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13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515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1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1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1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13页.docx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13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13页.docx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13页

高考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名师点津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变化特点:

一直是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阶段

时期

特点

地质时期

温暖期和冰期交替出现

历史时期

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

近代

气温出现明显波动上升现象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影响古代文明和经济

(2)影响生态系统:

气候变迁引起动植物分布带的迁移。

2.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工业

(2)人类健康:

使夏季持续高温,死亡数量相对增加;增加疾病发病率;疾病传播范围扩大。

(3)海平面和海岸带:

海平面上升。

(4)生态系统

【注】 正确理解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如人类出现前的地质时期,气候也在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只是近一二百年的气温升高现象。

(3)气候变化不是百害无一利的。

如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产量增加。

【点】 节能减排的主要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

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大力开发清洁能源。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节能减排的意识。

(5)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考点 全球气候变暖 (对应学生用书P2)

1.升温原理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集训过关]

下图是我国中世纪与现代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界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中世纪的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

A.气候比现代寒冷

B.水稻普遍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C.受人类污染严重

D.降水比现代丰富

2.从图中信息分析,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变化在同一纬度上状况是相同的

B.中世纪和现代的亚热带范围都在秦岭以南

C.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的高

D.中世纪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约是现代800mm等降水量线

解析:

1.B 2.C 第1题,读图可知,13世纪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北界均比现代的纬度高,故气候比现代温暖,水稻种植的范围比现代广。

第2题,从图中可知,中世纪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布的纬度均比现代高。

(2019·南昌统考)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北端的气温升至0℃以上,引发世人关注。

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据此完成3~4题。

3.“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  )

A.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

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

C.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D.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

4.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首现日期推迟的是(  )

A.苔原植物的花期   B.北极鸭的北迁日期

C.入海河流的汛期D.沿海港口的封冻期

解析:

3.C 4.D 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海冰融化,海面反射率下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导致升温加速,故选C。

第4题,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气温升高,苔原植物花期提前,北极鸭北迁日期提前,入海河流汛期提前,沿海港口封冻期推迟,故选D。

(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5.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中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m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解析:

选B 读图可知,近十几年来,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A错误;近十几年来,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选项B正确;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C错误;近十几年来,800m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选项D错误。

[课时跟踪检测](对应检测卷P281)

一、选择题

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

A.青藏高原       B.南海诸岛

C.华北平原D.横断山脉

2.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是(  )

A.计划生育B.提升城市化水平

C.节约水源D.开发新能源

解析:

1.B 2.D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故四个选项中南海诸岛受到的影响最显著。

第2题,开发新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积极推动落实《巴黎协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引领各国共同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赢得了国际社会积极评价。

下图为地质时期全球平均温度及降水特点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以干旱为主

B.第四纪冰川面积比现在小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

4.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全球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变

B.热量条件改善,全球生物多样性增加

C.全球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增多

D.极端天气减少,流行疫病减少

解析:

3.D 4.C 第3题,图中显示新生代全球气候以湿润为主,A错;第四纪气候较寒冷,属于大冰期,冰川覆盖面积应该比现在大,B错;整个地质时期,寒冷期偏短,温暖期偏长,C错;整个古生代全球气候以温暖为主,D正确。

第4题,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在变暖的过程中,地球上可能会发生更多的极端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如持续性干旱、热浪、大暴雨等。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甲、乙两时间段,气温变化率(  )

A.甲大于乙B.甲小于乙

C.甲等于乙D.不能判断

6.导致地质时期全球气温反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毁林开荒 ②太阳活动 ③燃烧化石燃料 ④火山喷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7.气候变暖对冻土开始出现界线的变动表述,正确的是(  )

A.向北移B.向南移

C.山区上移D.山区下移

解析:

5.B 6.D 7.C 第5题,结合图示可知,甲、乙两时间段虽然气温变幅差别不大,但甲时间段用时明显较长,所以气温变化率甲小于乙。

第6题,结合材料信息知,地质时期气温变化的原因在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

第7题,气候变暖将使冻土界线在水平方向向高纬度移动,垂直方向向山区上方移动。

读北极冰川面积逐月变化图,完成8~9题。

8.北冰洋冰川面积最小值推迟至9月份出现的原因是(  )

A.此时北极地区极昼时间渐长

B.海洋水体升温较慢

C.秋季北极地区多阴天

D.此时北极冰川融化慢

9.为减小北极冰川面积变化的幅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①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 ③利用太阳能发电 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解析:

8.B 9.D 第8题,冰川面积最小,表明此时北冰洋地区气温最高,6月22日前后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但不是气温最高,北冰洋最高气温推迟到9月份,是因为北极地区大部分为海洋,海洋的热容量大,接受太阳辐射增温慢。

第9题,全球气候变暖使北极地区冰川面积变小,而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化石能源使用,排放出二氧化碳增多,使温室效应增强。

因而措施要围绕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进行,五种做法中只有改进农业灌溉技术与该问题没有关系。

反照率指对某表面而言的总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对太阳短波辐射反射特性的物理参量。

下图为1980~2012年33年期间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距平曲线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有(  )

A.全球气候变暖B.全球气候变冷

C.冰川融化减慢D.冰川面积扩大

11.分析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变化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

A.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B.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南扩展

C.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D.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解析:

10.A 11.D 第10题,根据“地表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对太阳短波辐射反射特性的物理参量”判断,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地表发生了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陵兰地区纬度高,冰川广布。

联系“1980~2012年”可判断,全球气候变暖使格陵兰地区的冰川消融加快,地表冰雪减少,减少了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该地区地表反照率下降。

第11题,西伯利亚地区为北半球高纬地区,全球变暖会使该地区气温上升,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全球变暖使北冰洋极冰融化量、陆上融雪量激增,导致海平面上升,西伯利亚地区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二、非选择题

12.野象是生活在热带潮湿气候区的动物。

据有关资料,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5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曾有野象栖息生存。

但现在我国只有云南的南部有少量野象活动。

读下面不同历史时期野象在中国的分布北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云南南部仍有野象生存,说明当地气候________。

(2)商周时期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生存,说明当时该地曾是________景观,而现在属于________气候。

(3)历史上野象的不断南迁,与气候的________(变冷或变暖)有关。

(4)据近代气候资料研究分析,当前全球气候正向暖型方向发展,你认为全球变暖对野象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范围有何影响?

解析:

野象适宜高温多雨的生存环境,其活动范围的变化,反映了气候的变化。

答案:

(1)高温多雨 

(2)热带 温带季风 (3)变冷

(4)会使野象的活动范围扩大,但气温升高会使蒸发加剧,也有可能导致野象的生存环境恶化,使其活动范围缩小。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树木年轮(简称树轮,如图1所示)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季节影响而形成的,一年产生一轮。

春夏季节,树木材质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秋冬季节,树木材质紧密,颜色较深,称为晚材。

同一年的早材和晚材合称为一个年轮。

我国学者利用采自黄河源区冰川雪线高度以下的祁连圆柏树轮资料,重建了该地区河流过去近400年的径流变化。

祁连圆柏在0℃以下生长缓慢,该地区气候资料如图2所示。

研究表明,祁连圆柏树轮宽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1)在分析祁连圆柏树轮时,以前一年10月到当年9月作为一个研究的时间段,而不是从1月到12月,试指出其原因。

(2)分析夏季降水减少时,祁连圆柏树轮变窄甚至缺失的原因。

(3)研究发现1657~1695年,祁连圆柏树轮间距持续增大,请推测该时段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