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5讲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5764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5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5讲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版高考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5讲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版高考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5讲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版高考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5讲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版高考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5讲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5讲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x

《版高考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5讲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5讲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5讲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中图版必修1.docx

版高考生物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5讲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学案中图版必修1

第5讲 细胞的物质运输功能

考纲考情——知考向

核心素养——提考能

最新

考纲

1.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Ⅱ)

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3.实验: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生命观念

通过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复习,归纳物质运输方式的实例和判断方法,建立生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科学思维

影响渗透作用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建立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近三年考情

2018·全国卷Ⅲ

(2)、2018·全国卷Ⅰ(1、3)、

2018·全国卷Ⅱ(1,2)、2017·全国卷Ⅱ(4)、

2017·全国卷Ⅰ

(2)、2016·全国卷Ⅰ

(2)、

2016·全国卷Ⅲ

(1)

科学探究

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探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探究细胞膜组成和功能

社会责任

渗透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考点一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1.细胞膜的制备

注意 ①滴加生理盐水的目的:

稀释血液,使红细胞分散,不易凝集成块;同时维持红细胞原有的形态。

②不是所有动物的红细胞都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如蛙的红细胞、鸟的红细胞等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2.细胞膜的成分

3.细胞膜的三大功能

4.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连线)

5.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结构模型

(2)结构特点

■助学巧记

巧记细胞膜“一、二、三”

6.植物细胞壁

1.下图为鉴别细胞活性的染色排除法流程。

请解释染色排除法的原理。

提示 “染色排除法”利用了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

染色剂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

而死细胞的细胞膜不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所以染色剂能够进入死细胞,使其被染色。

2.为什么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

怎样区分细胞膜的内、外侧?

提示 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中有磷脂,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因此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通过却十分困难。

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另一侧则为细胞膜的内侧。

教材

高考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两个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2018·全国卷Ⅲ,2C)(  )

(2)细胞膜的完整性可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检测(2017·全国卷Ⅰ,2A)(  )

(3)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2016·全国卷Ⅲ,1D)(  )

(4)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2016·海南卷,1A)(  )

提示 

(1)√ 

(2)√

(3)× 没有胆固醇,而有甘油。

(4)√

2.深挖教材

(中图版必修1P46图示改编)如图甲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图甲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结构模式图,请分析:

图甲可作为气味分子的受体并完成信息传递的物质是什么?

受体与信号分子的结合有没有特异性?

将图乙物质平展在水面上,哪部分可与水面接触?

提示 ①和②组成的糖蛋白;有特异性;A。

 结合细胞膜的结构,考查结构与功能观

1.(2015·海南卷,1)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

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B.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TP

C.氨基酸借助膜蛋白可通过细胞膜

D.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

解析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A正确;水、氧、二氧化碳及甘油、乙醇、苯等物质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进出细胞,单纯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答案 B

2.(2019·河北省保定市模拟)下图1表示生物膜的亚显微结构,图2表示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B密切相关

B.图2中C物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图2中C与D结合后引起F的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D.图1生物膜中的A和大多数的B都是可以运动的

解析 图2中C物质(神经递质)释放方式是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图2中神经递质如果是抑制性递质,则F膜外电位仍是正电位;图1生物膜中B和大多数的A都是可以运动的。

答案 A

五种常考的“膜蛋白”及其功能

 结合细胞膜的功能,考查科学思维

3.(2017·全国卷Ⅰ,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

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

A.血液运输,突触传递

B.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C.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

D.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解析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共有三种,分别为通过体液运输、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及植物细胞之间通过“通道”交流信息。

内分泌腺细胞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如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激素,是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时,两者细胞膜表面直接相互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答案 D

4.(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心肌细胞可使不会搏动的E细胞跟着一起同步搏动,而对L细胞无此作用。

细胞的同步搏动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某科研小组将L细胞和E细胞融合为LE细胞,将LE细胞与E细胞融合为LEE细胞,将LE细胞和L细胞融合为LLE细胞,融合产生的杂种细胞的膜蛋白混杂分布;将E、L、LE、LEE和LLE细胞分别和心肌细胞一起培养时,同步搏动细胞的百分率的大小为E>LEE>LE>LLE>L。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杂种细胞膜蛋白混杂分布,表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LEE细胞膜上与搏动相关的膜蛋白数量多于LLE细胞

C.心肌细胞能合成并释放神经递质,支配其他细胞的同步搏动

D.不同细胞间出现同步搏动的过程伴随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 融合产生的杂种细胞的膜蛋白混杂分布,说明膜蛋白处于运动状态,表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因为同步搏动细胞百分率的大小为E>LEE>LE>LLE>L,表明融合细胞中E细胞的膜蛋白含量越高,同步搏动细胞百分率越高,B正确;心肌细胞非神经元细胞,不能合成神经递质,C错误;心肌细胞搏动可使含E细胞膜蛋白的细胞搏动,表明心肌细胞与这些细胞间存在某种形式的信息交流,D正确。

答案 C

1.细胞膜结构特点的鉴定

①将哺乳动物红细胞膜结构中的磷脂分子提取出来,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是红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则可说明细胞膜中磷脂分子为双层。

②采用荧光标记法,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做如图实验。

上述实验现象可说明: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细胞膜功能特性的鉴定

①将大量同种生物和亲缘关系较远的精子和卵细胞混合在一起,发现只有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才能结合,则说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

②利用红墨水处理正常玉米种子和煮熟的玉米种子,对比观察处理后的两种种子的胚细胞的颜色变化。

该实验可用于验证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结合创新实验,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5.(2019·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联考)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清水中会很快膨胀破裂,而爪蟾的卵母细胞在清水中不会发生这种变化。

科学家将控制红细胞膜上CHIP28(推测是一种水通道蛋白)合成的mRNA注入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卵母细胞在清水中迅速膨胀,并于5分钟内破裂。

请分析回答:

(1)爪蟾的卵母细胞中通过________过程合成CHIP28,除线粒体外,CHIP28的加工、运输需要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参与。

(2)研究人员用纯化的CHIP28、KCl溶液和磷脂分子构建成球形“脂质体”(人工膜),再将“脂质体”转移至蒸馏水中,发现“脂质体”也发生了快速膨胀破裂。

目前认为,水分子跨膜运输有两种机制,一种是通过水通道蛋白的快速协助扩散,另一种速度较慢,是经过磷脂双分子层间隙的单纯扩散。

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新“脂质体”证明后一种机制的存在?

方法:

用____________________构建成球形新“脂质体”,再将此“脂质体”转移至蒸馏水中。

预期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以上实验推测水分子通过CHIP28时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ATP。

解析 

(1)CHIP28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的水通道蛋白,将红细胞膜上CHIP28的mRNA注入爪蟾的卵母细胞中后,爪蟾的卵母细胞通过翻译过程即可合成该蛋白质。

膜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要先后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

(2)要证明水分子可以经过磷脂双分子层间隙进行单纯扩散,应去掉细胞膜上的CHIP28,因此,可以用KCl溶液和磷脂分子构建成球形新“脂质体”,与用CHIP28、KCl溶液和磷脂分子构建成的球形“脂质体”进行对照,将新的“脂质体”置于蒸馏水中,如果新“脂质体”会缓慢吸水膨胀,则证明后一种机制是存在的。

(3)水分子通过CHIP28出入细胞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 

(1)翻译 内质网、高尔基体 

(2)KCl溶液和磷脂分子 新“脂质体”吸水膨胀(破裂),比有CHIP28时速度慢 (3)不需要

考点二 渗透作用原理

1.渗透作用

(1)概念:

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是单纯扩散的一种形式。

(2)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

2.成熟植物细胞形成的渗透系统

3.渗透作用原理的应用

(1)验证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2)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

比较项目

漏斗内

烧杯内

溶液浓度

M

N

现象及结论

①若漏斗内液面上升,则M>N

②若漏斗内液面不变,则M=N

③若漏斗内液面下降,则M

(3)探究物质能否通过半透膜的方法(以碘和淀粉为例)

烧杯内盛淀粉溶液

漏斗内盛碘液

结论

变蓝

不变蓝

碘能通过半透膜,而淀粉不能

不变蓝

变蓝

淀粉能通过半透膜,而碘不能

变蓝

变蓝

淀粉和碘都能通过半透膜

不变蓝

不变蓝

淀粉和碘都不能通过半透膜

1.科学家将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含有Ca2+、Mg2+和SiO

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

请解释水稻培养液中Mg2+、Ca2+浓度升高的原因。

提示 水稻吸收水分的量多于吸收Mg2+、Ca2+的量。

2.为什么吃比较咸的食物口唇感觉比较干?

提示 这是因为与细胞内液相比,外界浓度高,口腔上皮细胞失水导致的。

 借助渗透系统与渗透作用的原理,考查生命观念

1.(2019·河南河北重点高中联考)下图甲和乙为两个渗透装置,a、c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

实验初始时,b、d蔗糖溶液浓度相同,且漏斗内、外液面持平。

两只漏斗中蔗糖溶液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丙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初始状态时,a、c蔗糖溶液的渗透压相同

B.初始状态时,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为d>a>c

C.达到平衡状态后,漏斗内、外的液面差甲>乙

D.达到平衡状态后,两装置的漏斗内、外溶液的浓度均相等

解析 a、c蔗糖溶液在初始状态时的浓度不同,二者的渗透压也不同,A错误;初始状态时,b、d蔗糖溶液的浓度相同,实验开始后二者浓度均变小,说明b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a蔗糖溶液的,d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c蔗糖溶液的,由于图乙漏斗中蔗糖溶液的浓度下降幅度大于图甲漏斗中的,说明c蔗糖溶液的浓度小于a蔗糖溶液的,综上所述可判断初始状态时,蔗糖溶液的浓度为b=d>a>c,B正确;由于c、d蔗糖溶液的浓度差大于a、b蔗糖溶液的,达到平衡状态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差乙>甲,C错误;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且半透膜内外存在压力差,达到平衡状态时,装置的漏斗内、外蔗糖溶液的浓度均不同,D错误。

答案 B

2.(2019·江西吉安市调研)半透膜对淀粉和葡萄糖的通透性不同(如图1),预测图2的实验结果(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最可能的是

A.图甲中水柱a将持续上升

B.图甲中水柱a将保持不变

C.图乙中水柱b将保持不变

D.图乙中水柱b将先上升后下降

解析 甲图中半透膜两侧是清水和淀粉溶液,存在浓度差,发生渗透作用,刚开始导致水柱a升高,到一定高度后,由于液面高度差的存在,导致水柱a不再升高,A、B错误;乙图中半透膜两侧是清水和葡萄糖溶液,存在浓度差也发生渗透作用,刚开始导致水柱b升高,当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达到动态平衡后,葡萄糖也能透过半透膜,并且也要在半透膜两侧达到动态平衡,所以水柱b又下降,C错误,D正确。

答案 D

有关渗透作用的“3”个易错点

(1)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实质是指渗透压,如质量分数为10%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0%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相等,但质量分数为10%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小,故水可通过半透膜由蔗糖溶液向葡萄糖溶液移动。

(2)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较多。

(3)只有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结合细胞吸水和失水状况分析,考查科学思维的能力

3.(2017·全国卷Ⅱ,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慧眼识图 获取信息]

答案 C

4.(2019·郑州市调研)将a、b、c三组红细胞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进行实验,浸泡一段时间后其细胞形态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细胞内液的渗透压,a组的比b组的高

B.浸泡过程中a组细胞失水量小于c组细胞失水量

C.若向a组烧杯中加入少量葡萄糖,则其细胞可能会皱缩后恢复原状

D.上述实验中引起细胞形态的改变而消耗ATP的数量比较:

c>b>a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a组细胞基本可以维持原状,b组细胞吸水膨胀,c组细胞失水皱缩:

与a组相比,b组细胞吸水,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

向a组烧杯中加入少量葡萄糖后,刚开始外界溶液渗透压大于细胞内液渗透压,细胞失水皱缩,后来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内液渗透压大于外界溶液,细胞吸水恢复原状;细胞形态的改变是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或吸水造成的,不消耗ATP。

答案 D

 巧借创新实验拓展,培养长句应答及科学探究能力

5.(2019·成都市诊断)科学家研究发现,细胞膜的跨膜蛋白中,有一种与水的跨膜运输有关的水通道蛋白。

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上跨膜蛋白的合成类似于分泌蛋白,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需要在________中加工和修饰后,再运输到细胞膜上。

(2)从细胞膜的结构分析,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分子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现在研究确认,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能帮助水分子从低渗溶液向高渗溶液方向跨膜运输,这种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

(3)哺乳动物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能迅速吸水涨破,有人推测这可能与水通道蛋白有关。

请设计实验,验证这个推测是正确的。

(要求:

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

解析 

(1)细胞膜上跨膜蛋白的合成类似于分泌蛋白,首先在核糖体上合成肽链,肽链还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修饰后,再运输到细胞膜上。

(2)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骨架,由于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具有疏水性,水分子以单纯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水分子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从低渗溶液向高渗溶液方向跨膜运输,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3)实验目的是验证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吸水涨破与水通道蛋白有关,所以自变量是有无水通道蛋白,因变量是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

对照实验的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应将实验分为甲、乙两组,乙组作为对照组,其红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不被破坏;甲组作为实验组,其红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被破坏;甲、乙两组无关变量均应相同且适宜;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蒸馏水中,测定两组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实验的目的可知,本实验的预期结果:

乙组吸水涨破所需时间短,说明推测正确。

答案 

(1)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磷脂双分子层内部具有疏水性(合理即可) 协助扩散 (3)将甲组红细胞膜上蛋白质(或水通道蛋白)破坏,乙组红细胞不做处理,然后将两组细胞同时置于蒸馏水中,测定两组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

乙组吸水涨破所需时间短,说明推测正确。

(合理即可)

考点三 实验: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

3.实验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是否有生物活性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3)比较不同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4)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

特别提醒 

(1)在实验中,当质壁分离现象出现后,观察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细胞因长期处于失水状态而死亡,影响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的观察。

(2)本实验存在两组对照实验均为自身对照。

(3)本实验是教材中涉及“显微镜观察”实验中唯一的一个“只在低倍镜下”观察(不曾换“高倍镜”)的实验。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2014·全国卷Ⅰ,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解析 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错误。

答案 B

2.(2019·黑龙江大庆模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过程中,液泡的体积会随外界溶液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如图所示。

图中①②两处滴加的溶液分别是(  )

A.清水、KNO3

B.清水、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

C.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清水

D.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

解析 滴加高浓度溶液时,细胞发生渗透失水,此时液泡体积逐渐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故①处滴加的是质量浓度为0.3g/mL蔗糖溶液。

滴加低浓度溶液时,细胞发生渗透吸水,此时液泡体积逐渐变大,故②处滴加的是清水,C正确。

答案 C

考点四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影响因素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不同因素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的曲线模型

(1)物质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

(2)氧气浓度

(1)只有主动运输消耗ATP吗?

提示 否,除主动运输外,囊泡运输、核孔运输等也都消耗ATP。

(2)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葡萄糖、氨基酸等分子主要以何种方式进入细胞?

提示 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葡萄糖、氨基酸等分子主要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

(3)通过核孔运输物质的过程是自由进出的吗?

提示 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通过核孔运输物质的过程不是自由进出的。

教材

高考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α-淀粉酶从糊粉层细胞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逆浓度梯度经协助扩散排出(2018·海南卷,7B)(  )

(2)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其脂溶性有关(2016·海南卷,1D)(  )

(3)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2015·海南卷,3B)(  )

(4)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更有利于质壁分离现象的观察(2014·全国卷Ⅰ,4A)(  )

(5)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2013·全国卷Ⅰ,3A)(  )

提示 

(1)× α-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从糊粉层排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

(2)√ (3)√ (4)√

(5)× 不相同,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

2.深挖教材

(中图版必修1P51图3-1-8、3-1-9)图中涉及内吞和外排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是什么?

提示 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3.边角拾遗

(中图版必修1P52“课外阅读”)膜转运蛋白分为两类:

一类为载体蛋白,它在膜的一侧与溶质结合,经过载体蛋白构象的改变,把溶质转运到膜的另一侧。

通过这种方式转运的溶质,既可以是有机小分子,也可以是无机离子。

另一类是通道蛋白,与载体蛋白不同,它在膜中形成极小的亲水孔,溶质能扩散通过该孔,多数通道蛋白只让无机离子通过,因而称为离子通道。

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它们辨别溶质的方式。

通道蛋白主要根据大小和电荷进行辨别,假如这个通道处在开放状态,那么足够小的和带适当电荷的分子就能溜过通道,就如通过一扇敞开而又狭窄的活动门。

载体蛋白更像一扇旋转式栅门,它只允许与蛋白质结合部位互补的溶质分子通过,而且每次都以改变自身构像而转运这些分子穿过膜。

 结合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1.(2018·全国卷Ⅱ,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解析 巨噬细胞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以胞吞的方式摄入病原体,A错误;固醇类激素属于脂质,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Na+顺浓度梯度内流,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答案 C

2.(2019·烟台模拟)主动运输的能量可来自ATP水解或电化学梯度(离子的浓度梯度),如图是与小肠上皮细胞有关的葡萄糖、Na+跨膜运输的示意图,其中a、b、c表示载体蛋白,“■”“▲”的个数代表分子(或离子)的浓度。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载体蛋白b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中需要ATP水解供能

B.在载体蛋白c的协助下,小肠上皮细胞内外的Na+浓度趋于相等

C.肠腔中的Na+浓度降低,会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D.机体短暂的供氧不足,会影响葡萄糖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

解析 载体蛋白b转运葡萄糖是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载体蛋白c运输Na+是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最终会使小肠上皮细胞内外的Na+浓度差更大,B错误;分析图示可知,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所需载体与运载Na+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载体蛋白相同,所需能量来自Na+的电化学梯度(Na+的浓度梯度),所以当肠腔中的Na+浓度降低时,会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C正确;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机体短暂的供氧不足,不会影响葡萄糖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D错误。

答案 C

 结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及影响因素,考查结构与功能观

3.(2017·经典高考)(改编)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

C.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