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3666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7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

《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docx

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重庆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

“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已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

“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

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

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

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

“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

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为:

一为厉禁,一为教育。

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

黄宗羲说:

“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

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

”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

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宗羲关注教育的主要表现是重视学校建设,他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超越功名禄,传承、弘扬文化。

B. 黄宗羲痛斥科举取士“祸国殃民”是因为科举强化迷信盲从、禁锢士人,扼杀思想解放与创新活力。

C. “养士”是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和准备“使天下达于大治”的精英与栋梁。

D. 黄宗羲认为如果“学校之教不明”,地方学官失职教育很难发挥淳化风俗、推进文明进步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大量引用黄宗羲著作中的原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有效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阐释了“学贵创新”的重要性和“以水济水”的危害。

C. 文章观点鲜明,并采用“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 就逻辑关系而言,文章的分论点之间不是简单并列,分论点二,三之间是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宗羲的“学校”观自成体系,观念超前,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依然具有思想价值。

B.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宗羲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缺少创新等教育弊端,在当今依然存在。

C. 黄宗羲关于“厉禁”和“教育”的观点,与孔子“道之以德”的“德政”思想本质不同。

D. 黄宗羲“教育富民”的主张蕴含着开启民智能富民、文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

【答案】

(1)C

(2)B

(3)C

【解析】【分析】⑴C项,“最基本、最核心”的表述于文无据;“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理解片面,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

故本题选C项。

⑵B项,“假设论证”理解有误,“以水济水”是比喻论证。

故本题选B项。

⑶C项,“本质不同”理解有误。

《论语•为政》: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者的本质都强调“教化”为本,“严禁”为末。

故本题选C项。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⑶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

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

“二百……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

“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

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

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

“前蹄,几多钱啊?

”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

”华昌再问。

石钵头说:

“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

“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

“搞笑嘴!

”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

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

“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

”华昌说:

“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

”石钵头斫下猪蹄,说:

“看好了,可是这副?

”华昌点头。

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

“俺要敬孝龙王爷。

不行么?

”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

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

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

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

石钵头说:

“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

”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

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

“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

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

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

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

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

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

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

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

有轻微的叩门声。

没错,是叩门声。

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

奇香扑鼻。

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

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

华昌困倦欲睡。

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

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

华昌轻摇折扇,说:

“得非有辱斯文乎?

”石钵头懵懵懂懂。

华昌合上折扇,说: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石钵头愕然。

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

“有嘛介求俺?

直说吧。

”石钵头苦着脸,说:

“俺老娘瘫了。

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

”华昌坐下,说:

“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

为何要俺给你?

”石钵头说:

“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

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

”“哦。

”华昌说,“桌上有。

识字么?

”石钵头苦笑:

“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

”华昌微闭双眼,说:

“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

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

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

”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

“就是这块,就是这块!

”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

华昌正色道:

“做嘛介?

百善孝为先。

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

华昌自言自语:

“李半仙?

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

”石钵头急了:

“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

“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

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

”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

“刀斧斫开?

”华昌笑了:

“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

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

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1)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道的屠夫形象。

B. 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的心情。

C. 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D. 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

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2)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

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

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②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解析】【分析】

(1)C项,根据文意,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主要是因为他憎恶鄙视华昌这样的读书人,而不是嫌他穷困。

选项分析鉴赏不恰当。

故选C。

(2)从文章第⑤段对华昌的外貌描写,第⑥段“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可以概括出华昌斯文谦和,穷困落魄的形象;从第⑥段面对石钵头的为难华昌只是一声不吭走了、第⑰段华昌徒手将砚掰成整齐的两半可以概括出他身怀绝技、隐忍退让;从石钵头向华昌求砚而华昌对曾经恶言相向的人也能慷慨相助的情节可以概括出华昌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3)此题小说的结尾“徒手分端砚”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在前文中有很多伏笔,例如华昌身材精瘦,与他身怀绝技形成反差,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悲从中来,暗示他有些功夫,这样做便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从人物的性格上看,华昌结尾“分砚”,显示出其身怀绝技,但深藏不露,丰富了人物形象;从主旨的角度则揭示了“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的主题。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

②身怀绝技,隐忍退让。

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⑶①精瘦落魄的读书人竟能徒手分砚,小说结尾出人意料,但巧设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乎情理,使人信服。

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②华昌明明身怀绝技,却不计较石钵头的多次挑衅,突出表现了他的隐忍大度,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③小说结尾意味深长,更好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生活中应当尊重他人、宽容大度。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

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乡人

汪曾祺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的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

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

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

这条河里的鱼以白条子和鲫鱼为多。

白条子他是不钓的,他这种钓法,是钓鲫鱼的。

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

不大一会,鱼就熟了。

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

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

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

”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中国以淡人为字的好像特别多,而且多半姓王,他们大都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一定还带一个菊字。

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的诗,造就了多少人的名字。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

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

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

匾上写的是“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杏林春暖”“妙手回春”……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

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

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是才送的。

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对子: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凤扁豆花。

”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

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

王家三代都是如此。

城里外科医生不多,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

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而且大都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半大小子。

   这些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

而且本地规矩,熟人看病,很少当下交款,都得要等“三节算账”,—端午、中秋、过年,忘倒不会忘的,多少可就“各凭良心”了。

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

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

穿衣可就很紧了。

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

只有儿子女儿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他们换换季。

有人说:

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点傻。

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大水。

这个县的地势,四边高,当中低,像一个水壶,别名就叫做盂城。

这一年死于大水的,有上万人。

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在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

王淡人就用长竹篙拉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

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行篙,泅水过去。

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村子人都病倒了。

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

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教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教起来。

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顛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

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

这人原先很阔。

好家伙,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连一片瓦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

这一家住三个月,那一家住两个月,就这样,他还抽鸦片!

他给人家熬大烟,报酬是烟灰和一点骨子,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

搭背。

说:

“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

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

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

“你干吗为他治病?

”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

“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汪炳没有一个钱。

白吃,白喝,自治病。

病好后,他只能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城的街上,为王淡人传名。

帖子上的言词倒真是淋漓尽致,充满感情。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对王淡人所做的事没有说过一个不字。

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

“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

”王淡人笑一笑,说:

“没有多少钱。

——我还有。

”他老婆也只好笑一笑,摇摇头。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你好,王淡人先生!

(节选自《短篇小说》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的“一庭春雨飘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暗含春雨润物悄无声息,恩泽大地不求回报,这与他治病救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一致。

B. 对于王淡人医治汪炳,他老婆也只好笑一笑,摇摇头。

可看出他老婆对他的行为的无奈反感不理解。

C. 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诗,造就了多少人的名字。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淡人名字的由来,另外也透露出王淡人恬适淡然、超脱物外的生活态度。

D. 在小说中,作者隐藏了自己的情感,仿佛是一个远远的观望者,而在结尾作者说了句“你好,王淡人先生!

”,体现了作者对王淡人不求闻达的精神追求的赞许。

(2)小说中的王淡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汪曾祺小说“看似寻常最奇崛”,请结合文本探究小说的“奇崛”之处。

【答案】

(1)B

(2)①作为一个医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②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善良淳朴,乐于助人,急公好义。

③作为一个有情趣的人,他洒脱淡泊,甘于清贫,富有生活情趣。

(3)①在主题思想方面,小说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文中王淡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治病救人,急公好义。

淡泊闲适,率性洒脱,情趣高雅,集中体现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节操。

作者通过刻画王淡人的形象,表达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赞美与呼唤。

②在表现手法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

小说善用白描手法,往往寥寥数语就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风采。

如本文第二段对王淡人钓鱼、吃鱼的描写,自然朴实、不事雕琢却又准确生动、简练传神,将其自得其乐、闲适洒脱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③在语言方面,口语化的民间语言显得自然质朴、清新别致。

句式上多用短句,不用浓艳冗长的修饰语。

如“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就办了件傻事。

”一个口语化的重复真实自然的揭示了人物性格。

诗化的语言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人物形象。

如“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不一会,就有一只刚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对蓝蜻蜓、鱼竿的细节描写,不仅营造一种悠然闲淡的氛围,也衬托出王淡人的可爱与淡泊的特点。

【解析】【分析】

(1)B项,“可看出他老婆对他的行为的无奈反感不理解”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对王淡人所做的事没有说过一个不字。

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

‘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

’王淡人笑一笑,说:

‘没有多少钱。

——我还有。

’他老婆也只好笑一笑,摇摇头”可知,他老婆起初是不喜欢不务正业的汪炳,心疼钱物,但还是对王淡人这种乐善好施的做法默认了,虽不是十分支持,但无反感之意。

故选B。

(2)从人物身份来看,王淡人是一个乡村医生。

他能够治好凶险的“搭背”,可见他医术高明;他急公好义,给病人治病不计较诊费,对穷苦人还白送医药,大水中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救助乡亲,可见他医德高尚,有侠义心肠;他名为“淡人”,家里悬挂“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的对联,行医不求名利,可见他淡泊名利;他喜欢钓鱼,钓到鱼就煮了,边喝酒,边吃鱼,边钓鱼,可见他热爱生活、潇洒脱俗。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3)从主题来看,“中国味”,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汪曾祺作品的特色。

小说记叙了王淡人从医、做人的一系列事件,洲际穷人,不收药费,大水中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治病人等,小说中王淡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急公好义、热爱生活、淡泊名利的美好品质都是中国传统美德,小说借这个王淡人这个人物形象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表现手法来看,文章没有使用复杂的手法,只是运用了是白描手法,而白描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汪曾祺先生对这种手法运用自如,把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如“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

不大一会,鱼就熟了。

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符合人物身份,与背景合拍。

从语言方面来看,整篇小说没有华丽的词藻,口语化特点非常明显,语言朴素而又自然,多用短句,如“有人问王淡人:

‘你干吗为他治病?

’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

‘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等,个性化的语言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清新朴素的语言能展现悠然闲淡的场景。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作为一个医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②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善良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