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215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全球1999年10月12日-世界60亿人口日,2008年67亿,每年增长人口7000多万

人口数量变化:

某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

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如何计算)-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

时间段增长速度人口总数生产力水平

农业革命前非常缓慢越越

农业革命期间速度加快来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明显加快越越

20世纪以来迅猛增长多高

(生产力水平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3二战后,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大洲:

非拉美亚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国家:

发达国家:

缓慢(甚至零负增长)---今后

发展中国家:

很快(80﹪、六国)---20世纪七十年代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高高低原始型

高低高传统型类型

低低低(1﹪以下)现代型

转变:

死亡率先降---原始型转变传统型

出生率后降---传统型转变现代型

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时间演变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70年代后)

3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

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世界

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为传统型,实行计划生育后现在已为现代型

三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

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政治上的独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均寿命增长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快

2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福利待遇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传统的生育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

3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原因

死亡率下降

出生率下降:

一方面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国家采取控制人口的措施,计划生育政策

4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中死亡率先降出生率后将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

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

总结:

生产力水平(最主要)、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

四人口问题

1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发展中国家—世界主要

(少年儿童比重大)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经济、就业、教育、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增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措施:

计划生育

2人口增长过慢—发达国家

(人口老龄化)

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员不足

措施:

鼓励生育,人口迁移

五人口分布

1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

原因:

中低纬沿海平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

亚洲东部南部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且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很快

欧洲、北美东部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工业商业金融活动频繁

2稀疏区:

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区

干旱的沙漠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概念:

(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行政区界线)

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概念:

(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国界)

历史发展:

时间特点流向

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亚欧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以后发展中→发达,定居亚非拉美→欧北美大

移民减少,短期流动洋洲,西亚北非的石油

工人增加输出国

(分析原因及意义)

2国内人口迁移

概念:

历史发展:

(分析原因及影响)

我国古代

特点流量流向

80年代中期前有计划有组织较小东部城市→西

新中国成立部、边疆,农民

迁往地广人稀的

东北西北从东部

80年代中期后以自发为主较大西部→东部

内陆→沿海

山区→平原

贫困地区→发达地区

农村→城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

3社会因素:

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

总结:

经济因素—主导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1迁出地

有利:

减小人口密度,减轻人口对环境、土地、就业的压力,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收入,提高经济水平

不利:

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2迁入地

有利:

提供了人才和廉价劳动力,促尽了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不利: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教育、住房、交通、就业、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最多人口数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首要因素—资源: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负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教育水平:

正相关

3估计结果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逻辑联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区形成:

同一种城市用地集聚功能区

2功能区

①住宅区:

最广泛

分化:

中高级住宅区比较

低级住宅区位置面积环境配套设施

②商业区:

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点状或条状

中心商务区:

建筑物高达稠密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经济活动最繁忙

③工业区:

位置—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边界地带

向城市外缘移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2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地租高低:

距离市中心远近

交通便捷程度

付租能力

(图2.7—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支付的地租越多,谁支付的地租越多谁获得土地、三条斜线代表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递减并分析原因、同心圆模式)

(地租等值线图—两种原因同时影响)

②收入:

住宅区分化

③知名度

④种族、宗教

⑤历史

⑥行政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工业区与住宅区的相对位置----风向(东亚南亚西欧)、河流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划分标准—人口规模

2服务功能(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

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

3城市等级的提升

地理位置:

丰富资源—大庆、攀枝花

便利交通—上海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城市

等级

城市

数量

城市

距离

服务种类

服务

级别

服务范围

人口规模

层层

嵌套

三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论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看图分析)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

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城市带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劳动力有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3水平: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动力(人口迁移):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

5意义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历史发展-----工业革命以后(以发达国家为例)

初期低-30%以下慢

中期加速提高快郊区城市化

后期高-70%以上慢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小城镇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

(各阶段出现的问题)

(再城市化)

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早高慢相适应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晚低快不适应初期中期阶段

(发达:

工业化-----城市化)

(发展中:

人口增长过快,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巴西—过度城市化、印度----滞后城市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原因:

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表现: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质量下降

影响水循环

影响气象要素

2过快城市化----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生活废气、工业废气、交通尾气

水污染-------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城市地表径流

噪声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光污染

电磁波污染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3生态城市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劳动对象:

植物动物

农业部门: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区位: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

3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光照:

喜光植物、喜阴植物

热量:

作物分布:

苹果----暖温带、柑橘-----亚热带;

甘蔗-----热带(台闽粤桂滇蜀)、甜菜----中温带(黑吉

内蒙古新)

作物熟制:

水稻种植----海南岛一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

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

降水:

例:

①我国东部水稻种植-----水稻好暖喜湿,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新疆水果含糖量高------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夏季气温高,光照强,光合作用强,生成糖分多;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糖分少,水果甜

(天气----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给农业造成损失)

地形平原:

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并且有利于机械化)

丘陵山地;缓坡----梯田

陡坡----畜牧业林业(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经济、环境效益)

海拔升高-----垂直农业带

土壤土壤肥力

土壤性质:

茶树----红壤酸性

土壤疏密:

棉花-----土质疏松

水源农业灌溉

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②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

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大;使产地与市场可以分离

劳动力

机械:

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习惯(种植历史)

食物偏好

政策

科技:

保鲜冷藏技术

培育良种

改造不利自然条件:

梯田----地形;温室大棚----温度;灌溉---水分

小结: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整体性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

2特点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①混合农业:

谷物(小麦、玉米)与牲畜(牛、羊)混合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形式新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