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42807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docx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docx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

《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笔记7  

第八章沈从文

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

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

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

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

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

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

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

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

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

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

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

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

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

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

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

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三、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

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

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

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次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进行批判。

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思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

简析《边城》中的翠翠形象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

自然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

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

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

第一阶段:

翠翠爱情萌生阶段。

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

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

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

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

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

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

简析《边城》中的老船夫形象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质朴憨厚、狭义心肠,不仅拘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

2、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外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

最大的心愿是翠翠能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

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

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指出“马路”和“出路”求爱的途径,引来了天保家正式向他提亲,未料翠翠却把答应,好心办坏事。

在明白翠翠心里有傩送之后,又为孙女与傩送的联姻劳碌奔波,受到船总的冷遇,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害,不讲实情,以至郁闷离世。

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是围绕着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个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大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

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

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

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

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

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

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

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

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

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

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

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

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简析《长河》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长河》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

思想:

作品思想上的突出之点,是敢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揭露与批判。

1、作者嘲讽批判蒋介石提倡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2、小说通过吕家坪保安队长与滕长顺一家的矛盾,揭露与批判国民党地方势力的罪恶。

同时,作者还写到苗民对国民党地方罪恶势力的反抗。

艺术特色:

《长河》依然写人性美与风俗美,尤其对橘林秋色、农家摘果等乡土风俗风情,写得绚丽多彩,诗意盎然,颇具乡土气息。

从人性美的表现看,滕长顺和夭夭的身上,保留着《边城》中老船夫与翠翠的影子,作者试图通过这两个人物,表现湘西的自古不变的“常”,即人性永恒的美。

分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思想

一、对湘西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关注、同情,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如《丈夫》描写一个青年农民进城看望当船妓的妻子,目睹妻子被人蹂躏,自己被人凌辱,麻木的灵魂终于有了人的自尊和初步觉醒,带着妻子回乡下去了。

小说揭示了在经济压迫下和金钱魔力下人性畸形,批判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如《绅士的太太》流露了上流社会人物的假道学、假文明内质。

《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八位专家学者都是假正经假道学,他们奢谈文明而压制自己的人性形成性**。

这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阉寺性”问题的嘲讽和批判。

三、对湘西完美人性的表现与思考。

短篇小说中,表现的是“优美、自然”的人性思想,而又以表现青年男女的性爱作为切入视角与中心话题。

如《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妇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两人共同创造了食色和爱情的传奇,其中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

四、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

沈从文的小说里有湘西人性世界和都市世界两个并存的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和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表现和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

作者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一种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纯朴自然的人性。

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和文体结构

沈从文创造了三种基本文体形态:

1、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

运用的温情的现实主义。

2、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

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3、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

运用的批判现实主义。

文体结构:

在文体创造上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

结构上是自然、流畅和千姿百态;文体上则使他的小说打破各种文体间的界限,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性:

有些运用散文笔致,似抒情散文,有的带有童话色彩,似民间故事。

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

1、《湘行散记》、《湘西》两本散文集,是文化的散文,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涉及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等地域文化。

但并非作纯客观的介绍,而是从中融入作者强烈的主观评价和鲜明的审美感情。

2、两本散文集表现了作者炽热的本土性。

反复抒写着他的一颗“湘西”之心,他书写湘西的历史与现实,因她是作者心中永存的一方热土。

同时,作者还揭露与批判了贪官污吏的腐败。

3、鲜明的本族性。

湘西民族问题,一直是作者的内衷隐痛,因此他很自觉地在散文中流露出其民族倾向,反复贯串着这样的思想:

为苗族人民仗义执言,洗雪强加在他们头上“苗蛮土匪”的罪名和耻辱。

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湘行散记》、《湘西》在艺术上有着显著的特色:

1、作者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作为叙写线索,一方面叙述现实的人与事,一方面将湘西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资料加以穿插。

2、沈从文的散文融进小说的人物对话与细节、情节的描写,形成小说的情节性有情境氛围。

3、作者的抒情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a)描绘山川风景、民风民俗时,多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形成诗一般的意境;

b)叙述、评述湘西的历史与现实时,往往是议论与抒情的结合;

c)涉及敏感的政治性问题时,作者则采用曲笔。

第九章曹禺

 

简析《原野》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1937年曹禺写的三幕剧《原野》是作者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思想:

1、它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受尽地主焦阎王压迫的农民的挣扎和反抗。

2、仇虎受了旧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认为父债子还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种非理性的复仇观念,使他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之所以走上个人复仇的道路,是农民小生产的意识决定的。

艺术:

1、作品渲染仇虎内心的恐惧与内心的谴责,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如他逃进森林时,产生的种种幻觉和内心的恐惧。

2、现代主义手法,如森林的阴森。

分析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地点集中:

故事在周公馆展开;

3、人物集中:

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

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