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054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名词解释.docx

《马克思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名词解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名词解释.docx

马克思名词解释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目录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最高问题:

  3.思想路线:

  4.认识路线:

  5.哲学的党性:

  6.一元论:

  7.二元论:

  8.多元论:

  9.信仰主义:

  10.目的论:

  11.本体论:

  12.本原:

  13.派生:

  14.唯物主义:

  1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16.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17.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18.朴素唯物主义:

  19.素朴唯物主义:

  20.自发唯物主义:

  21.素朴实在论:

  22.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23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

  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5.机械唯物主义:

  26.旧唯物主义:

  27.庸俗唯物主义:

  28.直观唯物主义:

  29.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30.实践唯物主义:

  31.辩证唯物主义:

  32.现代唯物主义:

  33.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

  34.新唯物主义:

  35.战斗唯物主义:

  36.唯心主义:

  37.原始唯心主义:

  38.客观唯心主义:

  39.主观唯心主义:

  4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41.唯我论:

  42.彻底唯心主义:

  43.绝对唯心主义:

  44.唯意志论:

  45.思辨哲学:

  46.存在:

  47.非存在:

  48.自然界:

  49.物质:

  50.物质观:

  51.物质不灭:

  52.运动:

  53.静止:

  54.时间:

  55.空间:

  56.时空观:

  57.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58.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有限性:

  59.系统:

  60.结构:

  61.组织:

  62.要素:

  63.实在:

  64.客观实在:

  65.实在论:

  66.唯实论:

  67.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68.客观世界:

  69.外部世界:

  70.物:

  71.实体  72.发展观:

  73.辩证法:

  74.唯物辩证法:

  75.客观辩证法:

  76.主观辩证法:

  77.朴素辩证法:

  78.自发辩证法:

   79.古代辩证法:

  80.唯心辩证法:

  81.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82.自然辩证法:

  83.历史辩证法:

  84.形而上学:

  85.庸俗进化论:

  86.机械论:

  87.循环论:

  88.联系:

  89.普遍联系:

  90.本质联系:

  91.非本质联系:

   92.内部联系:

  93.外部联系:

  94.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95.间接联系:

  96.关系:

  97.相互依赖:

  98.相互包含:

  99.相互作用:

  100.中介:

  101.中间环节:

   102.运动:

  103.运动不灭:

  104.自己运动:

  105.物质运动基本形式:

  106.社会运动:

  107.思维运动:

  108.静止的相对性的表现:

  109.生成:

  110.变化:

  111.发展:

  112.进化:

  113.过程:

  114.规律:

  115.规律的绝对性与特殊性:

  116.规律性:

  117.决定论:

  118.非决定论:

   119.宿命论:

  120.机械决定论:

  121.形而上学决定论:

  122.独断论:

  123.一般规律:

  124.普遍规律:

  125.特殊规律:

  126.对立统一规律:

  127.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规律:

  128.一分为二:

  129.合二而一:

  130.一点论:

  131.两点论:

  132.两重性:

  133.两分法:

  134.重点论:

  135.片面性:

  136.矛盾的普遍性:

  137.矛盾的特殊性:

  138.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关系:

  139.基本矛盾:

  140.根本矛盾:

  141.主要矛盾:

  142.次要矛盾:

  143.矛盾的主要方面:

   144.主要的矛盾方面:

  145.矛盾的次要方面:

  146.次要的矛盾方面:

  147.不同性质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

  148.矛盾问题的精髓:

  149.矛盾:

  150.差异:

  151.差别:

  152.内因与外因:

  153.外因论:

  154.内部矛盾:

  155.外部矛盾:

  156.根据与条件:

  157.条件:

  158.对立:

  159.冲突:

  160.对立面:

  161.统一体:

  162.一般与个别:

  163.普遍与个别:

  164.个别:

  165.普遍:

  166.特殊:

  167.单一:

  168.共性与个性:

  169.个性:

  170.主流与支流:

  171.支流:

  172.同一性:

  173.统一性:

  174.直接同一性:

  175.矛盾同一性:

  176.抽象同一性:

  177.具体同一性:

  178.幻想同一性:

  179.形而上学同一性:

  180.辩证同一性:

  181.斗争性:

  182.转化:

  183.异化:

  184.异己:

  185.异在:

  186.平衡:

  187.不平衡:

  188.均衡:

  189.不均衡:

  190.对抗:

  191.非对抗:

  192.对抗性矛盾:

  193.非对抗性矛盾:

  194.质量互变规律:

  195.量变质变规律:

  196.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

  197.规定性:

  198.界限:

  199.质:

  200.本质:

  201.本质和规律:

  202.本质与质:

  203.属性:

  204.本质属性:

  205.初级本质:

  206.量:

  207.度:

  208.量变:

  209.渐变:

  210.质变:

  211.飞跃:

  212.渐进过程的中断:

  213.部分质变:

  214.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15.质变中量的扩张:

  216.度量关系关节线:

  217.度量关系交错线:

  218.关节点:

  219.新陈代谢:

  220.否定之否定规律:

  221.波浪式前进:

  222.螺旋形上升:

   223.肯定:

  224.否定:

  225.否定之否定:

  226.扬弃:

  227.间断性与不间断性:

  228.不间断性:

  229.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230.有限与无限:

  231.无限:

  232.相对与绝对:

  233.相对主义:

  234.绝对主义:

  235.范畴:

  236.本质与现象:

  237.现象:

  238.假象:

  239.表面性:

  240.内容与形式:

  241.形式:

  242.内部形式与外部形式:

  243.外部形式:

  244.形式主义:

  245.原因与结果:

  246.结果:

  247.因果性:

  248.必然性与偶然性:

  249.偶然性:

  250.全局和局部:

  251.局部:

  252.整体与部分:

  253.部分:

  254.可能性与现实性:

  255.可能性:

  256.抽象可能性:

  257.现实可能性:

  258.潜在:

  259.现实:

  260.动机与效果:

  261.效果:

  262.必然与自由:

  263.自由: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方面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物质和精神到底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另一方面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现实世界究竟是不是可知的。

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哲学最高问题:

  见“哲学的基本问题”。

  3.思想路线:

    一定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常指在实际工作中对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和贯彻,故亦称“认识路线”。

其主要内容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和道路。

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

  4.认识路线:

  即“思想路线”。

  5.哲学的党性:

  所谓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指哲学上虽然有千流百派,但是如何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去衡量,它们基本上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所谓第三条路线、“中立”的哲学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哲学的党性。

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不同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

  6.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

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由物质派生,意识也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万物都由精神派生。

  7.二元论:

    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

与“一元论”相对。

它认为这两个本原各自独立、性质不同、互不联系、平行发展。

  8.多元论:

  认为事物产生、发展是由多种本原、因素等决定的哲学学说。

有多种表现:

(1)本体论中的多元论,认为世界由许多本原构成。

(2)认识论中的多元论,认为真理是多元的,对于同一事物对象,各个个人或阶级集团各有他们自己的真理。

(3)历史观中的多元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文化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同的意义。

  9.信仰主义:

  亦称“僧侣主义”。

一种以信仰代替知识或赋予信仰以一定意义的学说,断言“感性世界之外”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东西,从而同唯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

  10.目的论:

     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某种目的所决定的唯心主义学说。

目的论反对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的决定论原则,把只适用于人类活动的目的范畴推广运用于自然界,将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原则。

  11.本体论:

    指哲学中关于存在研究的理论。

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

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狭义指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

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12.本原:

  亦称“始基”。

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13.派生:

  亦作“衍生”。

相对于“本原’’而言,在本体论上,指凡从本体、本原产生的东西,即指从第一性的东西产生第二性的东西。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

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由精神、意识派生出来的。

  14.唯物主义:

  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唯有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的世界观,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的,意识和思维不过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5.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即:

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种历史形态。

  17.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为:

古代绝对静止观、近代机械运动观、现代庸俗进化论和当代西方哲学否定矛盾的观点。

  18.朴素唯物主义:

  亦称“素朴唯物主义”。

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形态或阶段。

主要特征是:

(1)坚持用物质方面的原因解释世界本身及其统一性,反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

(2)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往往结合在一起;(3)具有直观性质;(4)朴素唯物主义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这些缺陷,它不能完全战胜唯心主义。

近代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产生后,朴素唯物主义就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所取代。

  19.素朴唯物主义:

  即“朴素唯物主义”。

  20.自发唯物主义:

  一般指自然科学家们在日常生活或科学实验中自发产生的唯物主义观点,即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确信研究对象、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

自发唯物主义建立在承认物、对象、外部世界离开人的感觉、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素朴信念的基础上,其重要特点是自发性,缺乏理论研究及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易受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侵蚀。

  21.素朴实在论:

  有两种含义:

(1)一种哲学理论。

认为人在对象中感觉到的所有性质(包括声音、颜色、滋味、气味、形状、运动)等都是物质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属性,物质对象就是这些可感性质的组合、集合。

这一理论符合常识并为一般素朴观点所接受,故称素朴实在论。

(2)自发形成的、朴素的承认外部世界独立于我们感觉之外的信念。

  22.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亦称“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家在自己科学实践中产生的自发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种对于外部世界的自发信念,同哲学唯物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同唯心主义相抵触。

但它很不彻底,特别是在社会政治历史问题上,往往持唯心论,反映出其局限性。

  23.自然历史的唯物主义:

  即“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事物的唯物主义学说。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或阶段。

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先验论,主张反映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

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5.机械唯物主义:

  以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界、人以及人的认识的唯物主义哲学,16世纪至18世纪在西方盛行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形式。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

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把多种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活动的一种形式,抹煞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性质上的差别,并进而否认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差别。

  26.旧唯物主义:

  与“新唯物主义”相对。

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

它在认识论上,没有把人对自然界、环境、外部世界的认识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而是看作一种静观的、被动的和机械的照相式活动,不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批判的、革命的意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因而又被马克思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有三个严重缺陷: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27.庸俗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最肤浅、最粗俗的形式。

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

它承认物质是惟一的实在,否定上帝的存在,宣传无神论,但庸俗地解释意识、思想与物质的关系。

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性的东西,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用生存竞争来解释社会进步,用遗传规律来解释阶级的不平等,用气候和食物差别来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种族集团所独有的思想方式。

它没有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缺陷,把唯物主义推向前进,反而使唯物主义庸俗化和倒退。

  28.直观唯物主义:

  即“旧唯物主义”。

  29.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自发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但自称为不可知论的哲学倾向。

  30.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一种称呼,因强调社会实践和创立科学的实践观而得名,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本质特征。

“实践唯物主义”,除了强调实践的极端重要性外,也强调人类实践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强调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31.辩证唯物主义:

  研究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事物的解释,既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的和历史的。

  32.现代唯物主义:

  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3.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一种称呼,为表明新哲学的性质而提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标志,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只能得出人本主义的结论,而新唯物主义得出的是共产主义的结论。

  34.新唯物主义:

  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相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35.战斗唯物主义:

  列宁对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称呼。

列宁认为,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是批判的,因此,必须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同形形色色唯心主义思潮、各种迷信、僧侣主义作斗争。

要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宣传无神论,没有战斗性,就不是唯物主义。

  36.唯心主义:

  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唯有精神才是万物本原的世界观。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由意识或精神所派生。

在认识论上,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或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否定知识来源于实践和外部物质世界;在社会历史观上,它把人类历史看作是某种先天原则和原理的体现,或者是杰出人物意志的产物,视精神、意志、动机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主体(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天才”史观。

  37.原始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最早形态。

它作为科学思维的对立物,从人们关于事物本原的抽象中,通过使一般脱离个别,变成神化的绝对而产生。

它同原始万物有灵观念有密切联系,在这种理论中尚未达到把世界万物彻底精神化。

  38.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基本形式之一。

与“主观唯心主义”相对。

认为“客观精神”(理念、绝对观念)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是它的产物或表现。

一般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但认为它是第二性的、从属于客观精神的。

  39.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基本形式之一。

与“客观唯心主义”相对。

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本原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唯我论,与科学相违背。

  4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即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本原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理念、绝对观念)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是它的产物或表现。

  41.唯我论:

  一种只承认自己个人存在的哲学观点。

主观唯心主义者或从个人的感觉经验出发,或者从个人的精神活动出发,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

其结果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惟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是世界上惟一的实体,而外部物质世界只能存在于自我的感觉中。

  42.彻底唯心主义:

  指唯心主义一元论。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万物都由精神所派生。

与二元论或不彻底的唯心主义相对。

  43.绝对唯心主义:

  以“绝对”为最高原则的哲学学说。

认为“绝对”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

世界上一切现象,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的思想都是由这种客观的精神派生的。

  44.唯意志论:

  亦作“唯意志主义”,心理学中又称为“意志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中的一种唯心主义思潮。

在哲学上,歪曲、夸大意志的本质和作用,主张将意志、情感本能冲动置于理性(理智)之上,即意志高于理性,而且将意志看作宇宙的本质基础、真相,认为意志“创造”世界万物。

  45.思辨哲学:

  从概念出发进行纯粹逻辑思维,推演出整个客观实在,使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维的一般法则的哲学。

它坚持理性思维通过概念达到必然性的知识或真理的认识,以扬弃主客观的对立,达到具体的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统一为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的“思辨哲学”,主要是指德国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46.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而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47.物质观:

  关于物质的基本观点。

内容包括物质定义、物质的一般特征、物质世界的状况等,是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分歧,就在于物质观上的根本对立。

  48.物质不灭: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主要内容之一。

指物质存在具有的无限、永恒、绝对的性质。

物质不仅从数量上说是不灭的,从质量上说也是不灭的。

物质本身具有不断转化的能力和条件,任何个别事物都不是从“无”中产生的,而是从它物转化而来的,事物的灭亡也并非变为“乌有”,而是转化为别的物质形态。

  49.运动:

  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变化的哲学范畴,是宇宙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事物运动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50.静止:

  亦称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物质运动在一定范围内的某种相对稳定状态。

主要有两种情形:

是物质之间未发生位置移动,处于机械平衡状态;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保持质的稳定性。

  51.时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表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先后顺序、过程之间的间隔长短、事物存在和过程的延续久暂。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52.空间: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一切物质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共存和相互作用的标志。

所谓“四维空间”,是指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综合。

  53.时空观: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

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同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对物质运动的见解有密切联系。

  54.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绝对性指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指受物质运动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