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8342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docx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docx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1

  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到中日战争从此全面爆发;接着,日军大举进攻沪、宁、杭长江三角洲,同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又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惨案。

南京失陷后以,日军又将其重兵调集在津浦路南段,企图与北向日军遥相呼应,一举打通津浦线,进而攻占徐州,使南北日军连成一气,窥视中原。

  1938年,日军又对我发起新的攻击,一时间,风云突变……

  国民政府派第五战区司令长李宗仁前往徐州战场进行指挥,粉碎敌军南北夹击的企图。

李宗仁吸取抗战时的经验,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山东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山东嘉祥地区,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

  1938年1月26日,日军第13师团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

日军以为拿下蚌埠已是易如反掌之事,不料进至明光以南,即为李宗仁部署的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和于学忠的第51军,利用淮河、淝河、汇河等地形堵截,双方血战月余,不分胜负。

第5战区以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进至固镇地区,协同第51军在淮河北岸地区顽强抗击日军,布防淮河北岸,凭借险要地形,拒敌越河北进,李宗仁在指挥徐州以南阻击北进之敌的同时,又积极阻截华北日军南下。

按原定作战方案,徐州以北保卫战,由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指挥,岂知驻扎山东的韩复榘,大敌当前,还为保存实力打小算盘。

12月23日,日军一部攻陷归仁镇后,韩复榘未战而走,造成了严重后果。

27日,济南失守,日军由博山、莱芜进攻泰安。

1938年1月1日,泰安落入日军之手。

韩复榘连连丧池失地,致北段津浦路正面大门洞开,使日军得以长驱直入,给徐州会战埋下危机。

李宗仁屡屡严电韩复榘夺回泰安,并以此为根据地阻截南下之敌。

韩复榘对李宗仁的命令置若罔闻,一错再错,非但使我军失去了黄河天险,更将济南、泰安等地拱手让敌。

为确保徐州地区的安全,李宗仁命孙桐萱部向运河以东推进,袭击济宁、汶上的日军据点,以牵制敌人主力。

孙桐萱部第22师于2月12日晚由大长沟渡运河,14日晚有一小部攀登入济宁城,双方短兵相接,血战数日,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入城部队伤亡极大,17日晚撤至运河西岸。

  19日,日军攻陷安居镇,22日突破曹福林第55军阵地。

25日,日军突破杏花村阵地,守军被迫撤至相里集、羊山集、巨野一线。

但李宗仁在这一线布置大量兵力,不断侧击北段南下之敌,使敌军在这一带徘徊不能南进,暂时稳定了战局。

  日军津浦线主力南攻不成,遂改变策略,由少壮派军人板垣征四郎、矶谷廉介率2个师团企图会师台儿庄。

日军一旦拿下台儿庄,便可与津浦路南端日军联合,一举拿下徐州。

李宗仁派遣庞炳勋部,先在临沂建立防御阵地,以诱敌深入,然后迅速调派张自忠将军的第59军,兼程驰援临沂。

张自忠部此时远在淮河流域一带,但是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临沂方向增援。

  终于,在1938年4月,李宗仁与其他师团联合进行反攻,以偏师弱旅战胜了骄狂的日军!

  此次,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

从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

这次胜利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还为争取外援增强了有利条件。

这也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2

  《建党伟业》是20XX年放映的一部经典红色爱国主义的电影,也是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影片。

影片讲的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期间所发生的大事件,包含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后的五四运动,以及社会精英们为国家赴汤蹈火共同成立共产党等。

  初高中的我对历史毫无兴趣可言,虽然《建党伟业》的大名早有耳闻,可还是没有去看。

第一次看《建党伟业》是在时隔6年的大学的课堂上,如今感觉有些相见恨晚。

老师在课堂上分两次放了这部电影,我们边看老师边讲解。

看过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共产党原来这么强大啊,竟然在几十年间经历了这么多事情。

  出于敬仰和自己的求知欲,课后自己抽时间又把这部电影看了两遍,只求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期间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拉开辛亥革命序幕,清王朝濒临灭亡,国民党成立。

1912年2月12日,孙文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打开中国进步的大门。

在这个上朝的镜头中,裕隆皇后带着6岁的溥仪,做清朝最后一次早朝,太监宣读退位诏书。

清廷逊位仪式场面宏大,影片中,袁世凯跪拜“谢主隆恩”,实际上,资料显示袁世凯并没有参加清廷逊位仪式。

小皇帝上朝玩玩具,他根本不理解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危急时刻。

隆裕太后作为一个女人,也是无能为力。

皇室衰微,北洋军阀有逼宫之势,她只能流泪。

  袁世凯与段祺瑞等人逼迫清帝退位,并于1912年3月10日共推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准备缔造“共和”政体。

  宋教仁被暗杀,“二次革命”开始。

在讨袁的“二次革命”期间,上海检察厅的很多原始档案都被陈其美的士兵有意捣毁,真相更是难以查明。

1916年,陈其美亦被同时参加革命的同门派成员暗杀。

  张勋第一次出镜,给了一个背影,正是这个带辫子的背影才会让人想起“辫帅”张勋这位将军。

张勋,以“辫帅”闻名。

进入民国,为表示对清廷的愚忠,居然不让手下的将士剪去辫子。

提到张勋,不得不说他也是江西人,江西得以受张勋大元帅很多恩惠。

资料显示张勋对老家特别有感情,所居赤田村的老乡,张勋每家奉送大瓦房一座。

乡亲只要开口,张勋竭力满足。

在张勋得势期间,奉新一县当过各地县知事(县长)的就有47人之多。

民国时期北京的江西会馆,南昌会馆,都由张勋出钱建设。

北京的奉新会馆,居然建了五个,东西南北中各一座;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要算是北京最豪华的西式建筑,不仅有洋楼花园,而且有自己的发电机,可以在里面唱戏,经常是灯火通明。

在北京求学的江西籍人士,张勋个个给奖学金;至于奉新县的大学生,吃穿度用,一切花费全由张勋包下。

  之后,“二次革命”失败,一战爆发,袁世凯称帝。

为了实现称帝的梦想,袁世凯虽对日方显示强硬态度,但背后却秘密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前四项主要还是历史问题的转移和经济问题,这些地盘或利益,早已或德或日,非德即日,反正中国已丧失有多年了,不会成自己的。

但最后一项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代表中华民国政府被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这一天,被全国教育联合会定为“国耻日”,又称“五九国耻”。

  消息一经泄露,举国上下舆论沸腾,反日情绪高涨。

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通电全国,起兵讨袁。

次日,蔡锷组织护国军分头向四川、广西进攻,护国战争爆发。

护国军不过区区数千人,且饷械不济,打了一个多月,才推进到叙府(宜宾)。

尔后,就再难扩大战果了,勉强维持着与北洋军的对峙局面。

此时,各地军阀也觉得时机到了。

冯国璋等五省将军通电,要求取消帝制,严惩祸首。

在前敌与护国军对峙的统帅曹锟等通电,要求取消帝制。

五国驻华公使也劝告袁世凯“缓办帝制”。

次年6月6日,袁世凯忧愤成疾,一命呜呼,护国战争结束。

同年11月8日,年仅34岁的蔡锷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

  1917年7月1日,张勋发起复辟,历时12天以失败告终。

  举国上下开始反思,袁世凯、张勋的复辟注定失败,国家需要进步。

巴黎和谈失败激发着中国人民的愤怒情绪。

1919年5月4日,中国巴黎外交失败促使“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

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学生火烧赵家楼,毒打在场章宗祥,致其50多处受伤,无军警干预,这却让辜鸿铭发出“学生是徒”的言语。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条约》。

影片中的中国代表到场并愤怒地表达了中国不妥协的立场,历史上中国代表并没有出席签约仪式,中国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虽然《凡尔赛条约》并没有要回我们失去的领土,但这个问题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解决。

在这次会议上负责山东问题并最终虎口夺食的,还是33岁的顾维钧。

1922年2月4日,顾维钧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日本无可奈何地一步步交出了强占的山东权益。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准备在远东建立共产国际支部,来华了解中国情况。

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讨论了建党问题。

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其他共产组织也相继建立。

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

  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午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

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上海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前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会议秘密召开的途中,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经王会悟的提议,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艇上举行。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至此影片也落下帷幕。

  电影中还有一个镜头描写的是一对情侣在旅馆殉情。

看的时候阴森森的,电影营造的氛围总感觉有大事要发生,结果并没有。

总以为陈公博难活过这一晚。

老师讲解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一个片段,旅馆的情侣殉情,登上报纸,___念了报纸上的日期,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大家建党的具体日期。

建党之后,由于战争频发,资料丢失,建党的具体日期也无人知晓,但建党的当天,报纸上刊登了这对情侣殉情的新闻,因此查阅了大量上海报纸才找到这则新闻,并推算出建党的准确日期就是1927年7月23日。

  前前后后,《建党伟业》我一共看了三遍,每一遍都对共产党的成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从对历史不了解不感兴趣变得好奇起来。

这篇观后感我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历史发生的事件,每一个事件在电影中都有很好的诠释,边观看影片,边搜索记录下这些事件,也让我加深了对这些故事的印象,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以前口头上说道“共产党员”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现在我对“我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感到自豪。

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于我而言,《建党伟业》是一部提升个人名族意识的一部很特别的电影。

其中最喜欢的是刘德华扮演的蔡锷将军,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让我对他赞不绝口,不愧是护国大将军!

  中国近代史电影观后感3

  根据罗老师提供的参考视频,今天我看了电影《复兴之路》之后,感觉到她对内心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冲击。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

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兴之历程。

《复兴之路》以历史事件为脉络,将一百多年来的各个重要的时点又一次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的视线和脑海中,电影分为序曲和5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