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739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docx

《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docx

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

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

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但这是创作状态。

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

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

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

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

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

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

“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其中,B项错误在于强加因果;C项错误在于,文中是“最浅显的语言”;D项错误在于,文中是“来自于又外在于”。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答案】C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

少以明经擢第。

调露中,单于突厥背叛,都督周道务遣休璟将兵击破之于独护山,斩获甚众,超拜丰州司马。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殁。

朝议欲罢丰州,徙百姓于灵、夏,休璟以为不可,上书曰:

“丰州控河遏贼,实为襟带,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田畴良美,尤宜耕牧。

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

贞观之末,始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方得宁谧。

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

”朝廷从其言,丰州复存。

久视元年秋,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

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临阵登高,望见贼衣甲鲜盛,谓麾下曰:

“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

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乃被甲先登,与贼六战六克,大破之。

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觇休璟。

则天问其故,对曰:

“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

”则天大加叹异。

休璟尤谙练边事,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

长安中,西突厥乌质勒与诸蕃不和,举兵相持,安西道绝,表奏相继。

则天令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便遣施行。

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请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

则天谓休璟曰:

“恨用卿晚。

”又谓魏元忠及杨再思等曰:

“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寻转太子右庶子,依旧知政事。

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

时尚宫贺娄氏颇关预国政,凭附者皆得宠荣,休璟乃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因以自达。

休璟年逾八十,而不知止足,依托求进,为时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斩获甚众,超拜丰州司马超:

破格

B.丰州控河遏贼遏:

阻止

C.隋季丧乱,不能坚守季:

末了

D.致使戎羯交侵交:

交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交”是“交互”“交相”的意思。

解释实词应依据语境、依据词性来解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唐休璟熟悉边防或致力边防安定的一组是(3分)

①将兵击破之于独护山,斩获甚众

②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

③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④程期一如休璟所画

⑤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

⑥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A①②③B②⑤⑥C①④⑥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②是战争的结果,主体是吐蕃;⑥是武则天对唐休璟熟悉边防事务的肯定和赞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休璟文武双全,深受朝廷重用。

唐休璟本是一个通晓经学的文士,凭“明经”入仕,但在他为官的生涯中却累战沙场,屡建战功,皇帝很器重。

B.唐休璟尤其熟悉边疆防守事务。

西突厥等与诸蕃不和,阻断了到安西的通道,武则天要他和宰相商量对策,他在很短时间草草地写出了奏章。

C.唐休璟英勇善战,身先士卒。

身为主帅的唐休璟在面对精兵强敌的情况下,主动出击,临阵冲杀在前,最终获得胜利;洪源大战,威震吐蕃。

D.唐休璟在晚年非常贪恋权位。

年八十却仍不知足,还想任官,为加官晋级,还为儿子娶显贵人家的养女为妻,结果受到世人讥笑,声誉不佳。

【答案】B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

(2)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

【答案】

(1)今天如果废除丢弃(丰州),那么会使黄河旁边的土地重新被贼寇所占有,灵、夏等州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对国家的安定是不利的。

(2)景龙二年,唐休璟退休在家,身体和精力虽然已经衰退,但获取功名之心却更加强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

(11分)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8.“欲望休”写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4分)

【答案】“欲望休”惟妙惟肖的描摹出女子欲望还休、欲上又止的情态,从中透露出她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心情。

【解析】试题分析:

“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对后来一些诗词如钱翊的“芳心犹卷怯春寒”,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乃至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句诗在抒写感情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4分)

【答案】比喻拟人,借芭蕉、丁香两个喻体,拟人化地将二人异地同心、不得与对方相会的难以言传的愁苦表现得兴味悠长。

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含蕴无穷。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可结合着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来分析,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考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3)寻梦?

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答案】 

(1)作别西天的云彩 

(2)软泥上的青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江南雨巷

董滇宁

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是啊!

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②轻轻地走入小巷。

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

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