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第十章 教育活动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4065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原理第十章 教育活动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育原理第十章 教育活动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育原理第十章 教育活动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育原理第十章 教育活动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育原理第十章 教育活动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原理第十章 教育活动上.docx

《教育原理第十章 教育活动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原理第十章 教育活动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原理第十章 教育活动上.docx

教育原理第十章教育活动上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

教育学教研室教师姓名:

王华授课时间:

第十一周

课程名称

教育原理

授课专业和班级

06级教育学专业

授课内容

第十章教育活动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教育活动的界定、结构、意义,明确教授活动的地位、构成

教学重点

教授活动地位

教学难点

教授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处理

教具和媒体使用

展台、计算机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100分钟)

复习旧课:

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引入新课:

纷繁复杂的教育内容是通过教育活动的进行传授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成为我们关心和关注的重要方面,怎样开展好教育活动成为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开展好呢?

我们本章就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讲授新课:

一、教育活动概述

1、教育活动的界定

2、教育活动的结构

3、教育活动的意义

二、教授活动

1、地位

2、构成

归纳总结:

本次课请同学们集中掌握教育活动的结构,了解教育活动的界定、意义,明确教授活动的地位、构成,为教育主体的活动的进行做好充分准备。

5分钟

5分钟

 

55分钟

 

35分钟

 

5分钟

第十章教育活动

一、教育活动概述

1、教育活动的界定

2、教育活动的结构

3、教育活动的意义

二、教授活动

1、地位

2、构成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授内容

更新内容

第十章教育活动

一.教育活动的概念

1、活动:

是主题能动地、现实地改造客体以满足起某种需要的社会湖动过程。

理解:

第一,主体与客体社构成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

无论是缺少主体的客体还是缺少客体的主体,都不同能过程活动。

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

这里所说的对象性活动不仅指活动主体有自己的活动对象,而且指作为对象的活动客体要依赖于活动主体的对象性而存在。

客体地位的确立是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外化,对象也就不能获得客体的属性而进入活动领域。

作为主体改造对象的客体既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人。

因此全部的主客关系有三个层次:

一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客体的人天主客关系;

二是以我为主体,以你,他为客体的人际主客关系;

三是以我为主体,以我为客体的心身主客关系。

在这三种主客关系中,只有在他由主体自己所建构而非外部力量强加的时候,才能实际地突出自己的地位,表现出自己的本质力量。

第二,能动性与现实性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

活动的能动性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根本特征。

在马克思看来,人活动的能动性是与人的受动性密切联系的。

人的活动的受动性要求人的活动合乎规律,而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则要求人的活动合乎目的。

只有实现了合乎规律性和合目的性同意的人的活动,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活动的现实性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活动主题的现实性;二是活动对象的现实性。

第三,社会交往或互动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基础。

活动就其本质来看是交往的,互动的,活动本身也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交往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交往,个人就不能社会化,因而也不能个性化,最终就不能成为健全的个人。

每个人对需要的满足包括两方面:

一是自己通过活动满足自己需要的自我满足;

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活动成果而到动的互相满足。

在正常情况下,人对满足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满足之间存在动态的差距,即需要总是相对高于满足,但需要与满足持平或满足超过需要时,人的活动就将趋于停止。

2、教育活动:

是教育主体能动、现实地改造世界(包括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文化世界),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生动发展的社会互动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结构:

(一)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

从教育活动的任务、性质和时空三个纬度进行分类:

1、以教育活动的任务为标准,可划分为德育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劳动技术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的任务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

教育目的是从总体上对学生发展的一种期望,教育任务是教育目的的指向特定活动的具体化。

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之目的,学校教育要开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种活动。

这五种活动是学校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教育活动划分成为五个类别,而在时间上,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教育活动是全方位的:

一,教育活动是由这五种活动共同构成的。

二,没一种单一的教育活动的实现必须依靠其他多方面活动的辅助,体现了全面的联系性;

三,每一种教育活动都要体现对学生的全面负责。

2、以教育活动的性质为标准,可划分为教授活动、学习活动和管理活动;

教授活动:

是以施教者主动讲授,传递等为主要方式,通过求教者的领受,接纳来产生教育上的效果与价值,实现求教者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

教授活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对活动的设计组织,评价和对传授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展示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习活动:

是求教者以主动探究,发现为主要方式,通过施教者的点拨,指导来产生教育上的效果与价值,最终实现求教者素质全面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

学习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管理活动是师生为保证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而展开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管理活动是教授与学习活动正常进行并得以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3、以教育活动的时空为标准,可划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

课内活动又称课堂教学,它是以班级课堂为空间,以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的学科为主要内容,以法定的时间为依据来开展教与学,从而达到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身心素质的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最基本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简单的说就是在课堂教学时空之外的时空里所进行的所有的教育活动。

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是完整的学校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两部分。

在课内活动课外活动的关系历史上,两者一直是一种主辅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而课外活动是补充。

今天,这种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代课外活动有其独立的教育价值,与课内活动是一种并列互补的关系。

(二)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

1、动力系统

教育活动的动力作为一个系统,主要由需要,动机和目的等构成,其中需要是教育活动进行的原动力。

如果说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最终动因,那么作为意识到了需要,则是现实教育活动的直接动力。

所以,激发动机是教育活动的关键一步。

从长远观点看,需要和动机只有转化为目标,才能维持长久的活动。

因此,教育活动重要的动力来源还是教育目标。

2、工作系统

工作系统是教育活动运行的主体部分,它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展开的过程。

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效益的达成均在工作系统内完成。

在工作系统中,施教者要调动求教者求知的积极性,实现教育内容和传授任务,指导和协调求教者的活动,促成求教者对教育内容的内化和外化;求教者会主动求教,通过自己的对象性活动,改造自身,改造自己的主客观世界,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3、监控系统

教育活动的运行不同于机器运行的特殊点在于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这种主观能动性既可能是教育活动的动力,也可能是教育活动的阻力。

为了保证教育活动朝着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有必要对教育活动的进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控制。

监控系统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求教者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监控;一是施教者以教育目标为准绳对求教者的学习行为的监控。

三、教育活动的意义:

1、教育活动是教育现象得以存在的基本形式;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同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又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

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有关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经验,知识与技能,既需要经过横向的社会传播为当代社会成员所掌握,又需要经过纵向的历史继承为新生一代所接受。

人类在共同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所进行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交流,传授活动,便是人类社会的教育现象。

正是教育活动才使得教育产生,存在并获得发展。

2、教育活动是教育功能真正实现的根本环节;

学校教育功能实现是一个过程。

有人把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分为了四个阶段:

既功能取向确立阶段,功能行动发生阶段,初级功能结果的产生阶段和次级功能结果的衍生阶段。

四个阶段的划分说明了一个问题,既学校教育功能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实现的,无论是在此之前的期望,准备还是在这之后的功能衍生,都离不开教育活动这一根本环节。

3、教育活动是个体全面素质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的活动不仅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源,而且是人的生命以及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源泉,为人的精神力量和肉体力量在多种水平上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动力。

参考书目:

1.黄济、王策三主编:

《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王道俊、扈中平:

《教育学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3.柳海明:

《教育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4.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6.陈桂生:

《“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7.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孙喜亭著:

《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成有信主编:

《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年版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

教育学教研室教师姓名:

王华授课时间:

第十一周

课程名称

教育原理

授课专业和班级

06级教育学专业

授课内容

第十章教育活动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明确教授活动的地位、构成基础上,了解方法、形式以及学习活动的特点、构成方法与形式。

教学重点

教授活动方法、学习活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活动的方法与形式

教具和媒体使用

展台、计算机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100分钟)

复习旧课:

教育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教授活动的地位与构成是什么?

引入新课:

教育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授活动有哪些形式、哪些方法是我们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讲授新课:

二、教授活动

1、地位

2、构成

3、方法

4、形式

三、学习活动

1、地位

2、构成

3、方法

4、形式

归纳总结:

同学们应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教授活动与学习活动在新形势下的改变,怎样才能更科学、合理、高效。

5分钟

5分钟

 

35分钟

 

55分钟

 

5分钟

第十章教育活动

二、教授活动

1、地位

2、构成

3、方法

4、形式

三、学习活动

1、地位

2、构成

3、方法

4、形式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授内容

更新内容

第十章 教育活动

二、教授活动

 

(一)教授活动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资本主义的兴起,使教授活动居于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教授活动地位提高到顶峰.

 

(二)教授活动的形式

1.个别教授式

个别教授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施教的组织形式。

中国古代的私塾和欧洲中世纪的学校基本都采用这种方式。

个别教授的优点是教授形式灵活,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潜力的发挥。

但是,由于一个教师只能教一个学生,效率很低。

2.班级教授式

班级教授要求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认输的班集体,按各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教授方法,并按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同时授课的形式。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期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1)以“班”为人员单位,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

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2)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常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3)把每一“课”规定在驻而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它可以50/45/30/25/20/15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

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以是多科并进,轮流交替。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2)它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实而又完整。

3)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面兼用其它方法,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集结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学生可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它不仅能比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及学习热情等。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3)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它的时间、内容和进程都固定化、形式化,不能够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5)它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6)它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7)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独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分工合作,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正因为它班级授课制有以上的优越性,它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才能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怀疑、非难甚至猛烈抨击而仍然站得住脚;也正是因为班级授课制有以上局限性,人们才屡屡对它提出批评并寻求新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和组织形式

1)全班教学。

这是目前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把学生按年龄和学业程度编纪固定人数的教学班,全班学生按照统一的课程表共同接受同一位教师指导,在这种形式下,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序列由教师在教室系统地、边疆地进行教学,也可以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等来开展,还可以通过各种参观、见习等来开展,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课堂讨论等等。

全班形式教学的效果如何,主要看任课教师是否了解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准备,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自己提出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呈现了难度适中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进程是否连贯有序。

2)班内小组教学。

它是把一个班暂分为若干个小组,由教师规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并由学生分组学习的班级授课制形式。

它具有班级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群体进行教学的特点,但是联系这个群体的主要纽带是共同感兴趣的某门学科或某项活动。

3)班内个别教学。

采用班内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花一定的时间以一对一的形式给学生辅导。

其特点是:

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主要面向班上的差生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装;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师进行曲的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难点和性格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

但它的“代价昂贵”。

 

3.分组教授式

分组教授是一种小型化的集体教授制,是班级教授制的一种改良。

形式有两种:

一是能力分组,即按照儿童学习能力的大小,分成若干组;

二是作业分组,即按照儿童能力的差异,分成小组,他们学习的年限相同,但学习的课程不同。

一般说来,分组教授既发挥了班级教授制效率高的优点,也发扬了个别施教制照顾个别差异的优势,比较有利于学生人性培养。

但是,由于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可能会在心理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4.综合教授式

所谓综合教授式是集上述三种教授活动组织形式的于一体的教授组织形式。

有代表性的有特朗普制,协作教授制。

三、学习活动

 

(一)学习活动的方法

1.接受式学习法

所谓接受式学习法就是教师以语言传授的防止,把学生要学习的全部内容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把这些内容内化而无需独立地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

接受式学习法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论,遵循的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顺序。

它的优点是时间省、效率高,有助于学生的迁移,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接受式学习法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

接受式学习方法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论,遵循的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顺序。

它的优点是时间省,效率高,有助于学生的迁移;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培养。

接受式学习发是学会最主要的学习方法,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

  

2.发现式学习法

所谓发现式学习方法是学生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寻求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多种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

一般程序分成四段:

引疑,假设,检验和总结。

发现式学习方法的哲学基础是经验论,遵循的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顺序。

它的优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本身产生兴趣;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的方法,提高发现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但是,发现式学习方法花费的时间较多。

 

(二)学习活动的形式

1.导学式

所谓导学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

导学式是一种师生双方交互活动的形式,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学生自学;二是教师的指导。

它的展开顺序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一是预习检查;二是练习深究;三是复习应用。

导学式的展开顺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对学生来说,第一阶段是预习检查,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动机;

第二阶段是练习─深究,目的在于锻炼意志;

第三阶段是复习─应用,目的在于变成实际行为。

对教师来说,第一阶段在于诱导、矫正

第二阶段是检查、补救

第三阶段是整理、评定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具有指导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功能。

我校在近几年的政活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了“导学”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在教师己经认识和掌握了教学规律的基础,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导学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教师“导”,学生“学”,“导”为主体 ,“学”为主线,把讲授、自学、讨论、谈话、练习等各种形式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人,无疑是大有益处,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规律的。

“导学”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课前复习,即“复”。

根据记忆规律知识应隔一段时间就进行复习巩固。

一上课老师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简短提问,或根据学生己知知识创设意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步,提出问题,即“导”。

新编教材风格活泼具有可读性,但对于一个新课题,读什么?

怎样读?

读到什么程度?

学生并不清楚,而且学生读书往往易犯两个毛病:

一是:

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二是:

无疑可生,似乎无师自通。

怎样克服这两种毛病呢?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游小姐的角色。

我们通常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具有明确目的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沿坡求源地去感知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发挥智力潜力,循序渐进地探索问题的答案。

老师应在开学初就把全书的重难点编成自学提纲发给学生。

一旦老师把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结构、知识重难点告诉了学生,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

第三步,学生自学,即“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自学是关键,自学是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认知是任何高明的老师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靠他们的心理活动,极积思考自觉探索,动手动脑自我获取知识。

学生采用符号圈点法,即“勾”“画”“圈”“点”法。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内容及掌握知识的程度。

在学生自学时,老师有两个任务:

一是指导学法,如时间的分配,记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哪些知识自己独立完成、哪些需要讨论等。

二是掌握学生自学情况,老师置身于学生中巡回检查、个别辅导,通过学生的自学情况和个别询问,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备讲解时有的放矢。

第四步,学生讨论,即“论”。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讨论,得到答案。

讨论的方式有多种:

可以是同座位的两人,或前后四人为一组,也可以是小组、全班讨论,还可以是设立正反两方观点的争论。

教师应有意识、有准备地设置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

既要防止讨论过于简单,出现众口一声的场面;又要防止问题过于深奥,出现无言应答的冷场。

讨论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自我培养和锻炼。

第五步,教师讲解,即“讲”。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点迫切需要老师精讲点拨。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精讲时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热点、清除思维障碍、侧重联系等几个问题。

老师讲的正是学生所要听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解渴”。

任何知识都处在特点的体系中,并与体系中的其它知识密切联系。

教师在讲的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知识问内在的联系,把知识纳入整个体系中,掌握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使所学知识融为一体逐步系统化,这样既促进学习,又便于记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2.互学式

所谓互学式就是学生之间相互直接合作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可以分为小组互学式与伙伴互学式。

由于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彼此比较了解对方的学习难点,因此也是学生学习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

小组互学式是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具有一定人数的学习小组来展开学习的一种形式。

伙伴互学式是指个别学生之间展开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组织形式。

具体有同伙伴体和异伙伴体。

小组互学式是把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具有一定认输的学习小组展开学习的形式。

伙伴互学式是个别学生之间展开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组织形式。

3.自学式

所谓自学式是指学生以教材为对象借助工具、手段独立展开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

自学是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整个教育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