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3872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汇总.docx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汇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汇总.docx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汇总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9.桃花源记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

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长于诗文

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

语言质朴自然,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二、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

陶渊明时年57岁。

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

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

更有切身体会,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

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三、重点字词

1.读音:

遂(suì)

邑人(yì)

间隔(jiànɡé)

垂髫(tiáo)

语云(yù)

刘子骥(jì)

怡然(yí)

俨然(yǎn)阡陌(qiānmò)

诣太守(yì)舍船(shě)

豁然开朗(huò)

屋舍(shè)

便要还家(yāo)

2.词义

(1)缘:

顺着、沿着。

(2)行:

行走,这里指划船。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3)远近:

偏义复词,仅指远。

(5)鲜美:

新鲜美好。

(4)夹岸:

两岸。

(6)落英: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7)缤纷:

繁多的样子。

(8)林尽水源:

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9)得:

看到。

(10)才通人:

仅容一人通过。

(11)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

(12)俨(yǎn)然:

整齐的样子。

(13)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14)鸡犬相闻:

(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5)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16)妻子:

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

(17)邑人:

同乡(县)的人。

(19)间隔:

隔绝,不通音讯。

(21)具言:

详细地说出。

(18)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0)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22)延:

邀请。

(23)便扶向路:

就顺着旧的路(回去)。

(24)处处志之:

处处都做了标记。

(25)及郡下:

到了郡城。

(26)诣:

拜访。

(27)寻向所志: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8)规:

打算,计划。

(29)寻:

随即,不久。

四、文章结构

(30)问津:

访求、探求。

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段):

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2、3段):

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第三部分(4、5段):

渔人离开桃源以及再次探访桃源未果。

五、课文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内的人们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

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却不得埋下伏笔。

6.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

“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

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7.请用一句话概括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

生活自给自足,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8.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借世外桃源平和、美好的形象反衬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表达对现实的不

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文章主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

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

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

予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宁、

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10.小石潭记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所以世称柳河东。

因官迁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

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作品丰富,尤以山水游记最富艺术独创性,著

有《柳河东集》。

二、创作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

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

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历时十年,贫病交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满怀愤懑。

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山涧美不胜收,他便借山水

排解内心的忧愁。

著名的《永州八记》即为这一时期所作。

三、重点字词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1.读音

篁竹(huánɡ)

嵁(kān)

悄怆(chuànɡ)

2.词义

清冽(liè)

俶尔(chù)

幽邃(suì)

卷石底(quán)坻(chí)屿(yǔ)

佁然(yǐ)

翕忽(xī)奉壹(yī)

(1)水尤清冽(liè):

格外清凉。

(3)屿(yǔ):

小岛。

石。

(2)坻(chí):

水中高地。

(4)嵁(kān):

不平的岩

(5)蒙络摇缀: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7)下澈:

向下照射,照到水底。

(9)佁(yǐ)然:

静止不动、呆呆的样子。

(11)翕(xī)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13)悄怆(chuànɡ):

忧伤。

(15)以其境过清:

凄清。

(6)可百许头:

大约。

(8)布:

照映。

(10)俶(chù)尔:

忽然。

(12)差互:

交错不齐。

(14)幽邃(suì):

幽深。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段):

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3段):

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段):

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段):

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五、课文重难点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1.本文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

如第②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

你分析一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出潭水的特点的?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正面写鱼,侧面烘托水清。

明写鱼,暗写水。

分别从游鱼、

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渲染。

先写鱼“空游”突出水之清,继而写鱼影,借光

来写水清,“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鱼、石、影全都看得清清楚楚,反映见水

的清澈。

2.写游鱼的这一节,极为细腻传神,采用了什么手法?

写鱼除了表现潭水的清澈

外,还有何用意?

①写游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相互映衬,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②由景及情,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既表现了作者在赏景

中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

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

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

潭,你会作何感想?

①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②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

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欢快,但是小石潭幽静

寂寥的景色,无人欣赏的命运,让他想起了自己被贬谪的境遇,触及作者孤独寂

寞的悲苦之情。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③能够欣赏到自然景色的幽静美丽,但是作者的那种凄苦情感只能在小石

潭记中体会到,因为我们与作者的人生际遇并不同,由景出触发出的情感也不同。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

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

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作者写景如画,又寄情于景,即作者在对小石潭的描写中融入了个人情感和遭

遇,谈谈对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作者初入小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被景物所吸引,这时的心情愉悦,但

是在他眼中游鱼是“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乐景衬哀情。

而小石潭源头“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正是作者对前途艰险的忧虑,使他

感到前途渺茫,此时的小石潭在他眼中则是“悄怆幽邃。

凄神寒骨”。

这恰好是

作者心中孤单寂寞的投影,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文章主旨

作者描绘了小石潭记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悄怆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再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1.核舟记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朝末年著名散文家。

其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

二、创作背景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十(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

有删节。

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清代笔记记载:

王叔

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

封塔”。

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

“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

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

晚年作品。

三、重点字词

1.读音

洢(yī)

器皿(mǐn)

峨冠(é)

罔(wǎnɡ)

矫首(jiǎo)

箬篷(ruò)

袒(tǎn)

贻(yí)

轩敞(xuānchǎnɡ)

八分有奇(jī)

髯(rán)

黍(shǔ)

糁(sǎn)

诎(qū)

篆章(zhuàn)

夷(yí)

衣褶(zhě)

壬戌(rénxū)

椎髻(jì)

甫(fǔ)

2.词义

(1)奇巧人:

技艺奇妙精巧的人。

奇,奇特。

(2)为:

做,这里指雕刻。

(3)贻余:

赠我。

(4)有(yòu)奇(jī):

多一点。

有:

通“又”,奇:

零数。

(5)箬(ruò)篷:

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

(6)峨冠:

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作动词用。

(7)髯(rán):

两腮的胡须。

 

(8)手卷:

横幅的书画卷子。

(9)卷端:

指画卷的右端。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卷末:

指画卷的左端。

矫首昂视:

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zhǔ):

不相类似。

诎(qū):

同“屈”,弯曲。

倚之:

(左臂)靠在左膝上。

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历历:

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jí):

船桨。

舟子:

撑船的人,船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