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3270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docx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docx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

构建16岁后的语程体系

——基于程视野下的高中语教学再探索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洪劬颉

内容提要

高中语教育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和高中教育的特点,语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制约着语教学改革,但是教学之“效”必须要考虑教学的效果、效益、效能和效益。

在程视野下观照高中语有效教学,必须完成四个“教学转位”,更要实现成人教育,而非公民教育;更应关注学习方式,而非教学方法;更应关注思维表达,而非有效教学;更应关注学习生活,而非堂生活。

实现这四个教学转位之后置身于程视野下,方能建立起学校本体语程实施:

国家程校本化,学校程堂化,实践活动程化以及旨在营造学生读书生活的必读书计划和改变学生日常生活的其他语活动。

关键词

程视野教学转变堂生活学校生活日常生活

高中教育既是义务教育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大学教育的奠基和准备,通过自己的努力、兴趣和选择,为自己的人生定向和定位,更是对其职业选择、人生发展的准备。

所以高中语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年龄所决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我们提出构建“16岁后的高中语程体系”首先建立在高中生16岁——19岁这一年龄的普泛性特点上的。

思考到这一特点,就要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语教学向现代语教学的四个“教学转位”:

一、更要实现成人教育,而非公民教育

高中生更将自己当做一个“大人”看待自己,也期望他人能将自己当做“大人”看待,根据我从教十余年的观察,在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中,得到历届学生普遍性好评的就是在高三年级举行的“成人仪式”。

但是老师和家长几乎还没有能够做到完全将高中生当做成人看待。

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有很多,影响的因素也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高中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现实状况。

据研究表明:

高中生的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并能够独立的判断是非善恶,情绪体验较初中更为强烈但更趋于理性表达,初步完成了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性的思考问题,不轻信、爱争论,独立生活和社会适应的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结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同时对职业的选择出现较为理性的思考,由幻想期进入预备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切身利益的需求,选择具体职业和层次,并对毕业前夕的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和学习水平产生影响。

基于此,高中阶段的任务不仅仅只是公民教育,事实上义务教育阶段也是公民教育,而更多体现为“成人教育”,诚然成人教育也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之中,但是由于高中生的特点以及教育的最佳时期,成人教育更应该成为高中教育的主旋律。

成人教育内涵很丰富,但是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升学和升学就业指导;二是职业选择、人生定向指导;三是健全人格和公民素养的指导。

这三个方面不可偏颇,如果只是考虑某一个方面,哪都将会带灾难性的后果。

唯升学论带的应试教育泥淖还没有彻底走出,唯人主义带的虚无感仍在弥漫在教育的上空。

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

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发展上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

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科学的任务。

二、更应关注学习方式,而非教学方法

改十年,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但是能说我们的教改就完全成功了么?

我从事语教育名师研究五年多,对近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改之后涌现出的名师研究发现,轰轰烈烈的教改成果基本上并没有对语教育发展其根本性全局性的变革,而只是产生局部的改良,或落实。

相对于宏观视野下的教育变革,这些局部的改良产生较广泛影响的又往往拘囿于教学模式的建构,还没有跳出教学方式、教学艺术的框架。

我不是说教学方式、教学艺术不需要、不重要,而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更要思考:

语教学之路应该朝哪里走?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已经发生的变化,我们作为语老师认识到了么?

2011年11月底,中国移动用户第1亿个用户在北京产生,1984年,中国移动公司成立,用户发展到100万个,用了10年时间,而从1000万到1个亿,只用了4年时间,还有其他很多的通信运营商呢?

互联网、微博、平板电脑、电子书、电子白板、电子教室……我们已经进入了“云计算”时代,但是我们的语教学有没有与时俱进呢?

有没有把握和反映这个时代发展的程度?

信息传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必然对我们为未而学习的学习方式带变化,那么我们的教学方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我们的语教学究竟要往哪里走?

这大概是时代教给我们的最大的问题!

教学观念的转变带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学习方式的转变。

当然,学习方式要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但是,如何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当我们把孩子置身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转变都很困难。

三、更应关注思维表达,而非有效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落实到语学习上,要带有语学科的意味和涵泳。

语教育说到底还是“语”“”两个字,一个是口头语,一个是书面语。

但是,我们语教学面临的窘境就在此:

名词不断,概念纷争,性别不明,到现在都没有弄清楚语的性质。

作为一个语老师说,我们完全可以不去理睬这些东西,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现代语百年发展下,有四个字是经验,是有效的东西。

这四个字就是:

“听说读写”。

你看看,我们的堂上现在还有么?

我们扪心自问,我的堂上还有听、说、读、写么?

但是,吕叔湘先生、洪宗礼先生说,“想,是一个总开关。

”在这四个字之上还有一个字是“想”,“想”是思维,是一个总开关。

没有这个“想”、没有这个“思维活动”,我们的语就是白“干”。

现在流行用“有效”评估我们的教学,但是,“效”有“效果”、“效益”与“效率”之分,而且必须要把这三者紧密地结合起,考量有无之分、高低之分、远近之分,方能真正意义上谈“有效教学”。

有些教学行为——譬如在堂上的玩笑——表面上看看似是无效的,但是对学生调整堂节奏和情绪却功不可没,这些场景却也成为学生若干年后对此时的堂生活的绝佳回忆,成为那些把“老师教给你的东西全部遗忘后的”知识。

所以,我们不妨反过从“什么样的教学是无效的”考量“有效教学”,我曾用三句话表述:

“学生学不会,无效;学生不会学,无效;学生不想学,无效。

”学生学不会,是学习效果上说的;不会学,是从学习方法上说的;不想学,是从学习态度上说的。

不从根本性问题思考有效教学,那么,可能就无法触及有效教学的灵魂。

但是,我们又往往混淆了“学”与“考”的关系,把教学变成了现实的功利的“教考”,把我们的学习变成了功利的“学习如何去应试”。

都是没有把听说读写思这五个字很好的处理。

我们学语究竟是为了干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学语?

这个困惑限制了我们如何“教语”。

我的探索是:

是为了“表达”。

用三句话表达这一点。

第一句话是,不管是口头表达重于书面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重于口头表达,最重要的是两者背后的“思维表达”,你想什么,决定了你说什么、写什么;你怎么想,决定了你怎么说和怎么写;第二话是,怎么培养表达呢?

围绕一个问题或者话题或者概念,你要能流畅地、有层次的、有自己想法的表达3分钟,也要能表达30分钟,3分钟大概就是一篇800字的作,说成3个小时,那肯定是这一领域的专家,要能够把3分钟的话扩展成30分钟,更重要的是,要能把30分钟的话压缩成3分钟之内完成;第三句话,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不管你说什么、怎么说,写什么、怎么写,最关键的是,要你的听众、你的读者能够愿意听、乐意听、听了还想听。

所以,听说读写思,应该要坚持;而且要以“思”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

只有坚持了这五个字,才真正把握了语教学的规律。

四、更应关注学习生活,而非堂生活

《语学习》封面上有一句话:

“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怎样相等?

我用三句话说:

一是语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的堂生活,还有校园生活,还有日常生活。

要使我们的堂生活成为学生校园生活、更要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成为一部分不是生硬的,而是有机的融入的,它本身就是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三是这个“一部分”应该比校园生活、日常生活要高,是因为堂生活是在教师的直接引导下,在“校园生活”中呈现出的,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

“校园生活”是在语老师和其他老师的间接引导、综合引导下呈现的,而“日常生活”则几乎是学生作为一个人,完全自主的,完全独立的体现出的。

这也就是古语所讲的“慎独”,也就是什么叫“习惯”,就是把在学校里培养的习惯带到家庭里,带到社会上。

所以说:

下铃响,语才真正开始。

不要指望一节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是妄想;不要指望一节就会掌握方法,那是空想。

必须要用程的眼光,在程视野中重新认识和定位我们每天走过的一节一节的“语”。

什么叫程?

程就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总和。

所以,语教学必须要超越堂;语堂教学必须要超越语言,以语言入手,但必须要超越语言,用学教育的方式实现化教育。

什么叫化?

就是以化人。

最终的目的是要“立人”,使人站立起。

教师必须要以营造堂生活为中心构建起“国家程校本化”的程体系;以营造学校生活为中心构建起“学校程堂化”“实践活动程化”的程体系。

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识见和习惯,从而影响和改变学生日常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处事的方式。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思考,提出“构建16岁后的高中语程”,从而实现学校本体语程实施。

一、国家程校本化:

构建学生堂生活

在国家程标准和省里制定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学校层面的程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方面保证了每个模块的教学的基本底线。

国家程校本化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必修程校本化,一个是国家选修程校本化。

选修程目前开设《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红楼梦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现代散选读》等多门。

主要是以班级授制为组织形式,为每一个学生的语素养提供保障。

在开展过程中,整合全校语教师的力量,开发每一个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大堂学本》,在选修教学阶段开发《新语小报》,全程记录学生学习成果,完成国家必修程、选修程的校本化设计,通过“组内公开制度”和“集体备校本研修”,积极探索高效、可行的堂教学模式、堂形态;重点是研究学习方式的变化,和随之产生的教学方式的变化。

二、学校程堂化:

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多年,我们一直都在坚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论孟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红楼梦选读》等选修,在建设江苏省语学习实验程基地时,我们从“特长写作研学中心”、“传统经典研学中心”、“戏剧影视研学中心”和“金陵化研学中心”等四大研学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程,共开设19门选修。

例如传统经典研学中心下设论孟研学室、《红楼梦》研学室和英诗研学室,分别开设论孟研读、《红楼梦》选修、英语名诗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吟唱等选修程;戏剧影视研学中心下设戏剧演出研学室和影视欣赏研学室,分别刊社戏剧欣赏与表演、影视欣赏和表演、朗诵与吟诵、演讲与辩论等选修程;特长写作研学中心下设特长写作研学室、学生创作研学室、新闻写作研学室和诗楹联研学室,分别开设高级写作、少年学、楹联欣赏与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选修程。

这些程都直接排进表,在高一、高二年级中每学期轮回一次,学生自主选择,我们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编班,实行跑班选修,建立起一整套选修程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赋予一定的学分,并对优秀的学习成果进行表彰。

这些程的开设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有利于积极探索学生多样化、有效性的学习方式转变,探索学生多渠道、多样化的成才方式和途径。

三、实践活动程化:

营造学生学校生活

语学习重在运用。

只有在丰富多彩的语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学习语。

十多年,我们坚持高一年级放飞青春诗歌朗诵会,高二年级戏剧节暨中外戏剧名著选修汇演,石钟杯作大赛、古诗阅读大赛等语活动,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倡议成立了大唐学社,创办社刊《石钟》,定期举行学社采风活动等等。

建设省级语程基地后,整合这些资,结合堂学习、研究性学习,把社会实践、竞赛活动和学社团整合为程,以四个研学中心为框架和组织机构开展活动,使之程化,发挥其程功能,使堂生活、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溶为一体。

如金陵化研学中心下设金陵古诗词研学室、金陵历史研学室、金陵地理研学室、金陵科技研学室,联通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分别开设古诗词与金陵化、历史化名人与南京、辛亥革命与南京、旅游与金陵化、南京水资、物理与金陵化等研究性学习程。

我在2001年带领全班学生开展的《名人与南京》研究性学习,从题分解、到学生申报子题到盛大的开题仪式,学生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去访谈名人,撰写论,探访南京名人故居或遗迹,我有时候举着摄像机跟随在学生背后,有时候干脆就放手让学生去做。

当我们在期末前举行结题报告会,所引发的影响全校瞩目,很多家长也感到震惊。

最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被收录到由江苏省教研室编写的全省通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教材之中。

四、推动必读书计划:

构建学生读书生活

我曾经用“有闲不读书,无聊才读书,尽读无聊书”学生的阅读情况,所以致力于推动学生阅读,构建学生的阅读生活。

从2000年开始,我们开始拟定十三中必读书,并且不间断的开设《20本化城砖》的必读书目微型程,受到学生一直的欢迎。

2012年,对原先必读书目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增加了很多时尚元素,更贴近学生语素养的提高。

0本必读书目从范围上看,既有史哲,也有科学人。

这些书,既有经典的,也有准经典的,还有很时尚的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如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本书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知识经验和学术视野,从自身经历出发,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及其过程,着重论述了德、识、才、学等成功者需具备的宝贵品质……这些对于我们的人生规划和发展很有启发意义。

我们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书目选择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现实成长和未需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对本有益拓展,视野开阔,贴近经典,体现了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新的趋势。

高一围绕本,适当拓展,跟的贴合度还很大。

高二年级适当增加了史哲方面分量,让学生有一个发展空间,完成“自然而然的人生造型”。

并且把图书馆办到班级,方便学生借阅。

学校为每个教室配备了书柜,小小书柜成为班级的一道新的靓丽风景。

还从程角度考虑,将其常态化与程化。

原每周有一节语阅读,学生到阅览室进行阅读,现在学生在自己的班级就可以开展阅读。

我们的必读书重在必读,规定每位学生每学期都要阅读至少本书,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营造学生的阅读生态。

五、经典语:

60秒的语人生

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我的前抄写在黑板的句子深感兴味,有的学生在毕业多年之后给我的信中还能够深情记诵出当年抄写在黑板上的句子,这些句子曾经给了他暗淡人生一丝亮色,或者是给他迷惘之中一丝启迪。

譬如说: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

”“朝前走,前方是天亮。

”等等。

后,我把这个栏目定格为“经典语:

60秒的语人生”。

这个做法大概萌蘖于我带的第一届学生。

学生写作常常为无米下锅犯愁。

每到考试就要去背诵大批的名人名言和一些写作素材。

再加上我在批阅学生作时,发现字写得漂亮的每个班只有那么三四个,能够写得清清楚楚的每一届几乎不到三分之一,绝大多数同学的书写潦草,难以辨认。

我也曾经推动过全校“每天练字10分钟”,但往往总是一段时间之后,由于老师不重视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作罢。

我在第二届以“阅读短长”的方式开始在黑板上书写一段字。

这就是“经典语:

60秒的语人生”的历。

这些句子主要是我在阅读时候摘抄的富有警示性质的句子,因为往往一本书读下只剩下一两句叩动心弦的句子,那么让学生抄写这些句子,也是对学生人生识见的一种启发和启迪;也有是我在批改学生每周两篇作中发现的学生创作的精彩的句子,或者是他引用的句子;还有我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等等。

抄写这些句子的起初目的有三:

一是让学生在抄写我写的字的时候,能够模仿我的写字,从而不知不觉之间实现练字的目的;二是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人生的识见,从而在作中实现精妙的立意;三是为学生写作提供写作素材,这些句子本身就可以作为素材使用。

此举一直受到每一届学生的欢迎,以及其他班级学生的欢迎,并且由于分班一些不是我教的学生也跟我教的学生借去抄写。

在实践中,我发现此举还至少有四点妙处:

一是起到静之效。

当我前一分钟在黑板上抄写时,学生纷纷走进教室拿出堂笔记,全班肃静恭敬抄写。

二是起到引读之效。

抄写一些我阅读书籍上的名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跟我借书的多了,到我办公室跟我讨论读书心得的多了,家长跟我说孩子喜欢逛书店的多了,我的阅读趣味直接影响了孩子的阅读趣味。

三是自我逼读。

因为每天一句,所以我自己阅读的面也很广,必须要在第二天语上抄写一句话,令我自己即使再忙,也要准备好这一句话。

可以说,此举坚持十多年,除去我离开讲台的一年多的日子里,空缺的非常非常的少。

四是师生情深。

高中生由衷佩服语老师,主要在于他的修养和见识。

而我通过此举也增进了学生对我的敬佩,这使我很多的想法很容易的在所教的班级中得以贯彻和落实。

即使遇到挫折,学生也会用曾经抄写的句子安慰我,体谅我,帮助我。

我在很多中写道对学生的感谢,都是很真诚和坦率的。

六、五分钟演讲:

演绎精彩的自己

坚持十多年下的还有,前五分钟演讲。

演讲自成体系:

高一上“说说我自己”和“我的阅读史”,高二上“共读一本书”和“史记人物谈”,高二下“诗歌我赏”和“时评杂谭”,高三上“我最得意的一篇作”和“我最欣赏的”等。

这只是一个大致上的序列。

但是由于分班等原因,只有少数人全程经历过这个序列。

当然,在不同届也有一些调整。

我的五分钟演讲是有具体的要求的。

从程序上看,每节前学生演讲分钟,同座位点评一分钟,异性同学号点评一分钟,教师点评一分钟。

共用时在8分钟到10分钟。

从演讲准备看,每一位同学都要针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如说说我自己要从不超过3个关键词谈,“我的阅读史”只能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谈等等。

从演讲的方式看,必须要做到创新,做到与前面的“不一样”。

尤其是在“共读一本书”时,将江苏省科加试的推荐书目进行分组演讲,要做到不一样就需要事先的讨论,而且还要求其他同学也要在这一段时间内将原著阅读完毕。

演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能够在五分钟内清晰、流畅、有层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做到与前面的“不一样”,学生们付出了很多但毫无怨言,还乐此不疲。

因为同学的掌声、同学的点评和老师的表扬,给予了演讲者以莫大的自信。

每一位孩子都很珍惜在高中阶段的为数不多的演讲机会,因为我告诉他们:

“即使你工作后,就是单位的一把手,你每个月都要在全体员工面前讲一次话,你到60岁,你的演讲也不可能超过00次。

除非你做老师。

”所以,将演讲作为一门微型的程,也成为16岁后的高中语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很小,但很受欢迎,很管用。

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所产生的作用在此时我们都可以看得见。

“构建16岁后的高中语程体系”作为一种尝试,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遵循始终关注学生的“现实成长,走向未”的原则。

关注学生的现实成长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作为非常重要的程资,实行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始终将学生的需求、发展放在首位。

关注学生的走向未是基于学生人生发展的未需要,而不仅只是面向未。

十多年前,将“如果今天不生活在未,那么明天就将生活在过去”刻在信息中心大厅,成为激励学生的名句一直在激励着学生,成为校园生活中的一种态度。

当我们立足于学生的16岁,思考他在高中阶段需要为一生奠立什么样的素养,那么,他走向未的脚步将更加坚定,信心更足,信念更强!

(本为江苏省语学习实验程基地建设理论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姓洪,名超,字劬颉,人称洪劬颉。

中学语高级教师。

水乡泽国的通榆河注入血液中流淌的灵气,六朝古都的石城化融入哲思里谨严的思辩。

人生阅历简单,唯有读书教学。

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中系汉语言学教育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并师从何永康先生进行教育硕士后高级研修。

南京市教研室语中心组成员,获得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教育宣传(新闻)先进个人、江苏省作教学最佳指导教师(全省共20名)、全国百佳语教师等虚名若干,人民学出版社全国中学生学社拉力赛总评委、《江苏教育》特约栏目主持人、江苏《教育研究与评论》语编辑等。

做过《江苏教育》、《新语学习》、《教育》、《新作》、《教师月刊》等多家杂志封面人物。

从教十五年,一直为孩子们所喜欢,形成了“智慧教育”的教育主张,彰显着独特的“时尚、有趣、智慧、得法”的教学风格,在教育建模领域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更好的、个性的学习语的模型,由于智慧作的业绩,被授予“中华少年写作园”称号。

领衔江苏省语学习实验程基地建设,形成“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高质量建设语程基地为鼎,以国家程校本化、学校程个性化、苏派语教育研究为足”的“一鼎三足”格局,在程基地建设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探索新路,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影响,被授予“全国语改示范校”。

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教学》等报刊杂志发表相关论和00余篇,《高考研究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学教育的名义》《高考作:

以不变应万变》等十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教与学》复印。

代表作《本研读:

以学教育的名义》系列,《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智慧作研究系列、研读性导学系列、“苏派教学研究”、“语教育家研究”在语教学界中产生一定影响,获“园丁杯”“师陶杯”“四方杯”等省级、国家级一等奖十余次。

教育事迹被南京电视台《社会大广角》、江苏卫视、江苏教育台《成长不烦恼》、江苏教育报、南京日报、南京晨报、语报、《新语学习·关注》等媒体作专题报道或访谈。

在北京、东、宁夏、陕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十多个省、市作专题讲座三十余次。

联系地址:

邮编:

210008地址: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电话:

1862077177

QQ:

876109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