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7295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8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

《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斩.docx

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

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在红粒高秆的麦田里,偶然发现一株白粒矮秆优质小麦,欲获得白粒矮秆麦种,通常用的育种方法是

A.自交育种B.诱变育种C.人工嫁接D.单倍体育种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考查不同育种方式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由于不确定突变出来的白粒矮秆个体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也就不能确定此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只能进行自交,使之纯化。

考点:

不同育种方式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点评:

学生容易错选无性繁殖等如C,要引导学生区分。

如果是同一植株中出现了不同的性状,如一棵开红花的植物出现一朵白花,可考虑基因突变的可能。

而本题则是不同植株。

2.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5/8、l/4

B.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l

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

用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

A、杂交育种时因为亲本是双显性和双隐性,在子二代中重组类型占、纯合子各占,A错误;

B、单倍体育种得到的都是纯合子,子一代能产生4种配子,所以后一种方法所得的相应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B错误;

C、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是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

D、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

C.

【点评】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及优点.

3.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答案】A

【解析】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

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解: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只能切割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而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

B、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限制酶切割得到抗除草剂基因和切开载体,再用DNA连接酶将两者连接形成重组DNA,B正确;

C、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好之后,需要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烟草原生质体),C正确;

D、基因工程的最后一步是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可以用含有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D正确.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包括基因工程的工具、操作步骤等知识点,相关内容不仅需要考生识记,还需要考生理解,特别是A选项,要求考生掌握限制酶的特点,明确限制酶只能切割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能切割核糖核苷酸序列.

4.某农科所通过如图育种过程培育出了高品质的糯小麦,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a过程能提高突变率,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C.a、c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都作用于萌发的种子

D.要获得yyRR,b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自交来提高纯合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从图中分析可知,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而不是基因突变,A错误;a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作用于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B错误;a、c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都作用于幼苗,c过程还可作用于萌发的种子,单倍体高度不育,没有种子,C错误;b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自交,淘汰性状分离的个体,来提高纯合率,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

5.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

自然环境起选择作用,不是诱导作用,树上的叶子对长颈鹿进行选择,选择了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淘汰了颈和前肢较短的个体;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野兔是鹰的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而鹰也是野兔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有毒农药对农田害虫有选择作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生存下来的本身就能抗药,通过遗传、变异使本物种保持下来,而不是有毒农药使物种本身产生抗药性。

6.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10/19B.9/19C.1/19D.1/2

【答案】A

【解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丈夫正常,为隐性纯合子,假设基因型为aa,妻子患病,基因型为AA或Aa,发病率为19%,可知正常概率为81%,a基因频率为9/10,可推出妻子为AA的概率为1%÷19%=1/19,Aa的概率为2×9/10×1/10÷19%=18%÷19%=18/19。

与正常男性婚配,子女患病的几率为1/19+18/19×1/2=10/19。

正确选项是A。

【考点定位】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

7.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

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此②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因此③是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因此④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

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

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8.据调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別为

A.69%、31%B.94%、6%C.78%、22%D.92%、8%

【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该种群中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因此XB=(42.32%×2+7.36%+46%)÷(42.32%×2+7.36%+46%+7.36%+0.32%×2+4%)=92%;Xb=(7.36%+0.32%×2+4%)÷(42.32%×2+7.36%+46%+7.36%+0.32%×2+4%)=8%。

故选:

D。

考点:

基因频率的计算

点睛:

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基因的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由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的基因频率是XB=XB÷(XB+Xb)×100%,Xb的基因频率是Xb=Xb÷(XB+Xb)×100%。

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棊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塑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答案】B

【解析】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变化,因此生物不一定进化,A错误;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B正确;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和a基因的频率始终相等,为50%,C错误;由于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无相应的基因,虽然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但是女性正常中存在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因此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等于女性群体中的色盲基因频率,D错误。

考点: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概念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发生的因素,基因型频率变化与基因频率变化的关系,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10.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同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

B.毎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C.一个染色体组中无等位基因

D.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不一定是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内,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A正确;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毎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但没有性别决定的生物,没有性染色体,B错误;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等位基因,C正确;配子中存在体细胞一半的染色体组,不一定是一个,如四倍体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D错误。

考点:

染色体数目变异

点睛: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染色体组的特点是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等位基因。

11.普通小麦(6倍体42条染色体)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分别是

A.6组和3组B.6组和1组C.12组和3组D.12组和6组

【答案】D

【解析】普通六倍体小麦为六倍体,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组加倍;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染色体数目减半,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则染色体组与体细胞一样.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普通小麦为六倍体,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加倍为12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与体细胞相同,为6组染色体.

12.下图为某一遗传病系谱图,该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染色体显性遗传D.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常染色体遗传,子女中发病率相同,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因此该病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第二代有一男孩未患病,其母亲是患者,故D正确。

A、B、C不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某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下图中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同,据题意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是8条,则应该是4对,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中有4条染色体且形态各异;所以选C。

【考点定位】染色体组

【名师点睛】染色体组的组成特点

由上图可知,要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应具备以下几条:

(1)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2)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各不相同。

(3)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本物种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重复。

14.下列有关水稻(2n=24)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基因组计划只需研究12条染色体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米粒变大、变多

C.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新物种三倍体水稻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穂、米粒变小

【答案】A

【解析】水稻是雌雄同体的植株,因此对水稻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12条染色体上碱基序列,A正确;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适当处理,染色体加倍,可得到四倍体水稻,多倍体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较大,但米粒的多少与其无关,B错误;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三倍体水稻,三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不可育不是一个新物种,C错误;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高度不育,没有米粒,D错误。

考点:

染色体数目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

15.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理:

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解离:

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染色:

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观察:

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低温抑制纺缍体的形成,以致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但着丝点会照常分裂,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A项错误;解离液是由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等体积混合而成,其作用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而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的形态,B项错误;染色体是能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液)染成深色的物质,C项正确;因为间期时间较长,所以在显徽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看不到染色体,而且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只对少数细胞起作用,因此只是少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16.人类常染色体上β一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

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妻可能

A.都是纯合子(体)B.都是杂合子(体)

C.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原因D.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正常孩子含有基因A+,则这对夫妻至少有一方的基因型为AA+,不可能都是纯合子,故A错误;这对夫妻的基因型可能都是AA+,即都是杂合子,故B正确;如果这对夫妻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则这对夫妻的基因型都是aa,所生孩子都患病,故C错误;由于这对夫妻至少有一方的基因型为AA+,不携带隐性突变基因,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图)。

如以该植株做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

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

B.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即使有,也只会出现个别现象,而不会导致部分个体都出现红色性状,A错误;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就是自由分离的,这不会导致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B错误;在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最可能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是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缺失染色体上的B基因交换到正常染色体上,从而产生了带有B基因的正常雄配子,C正确;该题指涉及一对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与单瓣花的产生无关,D错误。

18.人体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组织液D.组织液、消化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血浆和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相互渗透,消化道中的水可以通过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可以在锁骨下静脉流入血浆,所以血浆中水的来源有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生活的环境,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9.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

D.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

【答案】D

【解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①是毛细血管,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⑤是血浆,⑥是红细胞,②④⑤为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血红蛋白改变导致⑥红细胞形态改变,A正确;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会使图中②组织液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某人皮肤烫伤后,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②组织液形成的,C正确;①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错误。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20.下列各项中,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直接作用的是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

B.肺根据黹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02和吸入0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髄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答案】A

【解析】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它能够维持人体内环境中血糖的稳态,A错误;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和吸入CO2和O2,能够维持内环境中二氧化碳和氧气量的相对稳定,B错误;肾把尿素等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维持了内环境稳态,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C错误;血细胞属于组织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考点: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

点睛: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PH、温度以及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

21.如图中A、B代表人体内的物质,①②③④代表人体细胞内外不同部位的液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①比④处血糖浓度高

B.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①比④处C02浓度高

C.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B可代表乳酸

D.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图形可知,图中①④为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若组织细胞为胰岛细胞,则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①比④处胰高血糖素浓度高,A错误;若组织细胞为脑细胞,则①比④处CO2浓度高,B正确;若组织细胞为骨骼肌细胞,则剧烈运动时B可代表乳酸,C正确;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则A可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2.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箭头表示错误的是

A.①氨基酸B.②尿素

C.③水D.④红细胞

【答案】D

【解析】氨基酸为小分子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A正确;尿素为小分子代谢废物,可以从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血浆,B正确;组织液中的一部分物质包括水在内,可以被毛细淋巴管吸收,C正确;红细胞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组织液中,D错误。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及其联系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3.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A.①②③①B.②①③②C.③①②③D.②③①①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和淋巴;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所以d是组织液。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和血液循环的过程

【名师点睛】理清脉络,弄清内环境三个成分之间关系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

a、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b、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c、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24.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A错误;

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膜内外电位差加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加大,B错误。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C错误。

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D正确;

考点:

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学生易混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