速率都相同(2013·全国卷ⅠT1A)(×)

(5)植物主动转运矿质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2013·全国卷ⅠT1C)(√)

(6)低温不影响矿质离子的吸收速率(2013·全国卷ⅠT1B)(×)

(7)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扩散(2012·海南卷T11D)(×)

(8)主动转运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2010·天津卷T4A)(√)

(9)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2009·宁夏卷T3B)(√)

(10)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性(2009·宁夏卷T3D)(×)

2.(2014·大纲卷)ATP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ATP,睡眠时则不消耗ATP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溶胶中都能形成ATP

D.植物根细胞吸收无机盐所需的ATP来源于细胞呼吸

答案:

B

3.(2011·全国卷)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  )

A.红细胞膜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

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答案:

C

4.(2014·安徽高考改编)下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

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管腔中氨基酸→上皮细胞

管腔中Na+→上皮细胞

上皮细胞中氨基酸→组织液

A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B

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

C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D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

答案:

D

二、读图析图能力

据水稻和番茄对离子吸收图解分析:

(1)水稻和番茄分别主要吸收哪些离子?

答案:

水稻主要吸收SiO

,番茄主要吸收Ca2+、Mg2+。

(2)图示反映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如何?

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量又怎样?

答案:

同一植物对不同的离子吸收量不同,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3)水稻培养液中Mg2+、Ca2+离子浓度和番茄培养液中SiO

浓度为什么超过初始浓度?

答案:

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率比吸收Ca2+、Mg2+的大,造成培养液中Ca2+、Mg2+浓度上升;番茄吸收水的相对速率比吸收SiO

的大,造成培养液中SiO

浓度上升。

[理清脉络]

                     

考点一|以能量代谢为依托,考查ATP的结构与功能

1.ATP的结构及组成部分的含义

2.ATP的再生和利用

3.细胞内产生与消耗ATP的生理过程

转化场所

常见的生理过程

细胞膜

消耗ATP:

主动转运、胞吞、胞吐

细胞溶胶

产生ATP:

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消耗ATP:

一些需能反应

叶绿体

产生ATP:

光反应

消耗ATP:

碳反应和自身DNA复制、转录,蛋白质合成等

线粒体

产生ATP:

需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消耗ATP:

自身DNA复制、转录,蛋白质合成等

核糖体

消耗ATP:

蛋白质的合成

细胞核

消耗ATP:

DNA复制、转录等

4.ATP产生速率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1)A点表示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可进行厌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2)AB段表示随O2供应量增多,需氧呼吸明显加强,通过需氧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增多,ATP的产生速率随之增加。

(3)BC段表示O2供应量超过一定范围后,ATP的产生速率不再加快,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ADP、磷酸等。

[典例1] (2014·浙师大附中月考)右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B.图乙中进行①过程时,图甲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D.夜间有O2存在时,图乙中过程②主要发生在线粒体

[思维流程]

[解析] A项中A代表的是腺嘌呤,ATP水解一般是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断裂,也就是c键;ATP水解产生的能量来自ATP的高能磷酸键的水解,合成ATP的能量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夜间有O2存在时,ATP合成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答案] A

1.四种物质中的“A”的辨析

2.误认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可逆反应

项目

ATP的合成

ATP的水解

反应式

ADP+Pi+能量

ATP

ATP

ADP+Pi+能量

所需酶

ATP合成酶

ATP水解酶

能量来源

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细胞呼吸)

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

能量去路

储存于形成的高能磷酸键中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反应场所

细胞溶胶、线粒体、叶绿体

生物体的需能部位

由表可以看出,ATP的合成和ATP的水解在所需的酶、能量来源、能量去路和反应场所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并不是可逆反应,但物质可重复利用。

3.ATP转化为ADP也需要消耗水

ATP转化为ADP又称“ATP的水解反应”,这一过程需酶的催化,同时也需要消耗水。

凡是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油脂、淀粉等)的水解都需要消耗水。

4.ATP≠能量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与能量有关的一种物质,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5.误认为细胞中含有大量ATP

生命活动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但细胞中ATP含量很少。

由于ADP、Pi等可重复利用,只要提供能量(光能或化学能),生物体就可不断合成ATP,满足生物体的需要。

[针对练习]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

(1)结构方面:

结合DNA、RNA、核苷酸等结构,考查ATP的组成与结构。

(2)功能方面:

结合细胞代谢,考查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1.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③和④D.⑤和⑥

解析:

选D 根据题意知“○”中所对应的含义分别为:

①一磷酸腺苷AMP,②腺嘌呤,③DNA分子上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RNA分子上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⑤腺苷,⑥腺苷。

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化学能

B.ATP的合成不一定伴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人体在紧张或愤怒状态下,细胞内产生ATP的速率大大超过产生ADP的速率

D.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使细胞产生ATP的速率迅速增加

解析:

选C 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中的能量来源于光能,该过程无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机物分解释放出来的一部分能量储存于ATP中;在任何状态下,机体ATP的合成和分解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剧烈运动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使有机物分解加快,ATP合成加快。

考点二|借助图示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膜的选择透性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渗透

扩散

易化扩散

物质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一般低浓度→高浓度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是否消耗能量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ATP

图 例

模 型

2.胞吞和胞吐——膜的流动性

项目

胞吞

胞吐

条件

细胞摄取或排出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方式

原理

生物膜的流动性

特点

物质通过小泡转移,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

方向

细胞外→内

细胞内→外

实例

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典例2] 下面为动物细胞的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根据乙侧耗能的情况可知,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

B.图中a和b不是静止的,其运动的特性有利于物质的跨膜运输

C.图示中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与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相同

D.用胰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影响葡萄糖、Na+等物质的运输

[思维流程]

[解析] 主动转运需要耗能,根据细胞内ATP的供能情况可知,甲侧为外侧,乙侧为内侧;a代表磷脂分子,b代表蛋白质,载体蛋白的运动,有利于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进行;从图中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载体蛋白协助,水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为渗透;葡萄糖、Na+等物质的运输,均需载体蛋白的协助,因此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影响其运输。

[答案] C

1.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方法

(1)根据分子大小与对载体、能量的需要进行判断:

(2)根据运输方向判断:

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转运。

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被动转运。

2.探究物质跨膜方式的实验设计

(1)探究是主动转运还是被动转运:

(2)探究是简单扩散还是易化扩散:

3.兴奋产生与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判断

(1)由于细胞外Na+浓度高,细胞内K+浓度高,因此静息时K+外流和兴奋时Na+内流的运输方式都是被动转运。

(2)细胞维持膜外Na+浓度高,膜内K+浓度高,需要不断吸K+排Na+,此种运输方式为主动转运。

[针对练习]

3.(2012·浙江高考)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中通过主动转运进入该细胞的是(  )

A.CO2       B.O2

C.K+D.Na+

解析:

选C 小分子和离子出入细胞的方式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指物质由浓度较高的一侧转运至浓度较低的一侧,且不需要消耗能量,如O2、CO2等小分子的跨膜扩散以及水的渗透;另外易化扩散也属于被动转运,但需要载体蛋白,如本题中Na+进入细胞内的方式;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转运至高浓度一侧,且需要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的一种运输方式,如本题中K+进入细胞内的方式。

4.(2014·海南高考改编)下列过程中,不依赖膜蛋白的是(  )

A.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

B.静息电位形成中K+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从细胞外到细胞内

D.血糖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解析:

选A CO2跨膜方式是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静息电位形成中K+扩散到膜外需要通过膜蛋白形成的K+通道。

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

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主动转运对葡萄糖进行重吸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常见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归纳

运输方式

实例

渗透

扩散

气体(O2、CO2等)、脂溶性物质(甘油、脂肪酸、性激素、乙醇、乙二醇、苯等)的跨膜运输

易化扩散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转运

无机盐离子、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

胞吞、胞吐

分泌蛋白的分泌、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及细胞碎片等

图表信息获取能力|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的曲线解读

[典型图示]

——————————————————————————————————————

1.物质浓度

 

2.O2浓度

——————————————————————————————————————

[信息解读]

(1)图1、2表示物质浓度对跨膜运输速率的影响,其中图1表示的运输方式为扩散,图2表示的运输方式是易化扩散或主动转运。

图2中P点之后运输速率不变的原因是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

(2)图3中P点之后物质运输方向为从低浓度→高浓度的逆浓度运输,该图表示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转运。

(3)图4、5表示O2浓度对跨膜运输速率的影响,其中图4表示的运输方式为扩散或易化扩散,图5表示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转运。

图5中P点之后运输速率不变的限制因素是载体蛋白的数量。

(4)若图4表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物质运输,还可表示主动转运(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进行厌氧呼吸)。

[解题技法]

(1)分析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区分横坐标表示的意义,如图2和图4横坐标不同,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不同。

(2)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明确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两个方面考虑。

[强化训练]

1.某科学家在研究物质运输时发现有下列四种曲线关系,在研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最可能是下列哪一过程(  )

A.糖从血浆进入人的成熟红细胞

B.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神经细胞

C.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内吸收氨基酸

D.组织细胞从组织液吸收氧气

解析:

选C 该种物质有最大运输速率,说明不是扩散,该物质运输与氧浓度有关,说明不是易化扩散,即该物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转运。

A、C、D所述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分别为: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扩散。

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神经细胞与O2浓度无关。

2.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定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右图所示曲线。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组织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扩散和主动转运

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蛋白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载体蛋白数量多

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

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对水的吸收

解析:

选B 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离子的运输方式都为主动转运,限制mn和ab段离子吸收速率的因素是载体蛋白和能量。

[课堂对点练]

题组一 ATP与细胞代谢

1.(2013·海南高考改编)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碳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C.物质通过易化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D.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溶胶中产生

解析:

选C 小分子物质合成为大分子物质时均需消耗能量,如DNA复制是把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长链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碳反应是把CO2合成有机物的过程,需消耗能量,且由光反应产生的ATP提供。

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中并可产生ATP。

易化扩散为被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消耗ATP。

2.(2014·江苏高考改编)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

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B.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

解析:

选C 叶肉细胞合成的糖如葡萄糖通过主动转运进入果实细胞需要消耗ATP;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依赖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ATP;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如人体肠道中食物的消化;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肽链需要消耗ATP。

题组二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3.(2013·浙江高考)某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外的K+和Na+浓度如下表,下列属于主动转运的是(  )

细胞内浓度(mmol·L-1)

细胞外浓度(mmol·L-1)

K+

Na+

140.0

18.0

3.0

145.0

A.K+经钾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B.K+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Na+经钠离子通道排出细胞

D.Na+与有关载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解析:

选D 由题表知,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内Na+浓度低于细胞外。

故K+通过K+通道排出细胞,Na+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均为易化扩散。

神经细胞通过主动转运吸收K+、排出Na+。

4.(2013·福建高考改编)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元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油脂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油脂与蛋白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以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元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元的合成

解析:

选C VLDL是油脂与蛋白的复合物,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VLDL属于大分子物质,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肝细胞内糖元的合成使血糖含量降低,而糖元的分解可使血糖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元分解,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5.(原创题)受体介导的胞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胞吞作用,主要用于摄取特殊的生物大分子。

其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

B.受体介导的胞吞过程存在细胞识别并需要内部供能

C.Na+、K+等无机盐离子也可通过此方式运输

D.该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解析:

选C 由图示知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是生物大分子的运输过程,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存在细胞识别并需内部供能,但不能体现膜的选择透性。

Na+、K+为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此种方式运输。

6.(2014·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B.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易化扩散

C.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D.胞吐过程一定会产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

解析:

选D 被细胞胞吞或胞吐的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方式是胞吐;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运输可以是主动转运也可以是易化扩散;胞吐是具膜的分泌泡和质膜融合后将分泌泡包含的物质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

7.(2014·北京高考)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下图。

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解析:

选C 由图可知,除了甘油、O2和CO2以外,其余物质在生物膜上的通透性均比在人工膜上的通透性大,说明生物膜上存在协助某些物质通过的物质;由于K+、Na+、Cl-在生物膜上的通透性有差异,所以能够体现选择性;图中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膜对其通透性也不同,说明分子大小影响跨膜运输的速率;图中没有信息证明离子在跨膜运输过程中是否消耗ATP,因此不能判断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

[课下提能练]

一、选择题

1.(2014·嘉兴一中月考)下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字母A代表的是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

D.图1方框部分是RNA结构单位之一

解析:

选A 图1中字母A代表的是腺嘌呤;图1中的c键在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断裂并释放能量,在图2中反应向左进行时建立并吸收能量,这两个反应的快速进行均依赖于酶的高效性;图1方框部分是RNA结构单位之一: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2.ATP(甲)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主动转运过程中,乙的含量会显著增加

B.甲→乙和丙→乙过程,起催化作用的酶空间结构相同

C.丙中不含磷酸键,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D.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解析:

选D 生物体内ATP与ADP的含量比较少,但两者相互转化比较迅速,故生物体内ADP或ATP的量不会显著增加;甲→乙过程起催化作用的是水解酶,而丙→乙起催化作用的是合成酶,酶的种类不同,其空间结构不相同;丙中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ATP合成时要消耗磷酸(戊)。

3.(2012·安徽高考改编)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

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转运、排出是主动转运

B.Na+流入是主动转运、排出是被动转运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转运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转运

解析:

选A 依题干信息,神经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故Na+内流是一个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属于被动转运;Na+外流(排出)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4.下图表示某种离子跨膜运输的过程,下列叙述不确切的是(  )

A.图中膜结构表示细胞膜

B.该离子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转运

C.该离子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具有专一性

D.膜上载体蛋白结合离子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解析:

选A 图中的物质运输有载体协助,消耗ATP,因此判断为主动转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