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474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变化着的社会”,本单元是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

本单元共选入六篇新闻作品,综合考虑新闻体裁和国别,编为四课。

它们都是典范的新闻作品,都秉持“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不仅能够体现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在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且自身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鲜明的风格特征。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和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新闻采编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技能。

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新闻阅读能力,能以此阅读新闻作品,观察新闻媒体;能撰写符合相关体裁特点的新闻作品。

2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展捕捉新闻线索、搜集并组织新闻事实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3形成求真求实、独立合理、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4养成关注身边现实、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主动贴近时代脉搏,自主思考现实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和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新闻采编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技能。

难点:

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新闻阅读能力,能以此阅读新闻作品,观察新闻媒体;能撰写符合相关体裁特点的新闻作品。

【学法指导】

1、阅读法:

转变阅读方式,把新闻当新闻来读,而非套用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来读新闻,而是要领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同新闻体裁在语言上的特点,并理解新闻语言独有的表现力。

2、感悟法。

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

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1、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习目标]

1.把握消息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

[学习方法]通过朗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中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

时间:

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人物: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

渡过长江。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

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

迅速告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

(略)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解读: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的关系

明确:

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

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三、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1、学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

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教师范读。

2、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

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

“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3、想像播音员会怎么读,再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英勇善战

 主体:

时间:

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进军迅速

地点:

芜湖、安庆之间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学习目标]

1.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网络、电视、报刊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硝烟岁月。

二、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

然后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

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比较阅读

这则新闻与第一则新闻的异同点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1、分组讨论: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

哪路略写?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四、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1、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2、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3、小结: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4、教师引导:

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     (略)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  (详)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  叙     (详)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学习目标]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重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的胸怀。

(难点)

[教学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什么是诺贝尔奖?

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导语讲了哪些内容?

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2、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

不可以。

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明确:

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好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示例:

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2、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得主

领域

成就

伦琴

物理学

X射线

范托夫

化学

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

贝林

生理学或医学

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

文学

诗歌创作

迪南

和平

红十字会

帕西

和平

各国议会联盟

科学

进步

和平

 

 

3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重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难点)

[学习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