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陕西省安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4870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陕西省安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陕西省安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陕西省安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陕西省安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陕西省安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陕西省安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陕西省安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陕西省安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陕西省安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陕西省安康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安康市2017-2018学年高二

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了“美感的世界绝粹是意象世界”的观点。

不过,真正对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重视,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

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遍存在的将“意象”看成是西方输入到中国的美学概念,并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的现点不一样,人们普遍意识到“意象”滋生的土壤在中国,意象美学亦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本土美学,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与文艺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索体系。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

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

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

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

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

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

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注重的是物质功利的东西,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艺术的表层,只追求属于艺术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还流行这样的时尚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误解。

因为它无视艺术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也忘记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事实:

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使人人们超越表层的、物质的、感性的美,进入到理性、精神的层面,让人的心灵受到感动,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象,意象美学是中国古代注重抽象思维的典型体现。

B.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美学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最重要的理论范式。

C.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都认为“意象”是西方的美学概念,来自于英美诗歌创作。

D.诞生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哲学背景下的意象美学是中华民族本土美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作用,对意象美学的认识、建构过程。

B.第二段介绍意象美学在中国的诞生背景、构成特点,与西方实体论哲学、美学的不同。

C.第三段以中国古代诗学、书法艺术、音乐等为例,论述了意象是中国艺术本体的观点。

D.第四段论述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意象之美,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认为美外在于情感意识,意象创造的世界引领人们超越现实而追求高远的境界。

B.中国书法注重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等,说明中国书法本质上是意象创造的过程。

C.用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是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的有价值的尝试。

D.“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误解了艺术的意象世界的审美作用,错把艺术当作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不”孟老倔

孙毛伟

孟老倔是开馄饨店的。

老倔整天紧绷着张脸,没一丝笑容,问他话也爱理不理的,好像都是来找他麻烦的。

时有客人提点小要求:

“老板,少放点辣子。

”老倔也不搭话,客人却以为意思已经传达到了。

可馄饨端上来,辣子一点没少。

客人生气:

“怎么还放这么多辣子啊?

”老倔应一声:

“本来就是放这么多嘛。

”“不是告诉你少放吗?

没听见啊?

”“听见了。

”“听见了咋不少放啊?

”“不能少放。

”“为啥不能?

什么态度啊你?

”“就这态度,你爱吃不吃!

眼看要争吵起来,后面排队的也不劝解,只是“吃吃”地笑,有人咧咧嘴自言自语:

“这个老倔头。

”旁边的捅捅这位怕辣的客人:

“他就这样,驴脾气。

”这位似乎领悟到了什么,也息了声。

老倔馄饨店有“三不”:

不赊账,不外卖,不调味。

不调味就是顾客不得随意增减盐、辣子什么的调味品。

他不给调,也不让你自己调。

老倔的“三不”让人觉得不近情理,这不赊账好说,可不外卖不调味不是明摆着难为顿客,砸自己的生意吗?

老倔自有他的道理。

难得他会松下脸皮给顾客解释:

“我的馄饨就是吃个味。

你少放勺辣椒,他多放勺盐,那还有馄饨味吗?

合你的口味你就来吃,不合你的口味,你去别家。

”至于外卖他也有说辞:

“外卖我不卖。

馄饨拎到家一准凉了,凉了再热,糊糊塌塌的,还叫馄饨吗?

老倔的店不大,店门口像火车站售票口那样沿墙装了一排栏杆,是排队用的。

想吃老倔的馄饨,一是要早去,二是要有耐心,不排上个把小时队是轮不上的。

当然在老倔店排队也不寂寞,看老倔煮馄饨是个很不错的消遣。

馄饨锅旁的案子上一字摆开三排二十四只花瓷大碗,老倔伸手从高汤锅里舀出一大勺热汤,像书法家挥毫书写一样在一排碗上行云流水似的挥一下,每只碗里就均匀地盛上了多半碗汤水,且没有一滴抛洒碗外。

他再叫一声“起”,从翻滚着的煮锅里捞出一笊篱煮熟的馄饨,挪到每只碗上用勺轻轻一敲笊篱,几只精灵似的馄饨就会跳起来直落碗中。

从中随便取来一碗数数,一准十只馄饨,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然后抓一把香菜、榨菜丝在那排碗上“唰”地挥毫再书一笔,绿的香菜黄的榨菜丝就花一样均匀地漂在每一只碗里了。

老倔的店店小客多,天好的时候就在店门前摆上几张桌子做餐桌用,这下违反了城市管理的规定,城管的人警告老倔不准搞店外经营,老倔却没当回事。

这下惹恼了城管,派人上门执法。

老倔冷眼看着店外的桌凳被拉走,既不争辩,也不求情。

转天馄饨店就闭门谢客了。

老倔馄饨店三天没开业,老倔不急,老倔的老主顾们急了,几天没吃老倔馄饨就觉得哪儿有点不得幼儿。

打听到原委,老主顾中就有人出面找城管的熟人把桌凳给要了回来,老倔才开了店门。

有一天,老倔馄饨店附近的街巷发生了一起抢劫案。

有人提供线索,说好像见过嫌疑人在老倔店吃馄饨。

警察来老倔店调查,老倔看了影像说:

“不错,是黑子,总来吃馄饨。

”他摸着下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警察:

“这几天没见他来,八成早就跑了吧?

”警察哼了一声说:

“跑?

除非他长了翅膀。

”老倔说:

“要是没跑,出不了一个礼拜,这小子准还会来吃馄饨。

”警察就笑,根本不相信,也就没布置蹲守。

可是到了第六天,警察接到了老倔的电话:

“你们快来,黑子正在店里。

黑子被抓后供认,作案后他找了一个藏身之地,一直没敢出来。

警察问:

“那怎么又出来了?

”黑子不好意思地说:

“还不是为了那口馄饨。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孟老倔开馄饨店的故事,故事围绕“馄饨”展开,着重表现了老艺人为悉心打造中华美食而精益求精的美好品德。

B.小说语言质朴、平实,却富有表现力,例如描写老倔煮馄饨,用形象的比喻、准确的动词表现了孟老倔手艺的娴熟、优美、灵巧。

C.小说成功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不排上个把小时队是轮不上的”“老倔的老主顾们急了”,侧面表现了孟老倔馄饨的魅力。

D.小说写抓捕黑子的情节饶有趣味,老倔认为黑子不到一个礼拜会到店里吃馄饨,警察不信,充分表现了老倔对自家馄饨的自信。

5.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6.对于文中孟老倔卖馄饨“不调味”“不外卖”的做法,你怎么看?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了解,目前中国快递业中,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主要成分的塑料和胶带等最难降解,这些包装材料在自然界中,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

大部分的快递纸箱在经过一次使用后被丢弃,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并不多。

而消费者对于包装的分类处理意识不足,加大了回收的难度。

为了保证货物能够完好无损地被送到消费者手中,多数商家选择用塑料胶带对包装进行加固。

缠上塑料胶带的纸板箱被送到造纸厂打纸浆时,胶带的黏胶会影响过滤器工作,从而造成机器损坏,所以回收时,缠有过多胶带的纸板箱会被全部丢弃。

纸盒等可回收的快递包装,如果和其它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被污染后无法再回收。

为解决快递包装产生的污染,近年来各方都开始积极行动。

国家层面,《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出台,引导快递业的绿色发展,规范快递包装的使用。

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也积极响应,从推行“无纸化”电子面单,到推行共享快递盒、可循环快递袋等,都在力争减少快递包装污染的产生。

但记者在走访北京多家快递站点后发现,大多数商家尚未使用这样的绿色包装。

对于全国上千万小电商卖家来说,成本较高是他们不愿使用绿色包装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绿色消费还是绿色物流,其源头要实现减量化。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马勇强调,推进“双11”的绿色化,有赖于生产者、销售者、电商平台、消费者、资源回收者合作,真正形成循环经济,才能避免由过度消费引发的被动应对和治理。

(摘编自《快递包装垃圾“成灾”》)

材料三

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

如德国1991年、1997年先后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和《包装回收再生利用法》,强化对快递“绿色化”监管。

在日本,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政府部门负责收集已分类的包装废弃物,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既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也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利用再生资源创收,可谓是一举

多得。

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问询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表示,他们将配合做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订工作,把推行商品和快递包装减量等要求用法律手段加以明确规范,并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并且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力度。

(摘编自《推行快递绿色包装刻不容缓》,2017年5月18日河北新闻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中国快递业中包装物回收率普遍低下,如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还不到10%。

B.用来包装快递的塑料和胶带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和聚氣乙烯,它们在自然界中极难降解。

C.生产者缺乏包装的分类处理意识,商家用塑料胶带加固包装等会导致快递包装回收难。

D.纸盒等可回收的快递包装,不能与其它生活垃圾混杂,避免被其它垃圾污染,影响回收。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急剧增加,由91.9亿件增长至312.8亿件,但逐年增长速度持续下降。

B.2015年全国快递包装使用169.85亿米胶带,可绕地球赤道425圈,胶带用量巨大,严重影响包装材料回收。

C.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响应国家政策,推行“无纸化”电子面单、共享快递盒、可循环快递袋等减少污染。

D.因为成本较高,大多数电商卖家不愿使用绿色包装,因此,必须采用法律手段推行商品和包装减量、限塑令等。

E.一些发达国家对快递包装污染采取措施,如德国早前出台的法规、日本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等。

9.怎样才能有效减少快递包装污染?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佗,字元化,河东闻喜人。

其先因晋乱避地凉州。

苻坚平河西,东归桑梓,因居解县焉。

父景,惠州别驾。

佗容貌魁伟,隤然有器望。

少治《春秋杜氏》、《毛诗》、《周易》,并举其宗致。

举秀才,以高第除中书博士,转司徒参军、司空记室、扬州任城王澄开府仓曹参军。

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行河东郡事所在有称绩还拜尚书考功郎中河东邑中正世宗亲临朝堂拜员外散骑常侍中正如故。

转司州治中,以风闻为御史所弹,寻会赦免。

转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为赵郡太守,为治有方,威惠甚著,猾吏奸民莫不改肃。

所得俸禄,分恤贫穷。

转前将军、东荆州刺史,郡民恋仰,倾境饯送,至今追思之。

佗出为宁远将军、汝南太守。

有郡民刘崇之兄弟分析,家贫惟有一牛,争之不决,讼于郡庭。

佗见之,凄然曰:

“汝曹当以一牛,故致此竞,脱有二牛,各应得一,岂有讼理。

”即以家牛一头踢之。

于是郡境之中各相诫约,咸敦敬让。

出为广平太守。

佗招集离散,劝课农桑,民归之者千户。

迁常山大守。

佗开建学校,优显儒士。

吏民歌咏之。

寻加平南将军。

蛮酋田盘石、田敬宗等部落万余家,恃众阻险,不宾王命,前后牧守虽屡征讨,未能降款。

佗至州,单使宣慰,示以祸福。

敬宗等闻佗宿德,相率归附。

于是阖境清晏,寇盗寝息,边民怀之,襁负而至者千余家。

寻加抚军将军,又迁中军将军。

在州数载,以疾乞还。

永安二年卒。

遗令不听请赠,不受赙襚。

诸子皆遵行之。

佗性刚直,不好俗人交游,其投分者必当时名胜。

清白任真,不事家产,宅不过三十步,又无田园。

暑不张盖,寒不衣裘,其贞俭若此。

(节选自《魏书·裴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行河东郡/事所在有称绩/还拜/河东邑中正/世宗亲临/朝堂拜员外散骑常侍/中正如故/

B.入为尚书仓部郞中/行河东郡/事所在有称绩/还拜/河东邑中正/世宗亲临朝堂/拜员外散骑常侍/中正如故/

C.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行河东郡事/所在有称绩/还/拜河东邑中正/世宗亲临朝堂/拜员外散骑常侍/中正如故/

D.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行河东郡事/所在有称绩/还/拜河东邑中正/世宗亲临/朝堂拜员外散骑常侍/中正如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常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借用“桑梓”指代故乡或乡亲父老。

文中指家乡。

B.“秀才”在汉代与“学士”都是指举荐士人的科名,明清时成为生员的通称。

本文中指举士的科名。

C.“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D.“蛮”是先秦时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来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蛮酋”指蛮人的首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佗为政有方,恩威并施。

在担任赵郡太守期间,猾吏奸民没有不改恶从善的,他把自己领的俸禄分发给贫穷的百姓,离任时,赵郡百姓全都为他送行。

B.裴佗有同情心,轻财重义。

在汝南太守任上,他见兄弟二人为一头牛打官同,就把官府的一头牛赠送给他们,于是郡内百姓相互告诫约束,讲究谦敬礼让。

C.裴佗关注农业,重视教育。

任广平太守时,他招集流亡百姓,鼓励督促他们种田养蚕,百姓纷纷归附;任常山太守时,他创办学校,优待儒士,受吏民赞颂。

D.裴佗清白廉洁,俭朴自持。

他性格刚直,不喜欢与俗人打交道;没有什么家产;死前叮嘱家人不向朝廷请求封赠,不接受别人馈赠的奠仪,子孙遵照执行。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曹当以一牛,故致此竞,脱有二牛,各应得一,岂有讼理。

(2)佗至州,单使宣慰,示以祸福。

敬宗等闻佗宿德,相率归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叹三首(其三)①

杜甫

长安布衣②谁比数?

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

房琯上言水灾,国忠使御史按之。

国忠恶言灾异,而四方匿不以闻。

②长安布衣:

杜甫自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写了诗人在连绵秋雨中旅居的情况,抒发了由秋雨引发的对个人及国事的感慨。

B.第一句运用了反问句强调自己贫困潦倒、无人关心的不幸境遇。

“比数”即相提并论。

C.“反锁衡门”即闭门不出,只因为风雨交加,气候恶劣。

“环堵”即家境贫苦、徒有四壁。

D.“稚子无忧走风雨”写无惧风雨的孩子们雨中欢呼雀跃的情景,反衬出“老夫”的衰老。

E.尾联写秋霖淫溢、久不见日、满地泥泞的场景,表达对君臣失道的国政的担忧与质疑。

15.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出行准备锒食的三种情形,到近郊去的人,“____________”,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____________”;到千里外的人,“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一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杷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双一流”名单盖棺定论,是不是在很长时间内,上榜的高校可以就靠着“双一流”的招牌过日子?

答案是否定的。

②推陈出新、挑战味蕾是餐饮业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从西餐中获取灵感和经验,是近年来中国餐饮业的主要创新手段。

③中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只用了富裕国家一半的时间,在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上,创造了全民健康覆盖的巨大成就。

④训练,待命……是特警工作的全部。

面对危险,常人也许选择逃避,他们却能临危授命,为人民群众筑起安全屏障。

⑤不法分子利用少数人幻想一掷千金的投机心理,以网络炒汇高额回报诱骗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后,卷款一跑了之。

⑥周师傅在这家企业工作不少年了,去年年底,父亲生病,他就请假赶回老家照顾父亲,被单位以久假不归予以开除。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每周六晚上7点,许多志愿者出现在海昌路上。

有人拿着垃圾袋,随时准备捡拾垃圾;有人举着“礼让斑马线”“文明出行”等标语牌,劝阻不文明行为不再发生。

B.社会学家夏学銮指出,炒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社会的注意,引发其他人的关注;一些人不憤突破规则尺度,即使引起否定性或负面性的社会评价也在所不惜。

C.“中国造”蒙内铁路开通五个月以来,累计运送旅客42万人次,平均上座率高达92%,在开通的初期甚至“一票难求”。

为此,蒙内铁路增开了第二对客运列车。

D.利用新媒体建立家长微信群的初衷是及时交流信息,客观上也有利于扩展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

但无论运用何种沟通工具,都不能忽视参与者的共同维护。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近来,我莅临贵校参观学习,获益良多。

对于贵校的周到安排,不胜感激。

B.我精挑细选了自己的两幅书法作品送给您,希望能让您的新居蓬荜增辉。

C.收到您的来信,我兴奋不已。

久未见面,但音容宛在,同窗往事历历在目。

D.李先生自幼漂洋过海,多方游历,精通多国语言,知识渊博,实在令人拜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旅游中对文化认知程度的不断变化,使得旅游购物街区、旅游购物店与居民购物街区、居民购物店的特点不同。

旅游购物街区和旅游购物店一是要吸引旅游者。

最佳吸引方式是文化,①________,旅游购物店景点化。

②________,毕竟旅游者不熟悉当地的商品,当地商品最好可尝或可试,还要提供运输。

三是要善待旅游者。

对旅游者的最大善意体现在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上,境外购物之所以火爆,③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今年以来,郑州、长沙、合肥多个二线城市陆续出台了相关的人才落户政策,向高校毕业生抛出绣球。

“凭毕业证落户”、“租房就可落户”、“先就业再落户”、“发放购房补贴”等政策频出,吹响“抢人大战”的号角。

一个城市人口增多了,就业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

只要给出优惠的落户政策,城市对高校毕业生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有了足够多的高校毕业生落户,城市就会成为创新的平台。

①并非城市人口增多,就业机会就越来越多。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交警大队的执勤交警在一处路口开展检查时,对一名未随车携带灭火器的驾驶员开具了简易处罚决定书。

随后,驾驶员提出查看交警执勤警车是否随车携带灭火器。

经查看,该执勤警车上也未放置灭火器。

交通警察支队就此发布通告,通告中称,事发后,交警大队已对该警车驾驶员进行了处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抽象思维”错,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选项把“尚象重象思维”当成“抽象思维”。

B项,“最重要的理论范式”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

C项,“人们都认为‘意象‘是西方的美学概念,来自于英美诗歌创作”错误,“人们都认为”错误,文章第一段提到朱光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2.A【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第一段介绍了‘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作用”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中并没有提到“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作用”,而是介绍了“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对意象美学的认识、建构过程。

3.A【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中国美学认为美外在于情感意识”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