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4153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docx

《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docx

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

【陕西博物馆】宋代艺术珍品赏析(二十二)

2014-07-10晒宝会

晒宝会

 

?

宋、元、明、清(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是陕博的最后一个展室。

随着唐王朝的灭亡,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陕西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宋、元、明、清时期的陕西失去了往日的京畿腹地,但它还是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

攀枝婴戏纹碗范 北宋

铜川市黄堡镇出土

碗范,即碗之模子也,造碗印花以用。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仍密布字印,满铁苑为一板。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攀枝婴戏纹碗范呈蘑菇状,顶略平,中空,系为凹底形碗印花装饰而制。

范面刻童子攀枝图案:

花枝丛中,童子赤身裸体,戴项圈、手镯和脚钏l,张开双臂握枝荡秋千。

刀法犀利、流畅,刻画传神。

北宋碗范

折枝牡丹纹母范

北宋中期,耀窑工匠发明了与其刻花手法风格相同的印花新工艺。

此种印花工艺是先采用刻花手法制作出印花范模具(又称母范),然后翻制出印花范,再将与之造型相同的器物坯件扣在印花范具上印出纹样,修饰后施釉烧成。

虽然印花工艺是由刻花工艺发展而来的,但并不是刻花工艺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它的一种改进和发展。

新的印花工艺制作简捷、方便、快速,纹样图案华美富有变化,而且寓意丰富,这件母范上的折枝牡丹叶茂花繁、生机盎然,象征着富贵和美好生活。

青釉刻花梅瓶 宋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代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

该窑唐代开始烧陶瓷,经五代、宋、金、元几朝。

早期(唐代)时主要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

五代时大量烧制黑釉器,亦有少量精美的白胎青釉瓷器,也就是目前备受瞩目的“准柴窑器”。

中期(宋、金)以烧青釉瓷为主。

北宋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

后期(金、元)开始衰落,终于元代。

 耀州窑五代青釉瓷的烧造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

耀州窑在宋代时北方的青釉瓷窑场中最负盛名,堪称翘楚。

耀州窑宋代晚期以青釉瓷为主,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

装饰有刻花、印花,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

纹饰多满布器内外,种类繁多,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人物、龙凤等,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

器形有碗、盘、瓶、罐、壶、香炉、香熏、盏托、注子温碗、钵等。

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釉瓷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

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城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

"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

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贮酒容量,还造型优美。

?

金银舍利塔宋

1996年出土于白水县白水中学院内(妙诀寺地宫石塔)出土,通高50.2厘米

所有部件均为金银薄片打制,由塔顶、第一层出沿、八棱状柱、八棱状顶、第二层出沿、塔身、塔座七部分组成,舍利塔是放置在一座158厘米高青灰色的石塔内,内放一金银舍利盒,舍利盒内有红黄青黑白等色舍利子数枚。

根据金银舍利塔上的题词,其年代应归属北宋乾兴元年,即公元1022年。

  中学校园里挖出舍利塔是个很奇怪的事情,经过对文献的考察,原来这个白水中学原先是南北朝一直到宋代的妙诀寺,在这个操场的西北方发现的就是寺中一座佛塔的地宫,里边出土的是多重塔的保存舍利子的舍利具.

舍利塔的上半部为金质塔顶和第一层出沿,塔顶的下半为外张的莲瓣,上半为宝顶。

而第一层出沿的下半也是一圈外张之莲瓣。

塔身为八棱柱状,中空,下部为金质莲瓣,上部为银质。

塔身三面有刻文,每面竖刻两行。

最下端是底部外撇、上部内收的塔座。

舍利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

礼拜舍利宝塔是人们表达对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

舍利塔-礼拜:

第一种,合掌、凝视食指尖、鞠躬。

第二种,礼拜,以表达佛弟子心中最虔诚的礼敬。

礼佛时,要恭敬虔诚的发愿。

  如果在礼佛时加上以下观想则有更大的功德;我以往无量劫中的母亲在我左边,儿女眷属在后,一切冤仇障类在前,此前量劫数的父母冤亲眷属,均在我的四周,团团围绕着我,随我一齐礼拜,愿你们以此善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青釉凤首执壶五代(左)

铜川市耀州窑遗址出土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

窑址临近唐代都城长安。

经历五代、北宋、金、元,到明代终结,共有800多年烧制瓷器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一书高度评价了耀州窑的艺术成就,将其列为中国六大窑系之一,并确认耀州窑为宋代北方青瓷的代表。

五代十国,一般又简称五代。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五代”更偏向于这五个位于中原的王朝,正统史学家们一般称五代为中央王朝。

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五代(公元907——960),耀州窑制瓷工艺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天青釉的创烧成功是耀州窑的一个非凡的贡献。

造型仿金银器的特点极为突出,葵口、瓜棱等金银器常用成型手法普遍使用。

装饰技艺借鉴了越窑的成熟工艺,显得更为丰富熟练,把佛教造像的浮雕艺术运用到瓷器上是耀州窑的一大发明,这种接近浅浮雕的剔花工艺的成功运用是这一期突出的成就。

胎泥练制水平大为提高,胎土细匀,器物胎体轻薄。

胎泥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含铁量较高的黑色胎,胎釉间施化妆土,这种深色胎多制素器。

另一种为白色或浅灰色胎,含铁量较低,不施化妆土,这种白胎器多采用划花或剔花装饰,是耀州窑最为典雅华丽的杰作。

工艺精细的优良传统在五代基本成熟。

器物修足极为讲究;器物满釉裹足,用支钉或托珠支烧;装烧也改唐代的叠烧法为一器一匣钵。

采用木柴为燃料,窑温控制及还原气氛掌握较好,胎的瓷化度及釉的玻化度都比较高,釉面光洁玉润。

窑址出土十多块刻“官”字款的青瓷标本让研究者对其官方色彩增加更多的推测。

耀州瓷最主要的特点不在于颜色而在于它的纹饰,与常见的青瓷以素面为主不同,耀州青瓷是有纹饰,而且其纹饰的工艺非常有特色,是靠刻划、模印及堆塑等工艺手段雕刻出来的,有一点浅浮雕的感觉。

早期耀州青瓷上的花纹是刻划出来的,所谓刻划就是用刀具及尖状器在瓷胎上刻划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施釉烧制而成,所饰花纹,线条下凹,低于胎面。

此种纹饰创于五代、北宋初期,其技法继承了唐代青瓷重装饰的传统。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高18.3cm,腹径14.3cm,腹深12cm

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淡青而略泛灰,光泽莹润。

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

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

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

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为盛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所以底部虽有孔而不会漏。

这是利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艺人的睿智巧思。

 

  这件壶属于“耀州窑”的产品。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八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兴于宋,衰落于明,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

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轮廓,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倒痕中的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

成品花纹清晰,层次分明,釉色晶莹透亮,有很强的立体效果。

这件青瓷刻花倒灌壶实为耀州窑一件罕见的珍品.

壶嘴雕一对母子狮,造型生动逼真

除了壶嘴之外,两侧完全对称。

?

宋代耀州窑青釉瓜棱执壶

北宋(公元960——1127),耀州窑进入鼎盛期。

瓷器的装饰工艺成就突出。

青瓷刻花犀利流畅,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其刻花工艺被誉为众窑之冠。

模印纹饰成为中后期主流装饰方法,印花纹样丰富多彩。

后世诸窑流行的莲溏鸳鸯、博古插花、婴戏花草等图案均已出现。

青瓷以橄榄色透明釉为主,兼烧酱色釉,黑釉及黑釉酱斑等品种。

青釉质地清彻,如水如冰。

刻石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的窑神庙德应侯碑这样评价:

“叩其声,铿铿如也。

视其色温温如也。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瓷胎练制极为精良,瓷化度高,吸水率低,胎色呈浅灰色,且较为稳定,已经有一套较为标准的制胎工艺流程。

北宋早期开始,耀州窑改用煤作燃料。

烧成温度较高,窑炉气氛控制极好。

这一时期的造型多种多样,已知的器型有一千多种,是同时期各窑口中器型最为丰富的。

青釉瓜棱执壶小口翻唇、细颈、鼓腹,有对称的长流和曲柄,壶身被八条内棱划分,区间内凹。

执壶表面施青釉,釉面均匀干净,器型规整、工艺精细。

壶是宋代的酒具,南北瓷窑普遍烧制,式样多种多样,有瓜棱壶、兽流壶、提梁壶等,但八棱壶较为少见。

跪拜俑宋

陶龙 宋

汉中市石马坡出土

?

石雕罗汉-降龙罗汉 宋

1980年在陕西富县直罗镇柏山寺塔内第四层龛洞中发现

  共4件,高27-30厘米,是北宋时期重修柏山寺塔的遗物,均由黄砂石雕刻而成。

罗汉也称“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理想中的最高果位。

按照佛经的说法有三种含义:

一能杀贼,断除贪、嗔、痴等烦恼;二应供众生供养;三无生,不受生死轮回。

  降龙罗汉:

弓膝坐于蛟龙纹台座之上,面像威猛庄严,一手握拳置于膝上,一手拄地,给人一种威慑力。

以下内容由情枭的黎明于2012-8-2920:

08补充

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即:

一宾头卢跋罗堕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

此外盛传于世的十八罗汉,即十六罗汉外再加绘达摩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降龙、伏虎二尊者。

  其实,十八罗汉最初只有16位,它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朝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石雕罗汉-拊狻猊罗汉宋

拊狻猊罗汉结跏趺坐,头微侧,目视下方,表情含蓄沉静,身体左边立一狻猊。

狻猊,又称狻麑,雏猊。

造像中的狻猊正抬起头温顺地注视着尊者,罗汉的泰然自若与猛兽的驯良,二者和谐统一,显示出罗汉法力之大。

富县是延安市现存古塔分布量最多县区。

全县境内共存古塔10座,大多是建造于唐朝中期到清朝晚期,时间跨度达一千二百年。

柏山寺塔:

位于富县直罗镇北侧山坡,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公布)。

八边十一层密檐楼阁式实心砖塔,通高43.3米,底周长29.6米。

塔身底层正南辟拱卷门,内筑边长2.3米的小方室,方室顶部叠涩收顶;二层以上塔体结构不清,由一层塔室收顶来看,该塔应为实心塔。

但是,从四面东西向卷窗望去,两卷窗东西向通,塔内似为空心,待考。

壁面作仿木结构三间,隐出倚柱、阑额,其中二至五层饰平座栏杆;各层均东南西北设有卷门或卷龛,卷龛两侧为卧棂窗,卷龛内置石雕菩萨造像。

1980年仅余的第三层七尊罗汉和四尊天王、武士像、罗汉完整者38厘米,天王像高68-87厘米,形神兼备,堪称宋代石刻艺术佳品,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鄜州博物馆。

在该塔未辟卷窗的塔面上,饰卧棂窗并嵌有碑碣,镌刻着布施者姓名及功德。

柏山寺塔檐下为三抄六铺作斗拱,补间斗拱为三抄偷心造,斗拱造型密集而华丽。

檐头为仿木构双排掾头出檐。

塔顶残损,塔刹无存。

柏山寺塔唐代始建,宋代重修,收分柔和,秀丽端庄。

?

石雕罗汉-披风罗汉宋

披风罗汉头蒙长巾,身披袈裟,结跏趺座于台上,双目微闭,似乎在坐禅。

石雕罗汉-披风罗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