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3977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附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

注:

答卷卷面要求

(1)格式规范:

首先,写明关键词;

其次,根据要求(答案来源、语言要求、要点分值)组织答案;

第三,按照设问要求,一一对答;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要体现要点层次)。

(2)书写规范:

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标点规范;历史术语;要点化、简洁化。

 

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

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

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

……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

……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

”……“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

盖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

——摘编自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材料二:

国者何?

积民而成也。

国政者何?

民自治其事也。

爱国者何?

民自爱其身也。

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9分)

 

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面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在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问题上,他主张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

在治军方略上,他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

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并反对借师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摘编自萧一山《曾国藩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的主要观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国藩思想的特点。

(7分)

 

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西汉末年汉室中微,外戚王莽篡位,推行暴政,人民无以为生,纷纷揭竿起义。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占长安,王莽政权宣告灭亡。

汉室刘秀审时度势,毅然挺进河北登基称帝,建立东汉。

刘秀以“柔道”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即宽以待人,厚待功臣,慎用官吏,赏罚分明。

称帝后,刘秀采纳大臣邓禹“延揽英雄”的建议广揽天下人才。

他下诏群臣去各郡、县为他定期、定额推荐人才。

在他的麾下,来自下层社会的平民、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因才能而显贵者为数不少。

甚至新莽朝的故吏以及降将也不一概排斥。

通过这种方法,刘秀收纳了一大批堪称栋梁的文臣武将,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刘秀用人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征召的官吏大多是县邑中作风正派的人。

对敢于直言过失的官吏加以奖励,对于失职的官员则予以重罚。

在两汉之际风云变幻的舞台上,刘秀凭自身谋略剪灭群雄,重建汉室,励精图治,使满目疮痍的社会重现生机,被封建史家誉为“光武中兴”之业。

——王云江《简论刘秀的人才谋略》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东汉光武帝刘秀用人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秀以“柔道”思想治国的原因。

(9分)

 

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如果上帝是造物主,那么达·芬奇对宗教的理解远离教条,比如说,他没有在那些圣徒的头上画上光环。

他将基督最后晚餐中的信徒们画得如同世俗之人,他们的形象都是观察路人总结出来的,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材料二达·芬奇在笔记中写道:

“人类的互相残杀将永不停息,人性的残忍不会有一点点减少,人类的暴力将毁灭地球上大片森林。

哪怕在得到满足后,人类也不会停止由欲望引发的杀戮、灾难和流亡,人类的巨大骄傲让他们膨胀上天,地上地下乃至水中都将不再有任何可以捕杀和摧毁的东西了。

他们将从一个国家流亡到另一个国家,他们的身体将变成坟墓和所有被他们杀害的生灵的通道。

——以上材料均摘自热拉尔德·斯特尔《达·芬奇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达·芬奇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达·芬奇的思想。

(9分)

 

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姚莹(1785~1853),安徽桐城人。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侵占台湾,时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积极备战,组织台湾军民击退敌军五次进犯,这让清政府中的投降派大臣如鲠在喉,交章弹劾。

中英谈判时,英国谈判特使璞鼎查诬蔑姚莹枉杀其“遭风难民”,要求清朝政府将其“去官正法”“以命抵偿”,否则“干戈复起”。

1843年,姚莹被捕入狱。

后经友人大力营救出狱,但仍被贬谪川、藏。

面对政治打击,姚莹不改初衷,在出西藏后写出《康輶纪行》5卷。

书中对西藏的宗教民俗、地理交通等皆有记录,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亦皆有所阐述,揭露英、俄两国对西藏的觊觎之心和相互之间的矛盾。

书中对“西洋各国情节及诸教源流,尤深致意焉”,认为“知彼虚实”,“徐图制夷”,提出要抵抗西方侵略者,必须要学习他们的自然科学技术。

咸丰帝即位后“复用姚莹,擢为广西按察使,剿粤匪之乱,病逝军中”。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姚莹五战五胜却被捕入狱的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姚莹简要评价。

(9分)

 

6.(选做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曾纪泽(1839年—1890年),曾国藩次子,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

面对西方各国“越海道数万里以与中国相通,商釉循环于海上”的局面,他认为:

“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

在向西方寻求富强根源的过程中,他认为:

“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其制造、军旅、水师诸

大端,皆其末希者也”。

因此,“至商贾管什之利权,子母盈馀以蓄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岐而视之。

”“欲拒绝通商,屏斥洋货,言中国修德力政,而远人自然宾服者,此迂远而阔与事情者也。

”为改变中系统上中“吾华之金钱日流于外洋,有出而无入”的不利局面,他极力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

——据唐月民《论曾纪泽的近代开放观》

(1)根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开放观”的具体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的“开放观”。

(6分)

 

7.(1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0年,范旭东留学日本,先在普通中学读书;后考入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当时的志愿是“习速兵”。

在他专心习军救国时,听了一次大谈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胜利的演讲,受其影响,他认识到中国要军事强大,首先要工业发达,只有投身工业发展,才是救国之道。

1906~1910年,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11年毅然于回国创业,在天津建起我国第一座精盐厂,厂名为“久大”。

这一举打破了英国独霸中国食盐市场的现状。

1921年底,与留美归来侯德榜博士一起,创建永利制碱公司。

1934年初,范旭东将永利制碱公司更名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1935年,创建中国首座合成氨厂——南京永利铔厂。

1937年底,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永利铔厂、久大精盐厂等相继落入日寇手中。

日伪军与汉奸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纷纷劝诱范旭东参与“大东亚共荣圈”建设,遭到范旭东断然拒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旭东救国思想的显著变化及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简评范旭东先生。

(7分)

 

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文翁(前156—前101) ,少年时好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吏时被考察提拔。

汉景帝后期,担任蜀郡守,仁爱并喜欢教导感化……于是就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并送他们到京城,让他们就学于太学中的博士,(有的)学习法规法令。

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都学成归来,文翁让他们担任要职,按顺序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

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县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悌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

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

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

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翻译并整理自《汉书·文翁传》

(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在蜀地进行民风教化的做法。

(8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翁推行民风教化的意义。

(7分)

 

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

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

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

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

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

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

……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

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1)根据材料,概括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9分)

10.[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康熙)二十三年的首次南巡实为东巡,起因于清朝基本完成国家统一……致祭泰山象征着天命所归,颂清功业,接续了中国历史的大一统之治统,致祭孔子则表明接续了儒家的道统,同时也表明了治统所归。

进一步证明清朝统治的政治合法性。

——常建华《国家认同:

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材料二康熙帝5岁开始学经。

康熙八年,除掉鳌拜以后即令臣子开办经筵与日讲,深入学习儒家经典,至康熙二十五年结束,历时17年。

儒家学说对康熙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据赵秉忠《康熙与儒家学说》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致祭孔子的政治意图,并填写材料二表格中①、②处的内容。

(9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崇儒尊孔的积极意义。

(6分)

 

11.(15分)【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提出: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

“何谓为明君?

”魏征说: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6分)

 

(2)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9分)

 

12.(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辜鸿铭(1856—1928),祖籍福建厦门,他精通英、法、德等9种语言,他将中国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在清末民初的中书英译中最享盛誉。

他“长于西学,而服膺古训”,独尊孔子,却又放荡不羁,敢讽慈禧“万寿无疆,百姓遭殃”,敢骂袁世凯为“贱种”。

时人称他为“怪杰”。

北大讲学时,学生印象最深的要算那条拖在他脑后的长辫子了,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辜鸿铭认为,中华民族养成了一种重感情、求忠厚、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度,是主“王道”的文化。

而欧美一味恃强,是主“霸道的文化”,终致“酿成千古未有之战祸,饱受夫创巨痛深之苦。

”其解决办法还得仰靠中国文化。

他还说:

“忠信,笃敬,德也,此中国之所长也;大舰、巨炮、力也,此西洋各国之所长也。

”正因为中国人讲求精神,所以辜鸿铭认为中国史永不衰老的民族。

而欧洲人,由于缺乏精神生活,空虚无聊,经常处于“感情与理智”、“心肠与头脑”的冲突之中,面对严重民族危机,辜鸿铭强调:

“所恃以御侮而救亡者,独有以德服人之一理而已”。

辜鸿铭对中国士大夫的两种极端心理给予批评:

“自来我中国士大夫夜郎自大,其贻讥外人固不足怪,惟今日慕欧化者,又何前倨而后恭也。

——据马克锋《中国近代文化思与辩》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述辜鸿铭的文化观。

(6分)

 

(2)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简要评析辜鸿铭的文化观。

(9分)

 

13.(l5分)【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怀素(725~785)字藏真,是唐代杰出的狂草书法大师。

其家族渊源深厚,他的伯祖父惠融禅师便是一位出家为僧的书法家,他的叔父钱起也是一位著名诗人。

怀素的草书若行云流水、力量充沛、感情奔放、纵横飞舞,其创作基本上脱离了书写的实用性而近乎抽象的符号或造型运动,完全是一种抒情达意的艺术境界。

《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清代藏书名家安岐谓此帖:

“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怀素的书法成功在于他对草书艺术的独特把握以及艰辛漫长的勤奋练习,唐朝翰林学士李肇《唐国史补》中曾道:

“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集埋于山下,曾曰‘笔冢’。

——摘编自李慧《中国史论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怀素书法的风格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怀素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9分)

 

1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松江府上海县人,明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

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

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

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设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希望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

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竞启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技贡献并说明其意义。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重视“荒政”的原因。

(7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训练答案

1.

(1)法治思想:

为民立法;必须坚持实行法治;建立独立的立法机构;司法独立。

(6分,任答三点言之有理亦可)

(2)民主思想:

兴民权,实行民主政治。

(3分)

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6分)

2.

(1)主要观点:

政治上:

主张选用德才兼备之人,澄清吏治,维护清王朝统治; 

经济上:

关注民生,重视农业; 

军事上:

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开启洋务运动,开办军事工业; 外交上:

反对西方侵略,又不盲目排外。

(8分) 

(2)特点:

具有明显的社会转型特征;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7分)

3.(l)特点:

选拔人才打破地区界限;不以身份及家世为取舍人才的标准;注重人才的道德水平;厚待功臣,赏罚分明。

(6分)

(2)原因:

西汉末年生产力遭到破坏,需要“休养生息”的政策;东汉初期为巩固政权需要扩大人才基础,因此善待人才;刘秀个人的雄才谋略与气度。

(9分)

4.

(1)观点:

反对教会的教条主义;提倡人文主义;人的私欲膨胀必然导致恶果。

(6分)

(2)简评:

达·芬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一方面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把人从教会的神学世界观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认识到过分强调以人为中心,私欲膨胀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

(9分)

5.

(1)原因:

晚清政治腐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投降派和英国特使的诬陷。

(6分)

(2)简评:

抵抗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主张学习西方,促进近代思想解放;镇压太平天国,体现其阶级局限。

(9分)

6.

(1)主张:

反对闭关锁国;主张重视商业,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团结一致,与外商争利。

(5分)背景: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

(4分)

(2)评价:

体现了曾纪泽的爱国主义精神;适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但对西方富强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没有从政治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挖掘。

(6分)

7.

(1)变化:

由军事救国到实业救国。

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

中国国内“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抵御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与洋商展开竞争)。

(2)简评:

创办三家实业公司,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维护国家利益,拒绝向列强妥协;立志爱国救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

8.

(1)做法:

选拔青年就学于太学;提拔太学生担任要职;修建地方学校,减轻学生家庭负担;重用学宫学生,让学宫学生宣传教化;提高学宫学生的社会地位等。

(8分)

(2)意义:

改善了蜀地的社会风气;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吏;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7分)

9.

(1)认识:

对中国文化比较推崇;中国比较重视道德和法律;官吏选拔严格;严密的中央集权体制;私有财产与生命受到保护;父权社会浓重。

(任选三点)(6分)

(2)认识: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理想化诠释;对中国的描绘有夸大和误解的成分;是基于当时法国现实问题的思考;借用中国文化中的部分内容为法国国内的启蒙运动、反封建斗争服务。

(9分

10.

(1)意图:

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巩固清朝统治;从文化上证明满清统治的合法性。

(4分)内容:

①民本思想。

(2分)②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3分,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

巩固了政治统治;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稳定了社会秩序。

(6分,任答三点即可)

11.

(1)内涵:

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6分)

(2)评价:

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9分)

12.

(1)文化观:

中国传统文化优于西方文化;巾国传统文化主“王道”,重精神,西方文化主“霸道”,重物质与技术;用巾国文化改造西方文化;用传统文化作为强国御侮之道;既反对顽固排外,又反对迷信欧化。

(答出3个要点即可6分)

(2)清术民初,政局动荡,列强侵凌,民族危机严重;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重危机;各种救国思潮先后登场,巾国思想界矛盾与冲突激烈。

(4分,答出2点即可)作为传统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作出重大贡献,其文化观具有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的积极作用。

(3分)但他反对西方文化,忽视西方工业文明的优势,一味强调精神至上,这对中国学习西方走近代化道路又具有消极作用。

(2分)

13.

(1)(6分)特点:

个性鲜明;脱离书法实用性、奔放飞舞;抒情达意、随意而发。

(每点2分)

(2)(9分)历史原因:

国家统一稳定;经济繁荣强盛;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基础;个人的家学和努力。

(答到两点5分,答到三点7分,答到四点及以上9分)

14.(15分)

(1)贡献:

学习、引进西方科技知识,开展农业科学试验,撰写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巨著《农政金书》。

(6分)

意义:

总结发展了历代农学成就,促进了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科技向近代科学转化。

(2分)

(2)原因:

关切国计民生、主张经世致用的胸怀;发展北方地区粮食生产,减少南粮北运经费支出;(3分)灾荒严重影响群众生活,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稳定人民生活、维护明朝统治。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