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1861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docx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docx

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

小学低年级学生

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

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

只要老师对自己比较关心,他们就很愿意接近老师,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由此而喜爱这位来势所教的科目。

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

五年级:

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

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

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发现孩子过于务实的表现,家长应鼓励他出去玩耍。

(1)竞争意识增强

五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

如果说四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

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

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在竞争中伤和气,容易过于疲劳。

家长要注意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增加身体锻炼。

(2)敬佩优秀同学

五年级学生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

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

(3)自己组织团体活动

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可以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

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不轻易解散。

(4)不轻信吹捧

五年级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

对于:

“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

“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

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

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

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

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六年级:

六年级学生已经确立了较稳定的性格,但是对自己本身个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楚。

(1)重视叙述理由

六年级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

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六年级学生可以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

同时表现出不服输的反抗精神。

往往家长说服不了孩子。

孩子讨论问题时所寻找的理由主要来自自己的生活感受,一般没有更大范围的论证能力。

(2)记忆力迅速增强

六年级学生的短时记忆力不低于成年人。

记忆准确率也比较高。

记忆力增强,使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迅速增加,孩子可以进行比较复杂地推理和运算。

记忆力增强也是辨证思维的一大前提。

(3)对报刊感兴趣

六年级学生一般都关心报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信息。

讨论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成为大部分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追踪社会热点,崇拜偶像,表现出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心和浪漫色彩。

六年级学生应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在参与社会事务过程中,逐渐理解自己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地位和角色,开始确立理想中“我”的位置,他们开始明白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大部分学生懂得应做适合自己能力的事情。

(4)学会讨价还价

班级选班干部时大多数人会立即表态:

“我可不愿意当班干部,累死了”,“选上我也不干”。

如果真选上了,他内心会很高兴,而且会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需要什么东西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其它手段与对方达成交换条件,“换取”所希望的东西。

六年级学生容易短时间失去自信,这是进入青年期的心理恐慌。

要正确理解自己的身份、位置、任务和将来的作为,把生活目标与这些有目的的行为结合起来,把“力所能及”作为自己的行为座右铭,不要因为困难太多而失去进取的勇气。

六年级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学,学习压力很大。

生活方面也不那么随便,受到更多的约束。

城市六年级女学生中大约有一半都出现了月经现象,心理活动更复杂。

这些都表明,六年级学生实际上已开始进入青年时期。

小学四年级处于生长发育的萌芽阶段,生理,心里都在不断的酝酿而走向我们说的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想,一个人一旦有理想和想法他就会又叛逆心里。

所以说对于当父母的人一定要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

要多与他沟通。

不要为了上班而忽略对孩子的成长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

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

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

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

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

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

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

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

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

他们的独立意识开使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也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

他们爱着课外书,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发生兴趣。

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

他们对集体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和习惯,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逐步树立起集体荣誉感,并有了广泛交友的愿望。

他们的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接触社会比以前多。

但他们看问题仍然比较幼稚,对复杂的是非常分辨不清,对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虽然知道,但往往不能自觉执行,自控能力较差。

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

品德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

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

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

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

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

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

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

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

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

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里边处于大哥哥大姐姐的地位,他们一方面对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情,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小学生活,向往进入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环境。

六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

六年级学生敬仰英雄和名人,爱抄名人名言,想当英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他们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比较熟练,但又不会觉得不屑做或不能坚持做;同学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已较明显,部分同学有松劲厌学情绪。

初中生心里特点

学习,是过去,将来和未来一个永恒的,异常重要的课题。

因为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和活动,它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学习能力已是一个人生存能力的基本部分。

学会学习,使新世纪的教育主题一1、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

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

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美国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和个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有的做法尽管对我们中国家长来说还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残酷”,但在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个性方面有很大作用。

比如:

让婴幼儿从小单独睡觉,无父母陪护;一些年轻父母把几个月的婴儿赤身裸体扔进水中,让其学会游泳;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保险费用或部分学习费用及其它费用;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挣钱读书。

有的人把钱赚够了才进学校读书,也有人一边打工、一边读书,或读读停停,用十几年时间拿个博士学位。

孩子们认为,长这么大还伸手向父母要钱,很不光彩,会被人家瞧不起,说你无能。

所以,必须找工作,做到经济上独立。

在用钱上,就是那些出身于中产阶段家庭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吝啬”,与人交往也不“大方”,父辈一般不给孩子财产继承权。

2、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

学习量的增加和内容的不断加深,加上初中学生心理的波动和生理的变化,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

3、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

对初中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也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

家长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他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的要求,并帮助其形成初中阶段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

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

韩某是某高校应届大专毕业生,自小就是在家人的小心呵护下生活的,父母从来都不让他独自出门,就连上了大学后每周回家、返校也都是父亲接送,学校里吃饭用的饭票都是父亲定期去给换。

虽说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可是他连由学校到家的路都认不全,更别说回家了。

当巡警提出准备把韩某送上车,让他自己回家时,电话那端的韩父着了慌,千恩万谢地请求巡警再帮他多照看一会儿:

“您就受累吧,千万不要让他自己坐车回家,他哪认识路啊!

我马上过去接,麻烦您就再多等会儿。

”真是哭笑不得的事例啊。

4、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小学而言有所增强,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电脑游戏、武侠小说、通俗言情小说,乃至有些不健康的读物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成为影响学习的因素。

有些学生自制能力比较脆弱,还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习。

自觉性、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就能保持相对持久和稳定的学习状态。

总体看来,初中生还处在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年龄。

家长要注意经常帮助孩子排除干扰,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使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以巩固。

天气很好,想到乖女儿学习很辛苦,夫妇俩就开车带了女儿到郊县农家乐去玩。

哪知女儿见到一头农家养的猪后,竟被吓得浑身打抖,如临大敌,并且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像掉了魂似的”,吃不下饭。

10岁的女儿平时那么聪明,无论是电脑、书法、英语、舞蹈、声乐……样样在行,怎么一到农村,就显得那么害怕和懦弱呢?

星期天,吓得不轻的戴氏夫妇赶紧将宝贝女儿送到医院。

医生检查后说是一种心理病症,是由于小女孩突然见到以前没见过的事物,心理上不适应造成的!

事后,戴氏夫妇十分纳闷:

女儿那么优秀,人见人爱,况且她在电视里也没少见过猪,甚至还耍过不少卡通玩具(购买玩具)猪,怎么会……这是信息时代孩子远离自然的必然结果。

(二)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提倡“三不”。

          

一是突出目标,不当监工。

辅导时,首先提出一个总体目标,然后分成若干个子目标,让孩子心中有数,分阶段完成。

在孩子学习中,要经常提醒他按规范去做,特别是学习环境等发生变化时,要及时帮助排除干扰,坚定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不能坐阵监督,随意呵斥甚至打骂。

二是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不当帮工。

家庭辅导,大多集中在孩子作业的解难答疑上,精辟透彻的讲解固然重要,但往往是以牺牲孩子的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知识积极创新的机会为代价的,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了。

多启发、多引导,让孩子去探究、去思索,直至顿悟,体验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比去做帮工也许会好些。

三是刺激孩子的求知欲,不当罚工。

兴趣是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

为了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把孩子投入到书的题海里,造就一个个做题机器,其结果不言而喻。

只有使孩子感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保持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高中生心理特点

高中学生应处于青年早期,其年龄特点、情感价值观特点、认知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特点,以下就此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看

从年龄特征看,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

紧张的学习和升学或择业的心理压力可能带来身体的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为此,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青年期,基本完成人的社会化,并将取得公民的资格,预备投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

此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楚和深入的思考,要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

重视友谊,逐渐关注社会,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形成了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

人生逐渐定向,个性基本定型,对未来布满憧憬和期望,这使青年期进入人生最有朝气和锐气的时期。

青年期还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楚和较深入的熟悉,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以上特点决定了高中学生(相对于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同样不应该有过重的负担,历史课程要充实现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仍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趣味性也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故事式的历史情节,高中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思考,体味思维带来的快乐,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现实性的历史才更能激发他们的爱好。

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历史知识的逻辑性、规律性,同时要求历史学习能与现实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假如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期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爱好,那你永远也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

”(《给教师的建议》)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关注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寻求其历史上的沿革,历史课程必须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动态发展,把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同社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从高中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特点看

心理学(情绪归因论)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情感反应,主要取决于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是和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系统分不开的。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从熟悉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

这两种心理都源自对社会缺乏应有的熟悉,从而导致心理失衡。

在价值观上,高中生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

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以及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

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美、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爱好、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

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

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帮助青年正确熟悉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

为此,要解决熟悉问题和价值问题。

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非凡任务。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我们应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前提下,发扬优良传统,摆脱传统中的消极因素,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历史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这个趋势。

人的情感是社会性的,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从时代和社会的需求看,我国要求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奉献精神,追求新知,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国家对高中教育也提出了任务: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和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一代新人。

”(国家教委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中的《试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杨汉清)。

在这些要求中,“德”放在了首位。

从德这方面来看,我国最近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纲要中指出: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这些指导性文件体现的内涵应该融入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中。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情感中的理智感是推动人们探索、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

“理智感是人对熟悉活动成就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熟悉成就的获得,需要、爱好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

因此它也应该是历史课程着力培养的内容之一。

高中生的情感相对于初中生比较稳定,但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所以高中生的熟悉活动过程中思想要更深刻,文化内涵要更丰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续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教师要运用其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识吸引学生的注重,并对学生的积极情感予以肯定,批评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他们的行为起着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但是由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逐渐形成(有部分研究表明是在高中二年级),高中学生的价值判定相对比较独立,现成的历史结论和评价会破坏他们学习的热情。

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实践、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就应该受到非凡的重视。

三、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看

认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等,其中的核心部分是思维,思维活动的进行一般要借助于语言才能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概括出来。

“高中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并能运用理论去解决各种问题,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趋于优势。

在此以后,个体的思维方式不会再有质的变化。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概念的形成与把握过程中,中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历史概念的变式,对于语言的深层结构(即熟悉的本质内容)的把握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提高;此外,高中生已能正确定义不少社会、哲学及科学概念了。

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高中生能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概念进行逻辑推理,抽象性比初中生更强,思维步骤更完整,并能实施方案,运用思考的结果去解决新的问题;高中生中的大多数归纳推理能力强的,其演绎推理能力也强;高中生运用逻辑法则进行正误判定的能力较高,多重选择低一些,回答问题的能力最低,与初中生一样。

中学生之间的思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灵敏性等品质的差异上。

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指“中学生能够成功地解决历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性的个体心理特征”。

把握良好的能力比把握一定范围内的知识能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

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除了加强历史思维过程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练习外,要害在于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规模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