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520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

初中地理问题式课标解读

 

八年级上册

 

全册课程标准解读

全册教材解读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知道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四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第二节土地资源

第三节水资源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工业地分布与发展

教学目标

(一)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自然资源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三)经济与文化

1.经济发展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四)地理差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认识区域

1.位置与分布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

3.环境与发展

 ●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读图能力和利用地图和地理图表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地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七年级区域地理的学习,初步具备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技能,我相信同学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八年级的学习,他们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他们用在生活和学习中会更多的运用综合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一)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

(二)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三)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四)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时划分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3课时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2课时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2课时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3课时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4课时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3课时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2课时

第二节土地资源2课时

第三节水资源1课时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课时3课时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3课时

第三节工业地分布与发展3课时

 

单元教材解读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课程目标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运用特点。

教材内容

本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

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基本国旗情。

这是使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和出发点,因此本节内容为今后学习中国地理其他各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我国的位置、疆域,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知道我国的四至和邻国。

2.知道我国宪法规定的三级行政区划及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3.培养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

4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分布与人口年增长特点,和人口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5.了解我国民族构成、分布和民族政策。

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

2.查找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爱国之情、兴国之志,增强改革开放的意识。

2.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维护祖国的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民族观。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训练学生技能的要求较多,主要涉及众多的地名和空间位置,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反复练习,因此要引导学生反复读图、填图,进行拼图练习。

教会学生把已获得地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图、填图、拼图练习,让他们把获得的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并学会在地图上分析获取知识,从而加强读图技能训练;应注意将教材中的示意图、景观图和教材有机结合,讲与练有机结合,以练为主。

课时划分

7课时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课程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材内容

节本课主要讲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范围和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逐步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通过读图分析比较,初步形成我国地理位置、省级行政区分布的空间想象能力。

5、在探索记忆省级行政区名称、分布的过程中,提高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6、学会搜集资料和利用相关资料解决地理问题。

教学重点

1、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

2、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分布

教学难点

1、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省级行政区的分布

教学策略

1、教师组织讨论中国与俄罗斯、巴西的纬度位置,比较中国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2、那怎样说明中国国土面积的辽阔?

3、中国怎样进行管理?

评价方案

1、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带,南部少部分位于带,没有带。

2、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个。

3、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渔场。

4、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三级。

5、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和个特别行政区。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课程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教材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我国人口的现状,人口问题何人口分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1.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