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087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

课程教案

朱秀蓉

第一章人际交往心理学概述(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习意义,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际交往的结构,了解本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际交往的实质与结构,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

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内涵

1.1.1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

人际关系,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特点。

1.1.2人际交往的类型

按人际关系的联结纽带来分: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按人际关系所属的群体来分:

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1.1.3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

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1.1.4人际交往的意义

有助于身心健康、信息传递、自我认识。

第二节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2.2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2.3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

1.3.1人际交往的生物学基础

1.3.2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具有哪些特点?

2、简述人际交往的结构。

3、人际交往具有哪些内在动力?

考核要点:

人际交往心理学概念。

辅助教学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

第二章人际沟通(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准确掌握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及技巧,熟悉并能够解释沟通的心理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沟通的含义及心理反应,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如何改进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辅以团体活动。

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

2.1.1沟通的含义

沟通、人际沟通。

2.1.2人际沟通的特点

私人性、亲切感、能动性、范围小。

2.1.3人际沟通的类型

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直接沟通、间接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

第二节言语沟通

2.2.1言语含义与沟通

2.2.2言语沟通的类型

2.2.3言语沟通的艺术

2.2.4言语沟通的原则

第三节非言语沟通

2.3.1非言语沟通的功能

2.3.2非言语沟通的类型

2.3.3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第四节人际沟通的具体技能

2.4.1面谈

面谈、面谈的准备、面谈的技巧。

2.4.2应聘

2.4.3谈判

【思考题】

1、何谓沟通?

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什么是倾听?

联系实际谈谈倾听具有哪些艺术?

3、非言语沟通的类型有哪些?

如何改进非言语沟通的效果?

4、阐述沟通的心理反应。

考核要点:

沟通的基本要素。

辅助教学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行为训练。

第三章人际认知(3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正确陈述人际归因理论,了解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人际归因原则,理解人际归因偏见,掌握人际认知的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际认知的含义和内容,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归因理论及人际归因偏见。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及讨论。

第一节人际认知概述

3.1.1人际认知的含义

3.1.2人际认知的内容

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

3.1.3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

第二节人际归因

3.2.1人际归因的含义

3.2.2归因理论

3.2.3人际归因偏见

3.2.4人际归因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大数定律、利益关系原则。

【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认知?

他人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有哪些?

2、阐述影响人际认知的因素。

3、如何减少人际归因偏见?

考核要点:

人际归因理论。

辅助教学活动:

自我探索活动。

第四章人际印象(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人际印象的概念,明确印象形成的特点,理解印象形成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和投射效应,并掌握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印象形成的特点、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

第一节印象形成概述

4.1.1人际印象的含义

印象、人际印象。

4.1.2印象形成的特点

整体性、主导性、联想性、比较性。

4.1.3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

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第二节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

4.2.1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首先效应。

4.2.2近因效应

新近印象、近因效应。

4.2.3晕轮效应

泛化印象、晕轮效应。

4.2.4定势效应

刻板印象、定势效应。

【思考题】

1、简述印象的概念及印象形成过程中的要素。

2、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对我们有何启示?

4、如何利用近因效应增进人际吸引?

考核要点:

人际印象的概念。

辅助教学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

体验式心理训练。

第五章人际吸引(3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解释人际吸引概念,了解人际吸引类型,理解并能运用人际吸引理论,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际吸引的情境因素和个人特质因素,对人际吸引理论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

第一节人际吸引概述

5.1.1人际吸引理论

人际吸引、认知平衡理论、强化理论、相互作用理论。

5.1.2人际吸引的类型

友谊、爱情。

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5.2.1情境因素

时间条件、空间距离、环境氛围、面临共同挑战。

5.2.2个人特质因素

外表、才能、性格品质。

5.2.3相似和互补

相似性、互补性。

【思考题】

1、何谓人际吸引?

简述人际吸引的基本理论。

2、为什么漂亮的人会受人喜欢?

3、为什么邻近性会产生喜欢?

考核要点:

人际吸引的概念以及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辅助教学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

第六章人际冲突(2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人际冲突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冲突的原则,能够运用合作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际冲突的基本内容,人际冲突产生的根源及管理和解决,社会两难情景和合作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心理剧、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

第一节人际冲突

6.1.1人际冲突的含义

冲突、人际冲突、人际冲突的表现形式、人际冲突的特征。

6.1.2人际冲突产生的根源

目标冲突、认知冲突、情感冲突、行为冲突、个性冲突。

第二节人际冲突的解决

6.2.1人际冲突的过程

潜在阶段、知觉阶段、感受阶段、行为阶段、结果阶段。

6.2.2人际冲突的解决策略

冲突解决步骤、回避策略、迁就策略、折中策略、竞争策略、合作策略。

【思考题】

1、如何正确看待人际冲突?

2、人际冲突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3、举例说明如何处理人际冲突。

考核要点:

人际冲突的概念,以及人际冲突产生原因和解决原则。

辅助教学活动:

心理剧,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

第七章人际障碍(4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际障碍产生的原因,掌握如何克服不良性格所带来的交往障碍,并能运用克服人际障碍的原则与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实际交往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际障碍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克服不良性格带来的人际交往障碍。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

第一节人际障碍概述

7.1.1人际障碍的含义

7.1.2人际障碍归因

7.1.3文化习俗障碍及其超越

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求同存异意识。

第二节不良性格导致的人际障碍

7.2.1自我为中心

7.2.2多疑、孤僻

7.2.3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

第三节克服人际障碍的原则与方法

7.3.1视“度”而止

7.3.2变中求常

7.3.3待人以诚

7.3.4内省外导

7.3.5他攻自守

7.3.6独处群合

【思考题】

1、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如何克服?

2、人际交往障碍中的主观因素是什么?

怎样避免?

3、哪些不良性格可以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如何克服这些不良性格所带来的人际交往障碍?

考核要点:

人际交往障碍的主客观因素与不良性格的关系。

辅助教学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的课外实践。

第八章人际交往技巧(6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调试的原则与方法,理解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和加深情感联系的技巧与策略,掌握弥补情感裂痕的技巧与策略,并能运用这些技巧与策略指导我们的交往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建立人际交往关系的技巧与策略,加深情感联系的技巧与策略,人际关系调试的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心理剧、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

第一节建立人际交往关系的技巧与策略

8.1.1善于观察别人

8.1.2展现自身魅力

8.1.3创造交往机会

8.1.4主动与人交往

第二节加深情感联系的技巧与策略

8.2.1以诚待人

8.2.2严于律己

8.2.3双向交流

8.2.4共同维护

第三节弥补情感裂痕的技巧与策略

8.3.1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

人际破裂的过程(分歧、收敛、冷漠、逃避、终止)。

8.3.2人际关系调试原则

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空间距离原则。

8.3.3人际关系调试的方法

常用的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

回避、求和、决战、互让、幽默、消除隔阂

【思考题】

1、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观察别人?

2、加深情感联系的技巧与策略有哪些?

3、人际关系调试的原则与方法是什么?

考核要点:

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在现实中运用。

辅助教学活动:

心理剧,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

第九章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帮助大学生掌握对心理危机评估的指标及初步的干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及小组讨论。

9.1.1大学生生命教育

生命,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本质。

9.1.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与形成机制

危机,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特点,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心理危机的形成机制。

9.1.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估与干预方法

心理危机的评估方法,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法。

【思考题】

1、什么是生命?

如何理解生命的本质?

2、心理危机的特点有哪些?

3、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法有哪些?

考核要点:

生命的意义,心理危机的特点,心理危机的评估与干预方法。

 

四、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本课程课内外学时比例:

8:

1;平均周学时:

2;

可对下述有关情况做出说明:

1.本课程自学内容及学时3学时

2.课内习题课的安排及学时4学时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及学时全部学时

4.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能够掌握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涵义,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1、本大纲适用于全校本科生。

2、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制定(修订)人:

朱秀蓉审核人:

制定(修订)时间:

2011年5月5日审核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