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5100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也越来越深地卷入跨国并购的浪潮之中。

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跨国并购,是我国加快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与两个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形式和强大动力,是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阐述了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现状,动因等方面,分析我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遇到的障碍与问题,通过对一些企业成功并购的案例分析,给出我国参与海外并购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走出去跨国并购动因

 

Abstract

Withentryinginto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andthedeepeningreformofthestate-ownedenterprises,ChinagetsinvolvedinthewaveofCross-borderM&Amoreandmore.Onthewhole,itisaninevitabletrendforChineseenterprisestostepoutforcross-borderM&A,whichisanefficientwayandstrongforcetoacceleratethegreat-leap-forwarddevelopmentoftheproductiveforces,improvethesocialistmarketeconomicsystem,makegooduseofnaturalresourcesaswellashumanresourcesdomesticforeignmarkets,expandthescaleoftheTNCsofChinaandpromotetheeconomicstructureadjustment.

Inthisthesis,China'soverseasenterprisestoparticipateinthestatusofmergersandacquisitions,suchasmotivation,theanalysisofmergersandacquisitionsintheoverseasChineseenterprisesobstaclesandproblems,somebusinesssuccessthroughcasestudiesofmergersandacquisitions,givenourcountry'sparticipationinoverseasM&Astrategiesand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cross-borderM&As;getsinvolved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目录3

引言1

1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及其相关分析2

1.1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2

1.2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3

1.3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4

2我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的障碍及其存在的问题6

2.1我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的障碍6

2.2我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7

3关于我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的案例对策及建议9

3.1联想并购IBMPC案例分析9

3.2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对策及建议11

3.2.1关于我国企业海外并构政府的政策建议11

3.2.2关于企业融资难的建议12

3.2.3关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建议12

3.2.4企业并够后的整合建议13

结论14

参考文献15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掀起了以跨国并购为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跨国并购成为跨国直接投资主要方式。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蓬勃发展,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客观地说,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与制度的双重因素,中国企业难以加入当代跨国并购主流,但这并非意味着我国企业不可尝试借助跨国并购“走出去”,实际上,经过二十多年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市场化体制转型,目前中国也具备了促进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些有利条件。

中国虽然在经历经济转轨,并且很多大型国企也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但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国际大部分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单纯从成本角度考虑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国门进行投资还完全不够,对跨国并购的目标定位不能具有盲目性。

尤其是大型企业,如果想将品牌、市场、资源等一系列均作为战略目标则可能导致失去重点,并购后也难以通过重点的战略指导来进行整合,很可能导致跨国并购失去意义甚至失败。

因此,从进行跨国并购决策时就应该仔细分析要进行跨国并购的真正目标,并和企业具体的情况相联系,总结其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教训,再制定出适应自己企业的指导性方案,避免盲目跟风欠缺考虑而导致的失败。

 

1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及其相关分析

1.1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进行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捷径,对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大体上可从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就跨国并购规模与频率来看,在经过短暂的探索期之后,目前中资企业的跨国并购正在掀起一次小高潮。

UNCTAD(联合国贸发会议)有关统计数据揭示,迄今为止的中国企业并购规模扩展,大体上显示出三个阶段:

1997年之前为零星探索阶段,年均并购投资仅有3000多万美元;1997年之后为探索性扩展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间,年并购投资额达到1亿美元左右.2002一年以来,一可视为并购浪潮涌起阶段,企业外向并购案例迅速增加,掀起高潮。

其二,就并购产业与行业分布来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涵盖了所有三大产业,但总体来看,5个行业较多:

汽车制造业、微机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电信业和能源开采业。

其三,就并购活动主体即企业类型来看,迄今虽然仍以国有企业尤其是国内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正在形成气候。

著名的除了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公司以外,还有华立集团收购菲利普半导体公司之CDMA手机分部等。

其四,就并购方式来看,以收购为主,兼并相对较少。

我们知道,跨国并购的具体方式分为兼并与收购两种。

客观地来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实践虽同时采取了这两种方式,但以收购为主。

目前我国海外并购呈现出与发达国家跨国并购不同的特点。

第一,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能源、汽车和通讯设备等行业,按并购的规模排序分别为能源类海外并购、制造业类海外并购和服务业海外并购,这与国际上发达国家跨国并购的产业分布正好相反。

第二,投资主体主要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主要是因为这些国有企业规模大,资金较为雄厚,政策性支持较多,使它们在海外并购中更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我国目前海外并购的交易方式主要是现金收购。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实施的跨国并购规模较小,为现金收购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国内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为换股收购增加了难度。

下图为2001-2007年主要的海外并购事件:

时间

收购企业

目标企业

目标所在国

收购金额

说明

2001.8

万向集团

UAI公司

美国

收购UAI21%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2001.9

华立集团

飞利浦

美国

获得其CDMA无线通信技术及研发资源

2002.7

中海油

英国石油

英国

10亿美元

收购其持有的印尼Tangguh气田的股权,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商

2002.10

中国网通

亚洲环球电讯公司

美国

0.8亿美元

取得对其绝对控股,买得19亿美元的网络,这是中国电信首次进行海外并购

2003.2

京东方

韩国现代

韩国

3.8亿美元

收购对方3条薄膜晶体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取得进入显示器高端领域的技术

2003.3

中海油

英国天然气国际公司

英国

6.15亿美元

收购其在哈撒克斯坦里海北部项目8.33%的权益

2003.11

TCL集团

汤姆逊公司

法国

2.2亿欧元

共同组建了全球最大的彩电供应企业,总资产规模45亿元人民币,TCL控股67%

2004.12

联想集团

IBM

美国

17.5亿美元

获得IBM的PC业务,IBM持有联想18.5%股份,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PC供应商

2005.7

南汽集团

罗孚汽车

英国

5000万英镑

成功收购罗孚汽车公司及发动机生产部分

2007.2

中国移动

Paktel

巴基斯坦

2.84亿美元

收购其88.86%股份,并承担债务,4月,中国移动收购了剩余11.14%的股份

图1-12001-2007年主要的海外并购事件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和国内市场额逐步开放,使得中国企业纷纷加快速度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尤其在跨入新世纪以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跨国并购的交易无论在数额、影响力,还是在交易方式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和升级。

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不再局限于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由于跨国能力的提升、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大成为了跨国并购的新生力量。

1.2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之后,从1988年到1996年,跨国并购年均仅有2.61亿美元。

从1997年开始,并购额逐渐增加。

2003年更是高达16.47亿美元,在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实行跨国并购的主体仍集中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中,但是部分民营企业也在加快步伐,据统计,在我国“走出去”的6000多家企业中,国有企业约占80%,如中信集团、首钢集团、中化总公司、中建总公司等,它们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先行主体,为我国企业集团跨国并购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近几年来,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

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参与跨国并购,虽然目前进军海外的相对较少,但发展势头强劲,如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公司外、华立集团收购菲利普半导体公司的手机分部等。

到2003年底,我国直接对外投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43%,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占33%,私营企业占10%。

在世界所有的第三产业中,几乎大部分被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所涵盖,其中重大的并购活动集中在矿产资源、家电、汽车和新兴电子高科技行业以及家电,电子产品的制造业中。

这是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优势及企业实施并购的动因决定的,我国企业具备的较低的制造成本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而在家电,电子类产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也使这类企业近年来得到迅速成长,企业规模和资金实力发展到可以讲行跨国兼并的程度。

另外在一些欧美,亚太地区,成为了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聚集地。

首先是这些地区要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美国,加拿大,秘鲁,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要么拥有比较成熟和发达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或金融市场(如北美,西欧,日本,香港,新加坡),而这些正是我国企业并购的目标所在;其次这些地区市场准入壁垒较低,开放程度较高,外国投资限制较少,容易操作;最后这些地区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也为我国企业境外融资提供了方便。

我国跨国并购向发达国家的发展一方面说明我国的一些企业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来壮大、发展自身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1.3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

发展中国家海外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开发市场;扩大出口:

获取资源;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海外并购的动因相比,既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其特殊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必须从依靠国内资源与市场的单向循环向主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双向循环改变。

现在许多国家纷纷对来自中国的出口产品加征关税或者以反倾销和环保为由限制其进口,中国正成为世界各国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对象国。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出口替代型跨国并购成为许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重要动因,这些企业希望并购海外相关企业,使原来的出口商品实现本土化生产和销售,从而规避贸易壁垒,稳定扩大市场。

同时,通过海外并购继承了东道国企业原有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和商誉,节省了市场推广的时间和成本。

我国企业的市场寻求型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如家电业、电子业、机械制造业等,并购对象主要是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

比如TCL收购施耐德电子、海尔并购美泰、联想并购IBMPC、华为并购马可尼、海尔收购意大利一冰箱厂等,虽然这些并购案例中有一些没有收购成功,但其主要动因都是为了寻求国际市场地位,海尔并购美泰看中的是美泰在北美的客户和销售渠道,联想并购IBMPC获得了该部门全球范围内的客户和营销渠道。

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不外乎出于以下几种战略考虑:

第一,为了满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对战略资源的渴求。

如2004年中国的原油进口己排名全球第二位,而中国大部分进口原油均从中东地区进口,由于近年来中东局势持续紧张,迫使中国积极关注在中东以外的其他产油地区的开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或控制拥有战略资源的现有收购目标公司。

第二,以追求先进技术及国外市场为目的的跨国并购。

加入WTO后,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企业迫切希望通过对外兼并收购来主动获取先进技术和国外市场,以增强企业本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国内某些行业如家电,制鞋等己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如果仅在国内市场竞争,将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支撑,因此“走出去”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市场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策略选择。

第四,绕开贸易壁垒往往是非国有企业跨国并购的重要动机。

这方面TCL集团收购德国施耐德具有典型意义。

此次收购使其获得了欧洲市场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超过了欧盟给予中国7家家电企业40万台配额的总和。

 

2我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的障碍及其存在的问题

2.1我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的障碍

如果从并购的环境方面出发,我国跨国并购受到体制的限制,许多相关部门的效率不高直接影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

跨国并购作为对外投资的一种形式,如果由政府主管部门“逐级审批,限额管理”,企业就无法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良好机遇。

按照现行规定,凡海外投资超过一定规模的项目,都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杳批准,涉及小同行业的还要进行会审,即费时又误事,增加了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难度,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很不利于企业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良好机遇,增大了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难度和社会成本。

另外,不健全的跨国并购监管体制使得跨国并购后的监管低效与不利,这也是导致跨国并购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

其次,我国的金融体制不够健全,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所需的资金额一般都很大,光靠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难以满足,这就需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子以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也还处在改革阶段,突出表现在:

一是跨国并购的融资平台缺乏,能够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很少。

二是离岸金融业务未能全而地发展起来,还处于起步阶段。

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有望成为我国跨国并购的生力军,但是,融资困难成为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因为受政策的限制和约束,国内大中型商业银行服务的对象基木上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只能有限地和小平等地进入资本信贷市场,甚至是地下钱庄。

由于资本短缺,民营企业的并购活动受到抑制,扩张步伐减缓。

第三,外资政策的倾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吸引外资,对之实行了一种比国内任何资本都优惠的政策,即“超国民待遇”,而很多内资企业比如民营企业却在“国民待遇”上屡遭冷遇。

市场的不平等竟争,为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竟争设置了不应有的障碍,增加了额外的竟争压力和交易成本。

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公开颁布实施的海外并购条例或法规,企业海外并购难免受到人为操纵的影响,甚至产生不公平竟争。

对海外并购企业的外汇和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些政策规定不完善。

除此之外,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主宰跨国并购活动的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自身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企业的竟争力不强;资本规模较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等。

在并购战略与操作战术方面,一些大型企业跨国并购往往还是出于政治层而的考虑,海外并购成为一种国家战略,这就限制了我国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自由发挥的空间。

盲目的并购,只注重并购是否成功,而不关注并购的价值。

2.2我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尽管跨国并购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结局并不尽如人意。

调查显示,目前海外的中资企业1/3发展较好,并获得盈利;1/3处于维持状态;另外1/3则陷入亏损或停业状态。

大约有50%-70%的并购案例以失败告终,要么是预期的协同效应无法实现,要么是合并后企业的价值并未得到真正的提升。

例如:

中石油收购俄罗斯拉夫石油公司遭遇失败;TCL并购Thomson公司电视业务之后,第三个季度利润暴跌69%;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当月,股价就下跌21%。

但是,作为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起步,且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我国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投资主体。

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

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而存在扭曲,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使得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竟争中显得效率低下、缺乏国际竟争力,难以取得成功。

同时,在跨国并购活动中,由于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行为。

第二,当代跨国并购主流企业是巨型跨国公司,带有强强联手的特征。

我国尚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从国家总体来看,还是从国内企业的角度来看,我国国际竟争力水平都不尽人意。

占有社会绝大部分资金、技术、人才的国有企业,因其产权不明晰,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国际化管理经验,跨国经营能力有限。

乡镇企业长期以来资金严重匮乏,技术装备落后,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极为薄弱。

与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则是最具竞争力的一支,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但是民营企业的素质不高,经营管理的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规模不大,资金较少,很难克服跨国并购中的资金困难。

就目前来看,中国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但是日益活跃的并购活动,体现了企业发展的总态势。

第三在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显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国际型经营人才更是缺乏。

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主要的管理人员来自国内,对当地市场行情和劳工不甚了解。

目前中国的跨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TCL集团宣布并购法国汤姆逊后才开始大规模招聘国际化背景的中高级经营管理和研发人才,充分说明TCL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临时抱佛脚,总是来得太迟,而联想目前仍然十分缺乏国际化人才。

第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经验明显不如对手。

企业并购在西方土业化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西方多数企业,是在经历了频繁的国内并购之后才涉足跨国并购的。

在全球的五次并购浪潮,有三次属于国内并购,只是最近两次,才带有一跨国并购的强烈特征。

相比较而言,目前中国尚未掀起国内企业并购浪潮,企业普遍缺乏整合并购企业的经验,并购后整合能力欠缺。

企业并购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购的成功实施最终取决于对企业文化成功融合,进而形成有一生命力的企业文化的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实践,这个过程是巨大而且艰难的,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中国企业要积极吸取自身失败的教训,借鉴国外并购的成功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海外并购。

 

3关于我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的案例对策及建议

3.1联想并购IBMPC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资料

2004年12月8日,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近30%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知名品牌I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木业务及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到17.5亿美元。

同时IBM将持有联想集团18.9%的股份,成为联想第二大股东。

此次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将组建起继戴尔、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这意味着联想的个人电脑年出货量将达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120亿美元,从而使联想在目前个人电脑业务规模基础上增长4倍。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大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

2002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140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是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

2003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8.99%,从1996年以来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4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6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木外)第一,2003年,联想台式电脑销量全球排名第五。

IBM于1914年创立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万余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多亿美元。

但联想收购的其个人电脑业务在过去三年半里持续亏损。

2004年12月3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档案显示,到2004年6月30日为止,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亏损总额已高达9.73亿美元。

(二)联想并购IBMPC动因分析

(1)获取世界一流品牌

尽管联想在商用PC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开发出不再是仅凭价格优势取胜、同时具备了一些技术优势的开发系列商用台式机和昭阳系列笔记本电脑,但这两个品牌在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尚难敌戴尔、惠普、IBM等海外厂商。

联想此次收购能够获得著名的IBMThink品牌,特别是ThinkPad这一笔记本电脑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魅力几乎无人能挡,联想将从原来的“品牌”由大名鼎鼎、产品品牌有名不扬的阶段过渡到真正的品牌竞争阶段。

在这方而,联想将借助ThinkPad笔记本电脑的品牌和产品进一步巩固在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并享有原来IBM才能享受到的消费者的景仰之情。

(2)获取先进核心技术

IBM在PC产品上拥有一独特的技术优势,即IBM的ThinkVantage技术,这是一项技术集合,包括了多种方便用户使用、实现售后服务、保障系统安全的技术,曾经引起笔记本电脑消费者们关注的笔记本电脑硬件自动保护系统APS就是其中的一项技术。

如果联想能够拥有ThinkVantage技术,并与IBM合作将之继续发展和完善,那么联想PC将拥有一流的PC管理和维护技术,与国内其他一些重硬件轻软件的PC制造商相比,优势不言而喻,就算是与戴尔、惠普等厂商相比也毫不逊色。

(3)迅速获取欧美市场

联想此次收购将使之有机会借IBMPC业务原来在欧美市场的布局正式进军这些采购力强的地区市场,并依靠IBM现有市场份额从全球第八大PC制造商跃居为第三。

(4)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联想与IBMPC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客户基础方而,IBM服务的多为高端用户,而联想拥有广大的中低端用户。

另外,联想拥有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基础设施,制造成本较低:

而IBM拥有较强的供应链管理实力。

合并后,新公司可提高采购的规模效益,同时规模效益还体现在整合产品线、共享最佳作业方式及价格、整合供应商名单及增加共用元器件当中。

(5)PC产业高度全球化趋势

首先,中国国内PC市场山“井喷式”增长转向理性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下降,而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