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整理精校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038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整理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整理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整理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整理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整理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整理精校版.docx

《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整理精校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整理精校版.docx

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整理精校版

2015高考模拟高考备考:

边塞、战争诗专练

高考二轮复习

021217:

27

2015高考模拟高考备考:

边塞、战争诗专练

 

一、边塞诗的特点

   常见意象:

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器与乐曲。

意象的特点:

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内容及感情:

①有报效国家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②有对帝王黩武的不满、有对残酷征战控诉;③有久戍边关的乡愁、无路请缨的怨恨。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但也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表达技巧:

多用比喻、夸张、典故、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

二、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

湿漉漉的样子。

(1)“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2)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2004年高考江苏卷]读诗,做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6、(09年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

 

 

 

⑶词的开头写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7、【2015届高考模拟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

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8、(2015届高考模拟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三、参考答案

1、⑴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⑵点出边境的荒凉,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敌军的凶残。

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3)【参考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4)【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

(1)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

(2)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的心情。

3.答案: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3)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即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年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

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

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

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

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

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4、

(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