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word.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709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word.docx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word.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word.docx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word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目的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二、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三、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四、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设想

一、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二、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三、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四、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

各自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

《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

《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自从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

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

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

如何制作?

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

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

(教师可用小黑板写出学生当堂提出的生字词,或指定查阅的生字词)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造诣(yì):

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

雏形(chú):

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

谍报(dié):

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

谍报人员是指到敌方刺探敌情的人员。

牍(dú):

(略,见课文)

帛书(bó):

(略,见课文)

韦编三绝(wéi):

(略,见课文注释)

读书破万卷(juàn):

意思是读书很多又极用心。

破:

剖析。

这里作“尽”或“遍”解。

栩栩如生((xǔxǔ):

活泼生动得好像活的一样。

栩栩,生动的样子。

哺育(bǔ):

喂养。

多指培养教育。

②区别下列字形,组成词语。

(3)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作标记;理清书籍发展显示出的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书的特点,然后按时间顺序填写出书后“理解·分析”一的“书籍发展过程简表”。

(方法:

学生参照表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也可课前在书后提供的列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张简表印发给学生当堂完成。

其项目为:

“时间”、“书的名称”、“书的特点”、“优点与缺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

三、研读课文。

(采用讨论问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

书籍的演变历史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讨论,如出现有说三个阶段的,有说四个阶段的情况时,教师应该予以肯定,都算对。

明确:

书籍的雏形阶段——书籍的古代阶段——书籍的近代阶段——书籍的现在阶段

2.哪几段介绍了书籍的雏形?

什么叫“甲骨文”?

明确:

第1—2段;(引导学生看课文,给“甲骨文”下定义)三千多年以前,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如果教师将甲骨文的实物、仿制的模形或有关图片带入课堂让学生传阅,给学生以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者写王懿荣发现“龙骨”的经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举例子;所起的作用:

①能吸引读者;②让读者在叙述故事中接受所说明的知识,帮助读者具体认识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③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可信,材料翔实。

4.哪几段是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

按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可分为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

明确:

第3—8自然段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

根据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分三层来说明的。

第一层:

(第3—4段)介绍竹简和木牍(“策”或“册”)。

第二层:

(第5段)介绍帛书。

第三层:

(第6—8段)介绍手抄书和活字印刷的书。

5.深入了解各层所说明的内容。

(1)提问:

作者引用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目的是什么?

明确:

①介绍了竹简和木牍(“策”或“册”)是“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的,并说明了这种“书”的制法——将竹片、木片“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的书。

②从中也窥见到孔子爱读书,读书勤奋的精神品质。

(2)提问:

接着以秦始皇每天批文的重量、东方朔著文用“简”之多说明了什么?

(提示:

可让学生找出第四节中的中心句来)

明确:

这些数字与事实,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3)第5段作者介绍了帛书及其优缺点。

帛书的时间是春秋末期,而竹简、木牍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两种“书”的说明的先后顺序能否相互调换一下,为什么?

明确:

文中说明“竹简”“木牍”与“帛书”的内容不能相互调换。

原因:

①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演变为“竹简”“木牍”,这才称得上是“正式的书籍”。

而“帛书”是写在绸子上面的书,“帛”就是“绸”的一类。

“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因此,不必先作介绍了。

②说明文在组织安排材料时,同样需要详略得当,所以作者详细说明“竹简”“木牍”这种书,然后略写“帛书”。

以上两层都是介绍在纸没有发明之前的书籍。

(4)教师:

第三层(第6—8段),这是重点。

请围绕下列几个问题讨论、答题。

这一层里共说明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作者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了活字印刷?

明确:

作者先肯定“纸”的发明在书籍演进中的作用,接着介绍手抄书的出现,而后介绍雕版印刷,并指出其欠缺,进而介绍活字印刷;因为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所以,除介绍出现年代和发明人外,还具体介绍了印刷的方法及其好处。

(5)教师:

第7—15段中,作者对哪些书作了详细说明?

哪些书的说明是略写的?

第10段与11—15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

明确:

第12段对“电视唱片书”和第14殷对“缩微图书”作了详细说明;而对“会说话的书”(第11段)、“立体的书”“能活动的书”(第13段),采取了略写,只简要说明它们的制作方法和功能;第10段与11—15段之间的关系为“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6)小结;分析最后一段。

教师:

以上三部分,作者说明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在这条时间长河里,书籍的发展演变显示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书籍都有它的特点。

作者在结尾一段说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齐诵末段;讨论、归纳)

明确:

①既承接上文总结说明书籍不断演变的历史,又暗示说明随着“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让人们想象出可能出现的未来的书籍(可以让学生想象出未来书籍的种类、特点,也可以像甘?

介绍石头书籍一样,对课文中未提到的书籍写个简要介绍。

《石头书籍》见课文附录。

此项训练如课堂完成不了,可以安排到课后完成);②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努力攀登书山。

至此,也可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勤奋读书的教育,让学生齐诵文后附页方框内的文字。

附文: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万态;书籍指引我们度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7)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分段落,找出各部分的起讫。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应持肯定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明确:

第一种划分:

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⒃第二种划分:

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⒂/⒃第三种划分:

①一②/③一⑧/⑨/⑩一⒂/⒃

四、布置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

懿()诣()殷()胛()

牍()帛()栩()哺()

2.解释词语及加点字。

(1)造诣

(2)雏形(3)开卷有益(4)跃然纸上(5)栩栩如生(6)韦编三绝(答案略,见本教案第一课时二

(2)中的预习练习项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全文,在学生列出“书籍演变史简表”的基础上,板书归纳按时间顺序说明的写法;

2.从课文中找出科技发展推动书籍发展的语句,进一步了解书籍的演变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3.掌握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前课作业,教师及时评祈。

(略)

二、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课文,说出书籍演变的历史,然后教师归纳板书。

(见附录:

板书设计)

三、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科技发展推动书籍发展的语句。

提问:

课文中哪些语句是说明科技发展推动书籍发展的?

明确:

①从古代的书籍来看,“帛书”的出现与丝绸业(纺织技术)的发展有关(这一点课文中没有明确说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说出来);“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于是出现了“手抄书”、“雕版印刷的书”、“活字印刷”的书。

②从近代的书籍来看,“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印书花样翻新,于是出现了“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以及“静电复印”等形形色色的书。

③从现在的书籍来看,“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于是,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在,促进书籍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书籍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无比正确的。

四、文章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原文中做书头笔记,找出例句来分析,也可以预先印发讲义,练习)。

1.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答案:

作比较;说明了帛书的“优”,轻便,“劣”成本太高,不易普及)

2.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

(答案:

举例子,列数字;说明了竹简、木牍的笨重,不方便)

3.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

……

(答案:

分类别;说明了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代出现了各种书籍)

4.古代雏形书籍是在乌龟壳和肩胛骨头上刻象形文字的所谓“龙骨”,这种雏形书籍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答案:

下定义,说明了古代雏形书籍的初级阶段和书的特点)

5.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几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

宋朝庆历年间,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弥补了这些缺限。

(答案:

作比较;突出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较易,改错方便,节省人力物力)

6.“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

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画的办法显示。

(答案:

举例子;显示宏观或微观世界的许多情况:

容量巨大)

7.“缩微书籍”就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

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

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三千多页的情报缩伯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答案:

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突出了“缩微书籍”的小,轻,保存、使用方便,容量大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1.作为中心句的支撑句,有的通过分析来支撑,有的通过诠释来支撑,有的通过举例来支撑。

画出下边几段话的中心句,指出它们的支撑句各属于哪种情况。

(用横道画出中心句,在括号内写明文撑中心句的类型)

(1)还有一种书,出土是立体的。

把书打开,书里的人和动物台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通过诠释来支撑中心句)

(2)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

无论植林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所以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通过分析来支撑中心句)

(2)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

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

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观的人物的声音。

(通过举例来支撑中心句)

(4)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

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笼,俨然成为绿洲。

内蒙古沙荒区的治沙工作也获得不少成绩。

(通过举例来支撑中心句)

2.选词填空。

将括号中相应的词的序码填在横线上。

(1)现存的书,不光品种多,____有的越来越小。

(A.并且B.而且C.况且D.尽管)

(2)科学在发展,书____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勤奋学习的人们。

(A.还B.却C.总D.也)

六、课堂练习以后,及时交流、测评,教师小结。

(略)

七、课后填好“理解·分析”一的表。

板书设计:

雏形:

甲骨文(三千多年以前,殷商时代)古代:

竹筒、木牍(两千多年前,占国和秦汉);帛书(春秋末期);手抄纸书(东汉);雕版书(唐代);活字印刷的书(宋朝庆历年间)近代:

形形色色的书(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静电复印等)现在:

(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的书、立体的书、会活动的书、缩微图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